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雍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雍城遺址

中文名;雍城遺址

外文名;The Qin Yongcheng Site

別名;秦都雍城遺址

所屬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秦國

政府駐地;雍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

定都時長;294年

地位;中國重大考古發現

雍城遺址(The Qin Yongcheng Site)是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雍城是中國春秋時代的秦國國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裡執政,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城市。秦雍城遺址位於陝西寶雞市鳳翔縣境內,雍水以北。

1952年起進行調查發掘。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秦早期國都秦雍城遺址考古重大成果闡明:秦國早期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河瀕",是"水上秦都",秦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

歷史發現

雍城遺址 位於今鳳翔縣城南。《史記·秦本紀》日:「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獻公「二年,城櫟陽。」從德公元年(前677)到獻公二年(前383)的290餘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作為國都,雍城築起了規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壯麗宏偉的宮殿,成為當時全國發達的大都市之一。獻公東遷後,雍城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寢及秦人宗廟仍在此地,許多重要祀典還在雍舉行。

早在本世紀3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就對雍城進行過調查, 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 1973—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有城南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1]

雍城城垣,根據鑽探資料證實,位於今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之上。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3300、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雍城城外除東、南以紙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為天然屏障外,還在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作為防禦設施的一部分。現探明西垣外城壕長約1000、寬12.6—25、深5.20米。

雍城城內在春秋戰國時先後建有姚家崗附近宮殿區,馬家莊附近宮殿區和鐵溝、高王寺三大宮殿區。姚家崗在城內中部偏西,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和一處宮殿遺址。宮殿遺址僅發現西南部分,殘存夯土基東西長8.9、南北寬2.8、厚1—1.2米,西高東低。上有夯土牆,殘高0.8—0.96米。夯土基的西南西側各有河卵石鋪成的散水,厚0.4米左右。散水多用直徑0.04米的白色河卵石鋪成。三批64件銅質建築構件分出於3座窖穴。有曲尺形、楔形中空形、小拐頭等10個類型,是宮殿木壁柱、壁帶之類上面所加的飾件和門窗構件。宮殿區、凌陰、窖藏均居同一宮殿區,可能是春秋時秦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雍高寢。[2]

中國考古工作者1973一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有城南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雍城城內在春秋戰國時先後建有姚家崗附近宮殿區,馬家莊附近宮殿區和鐵溝、高王寺三大宮殿區。姚家崗在城內中部偏西,發掘出可以藏冰190多立方術的凌陰(冰窖)遺址和一處宮殿遺址。馬家莊遺址位於雍城中部偏南,是保存較好的春秋中晚期大型宮殿宗廟區,可能是秦桓公居住的「雍太寢」之所在。鐵溝、高王寺宮殿區位於雍城北部,發掘了鳳尾村遺址和高王寺銅器窖藏。三大宮殿區內發現有大量陶器,有、罐、缸、瓮、、缽、豆、盂、繩紋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雲紋、葵紋瓦當等。

該城平面近方形,東西長約3300米,南北寬約3200米。城牆夯築,已發現城門5座。在城內中部偏北的馬家莊發現大型建築群遺蹟,長326.5米,寬59.5~86米,四周有圍牆,是一組五進院落、五門三朝的建築,可能是秦公朝寢所在。城內北部為商市及一般居住區。城內還發現一座凌陰(冰窖)遺址,當時可藏冰190餘立方米。城內中部偏南的姚家崗出土3批64件窖藏的青銅建築構件,大多呈長方形筒狀,表面飾蟠螭紋。城內發現有鑄銅、制陶等手工業作坊址,而城外近郊四周的高地上,大都分布着宮殿遺蹟。城外西南的三畤原上發現了秦公陵園,陵園之北有中小型墓葬區。

在雍城郊外還發現有秦人宮殿和其他遺址。蘄年宮是秦代著名的宮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禮於此。出土有「蘄年宮當」和漢代文字瓦當。推測其建造年代為戰國中晚期,直到西漢仍沿用。在城關北街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內有青銅窖藏,出土28件青銅器。

考證情況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鳳翔雍城遺址考古勘探調查新成果,還原出一幅春秋戰國時「水上秦都」政治、民生、戰事歷史面貌,並首次確認雍城在建都200年後才開始築完備城牆體系,時間在戰國時期。

防禦

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秦的都城,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這裡執政。這次考古勘探主要的區域是城址東區,面積約3.3平方公里。

雍城遺址城址區東南角城牆結構復原圖

此次共發現了32處有關東城牆及南城牆東部夯土結構以及城內遺蹟點。城牆遺蹟點經過梳理連接形成走向,明晰了布局。城牆非常厚實,發現的牆體厚度為8到14米不等。製作工藝則是採取中、里、外三重疊加構築,才築出厚重的城牆。「這次發現不僅首次確認雍城有完備的城牆體系,而且推斷出了年代。應該是在雍城建都近200年之後,即公元前490年左右才修建起來。」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告訴記者,夯土內發現的秦早期陶片形式花紋確認了年代,而且根據《史記・秦本紀》中「悼公二年,城雍」的記載,得到進一步印證。

為何建都200年後,又在以水禦敵的基礎上打造城牆這一防禦系統?原來這時進入戰國時期,攻伐謀略上升。為了增加防禦,再築城牆並在取土時挖了壕溝。雍城最終有了水系、城牆、壕溝三重防禦屏障。

居住

雍城以前在城外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平民墓葬。這是不是意味着平民居住城外,君王貴族住在城內?這次在城內東區發現3處集中大型聚落遺存推翻了之前的猜測。

復原的聚落布局場景

這3處聚落群是按照等制區分,包含大型建築(朝宮)、中型建築(貴族居室)、小型建築(平民)等類型,小型建築聚落分布區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半地穴室居室。

這種反映出當時秦國國君、秦國貴族以及平民等所有階層都住在城內。「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在城外能發現墓葬區,但是沒有發現一處聚落區的原因。」田亞岐認為,這反映當時秦國社會對內包容和諧,對外防禦心強。並推斷城內不同聚落應與城外發現的墓地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城外四周分布的各個墓地間差異明顯,說明是不同族群。當時秦人應該是一個族群一個墓地。

生活

四面環水,又有一條從北部雍山一帶的水流通過白起河及多條河流穿城而過,讓雍城成為「水」中之城。當時城內布局是「順河而建,沿河而居」。水上通道發達,陸路交錯相連。不少聚落都是臨河而建,形成集中的片區。

可以想見當時秦人在雍城的居住場面,沒有井,他們沿河而居從河中取水飲用勞作。河水通過地下引水管網將引向城中各個區間,用於諸如作坊生產、聚落生活以及苑囿池沼用水等。這次在聚落區發現了銅器模板,說明還有專門製作銅器的作坊。

糧食也很充足。在約11平方公里的城址範圍內,各聚落之間發現有成片的廣闊土地。「這應該是當時的農田占地,如此寬闊土地面積可支撐城中的糧食供給,尤其在戰事緊張時刻顯得尤為重要。」田亞岐告訴記者,雍城在當時關起城門完全能自給自足。

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正是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田亞岐說,如此才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

朝寢就是君王上朝和休息的宮殿。本次在城址東南角瓦窯頭發現一處大型宮室建築,初步推斷是2700多年前雍城剛建都的第一座「雍太寢」。

此次發現的這處宮室建築殘長186米,系組合式結構,顯現「五門」、「五院」、「前朝後寢」的格局。有、門房、廂房、前殿、大殿、寢殿、迴廊、偏廂房、階、碑、闕等建築單元。從所處區域地層判斷,時代應該屬雍城早期宮室建築。因為發現該建築遺址的瓦窯頭目前認為可能是雍城營建最早宮區建築,由此推斷這裡可能為文獻所說的「雍太寢」,即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雍城剛剛建都時第一座朝寢所在地。

記者獲悉,秦早期傳承周制,是寢廟合一模式。後來發展成廟、寢分開且平行。最後在咸陽時期,為突出天子之威,朝寢建於國都中心,而將宗廟置於南郊。這一發現為探討秦國城市最高禮制建築的淵源、傳承與發展脈絡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秦最終形成這種寢廟分開的最高禮制建築格局,影響着後來朝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田亞岐告訴記者,故宮(朝寢)居於城中心,天壇(宗廟)卻放在南郊,就是受此影響。

出土文物

三大宮殿區內發現有大量陶器,有、罐、缸、、鬲、缽、、盂、繩紋水管道、井圈、板瓦、筒瓦以及雲紋、葵紋瓦當等。

蘄年宮是秦代著名的宮殿,秦王政曾行加冕禮於此。出土有「蘄年宮當」和漢代文字瓦當。推測其建造年代為戰國中晚期,直到西漢仍沿用。

在城關北街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手工業作坊遺址,內有青銅窖藏,出土28件青銅器。

在秦陵園一號大墓發掘出土的、玉、銅、、骨、陶、、木質等各種文物600餘件,如造型生動、形態逼真的金啄木鳥,鐫刻雙龍的金帶鈎,精美華貴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紋的玉佩與秦始皇兵馬俑坑馬俑造型的馬頭玉雕十分相似。

探索

秦雍城有無外廓城一直是對其整體布局探討的重要目標之一。外廓城有兩種概念,一是大城中的小城,即在目前遺址城址之內的宮區找內城牆;二是大城之外的小城,諸如此前發現的城西塔凌建築遺址、「年宮」、「橐泉宮」建築遺址,它們是否具有外廓城性質,值得進一步探索。

相關遺址

陝西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鳳翔縣城南,地處雍水河之北、紙坊河以西的黃土台塬之上。建有宮殿大鄭宮、雍高寢、雍大寢、雍受寢。曾發掘出大型凌陰及大型朝寢宗廟建築,宮殿區曾出土大量青銅建築構件。

雍城是戰國時期秦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經過十九位國君的苦心經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獻公東遷後,雍城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地位,但作為故都,列祖列宗的陵寢及秦人宗廟仍在此地,許多重要祀典還在雍舉行。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秦雍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史

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就對雍城進行過調查,50年代又進行了試掘工作;

1973至198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形制規模,以及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和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還有城南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和小型墓葬區。

發現

城址平面近方形,東西長約3300米,南北寬約3200米。夯土城牆殘高為1~7.9米,寬度在3~8.8米之間。城內中部偏西的姚家崗附近,發現3批64件銅質建築構件,並發掘出一座可以藏冰190多立方米的「凌陰」(冰窖)遺址。

在城內中部偏北的馬家莊附近,發掘一處保存完好的大型宗廟遺址,三組建築呈品字形排列,布局規整,左右對稱,各自繞以迴廊。其中居中坐北朝南的一組,主體建築面闊20.8米,進深13.9米,前面中庭部分發現有178個祭祀坑,多數坑內殘存有人骨或牛羊骨。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區,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發掘出了大型的墓葬車馬坑共43座,布局很在規律,陵區按其布局可以分為13座陵園,發掘證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園規劃體系和陵園設計指導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級的墓葬,其餘貴族墓則為甲字形、刀把形。這些陵墓中最大的為秦公一號大墓,這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所見最大的木槨墓

201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隊在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在秦國雍城遺址內勘察出6條古道路,經考古發掘確認其中一條長達140米的古道為西漢時期的「國道」。

這條西漢時期道路,基本路寬18.3米,接近十字路口處寬度近21米,路土厚度20厘米。發現的車轍寬度分別為1米和1.4米,車輛碾軋出的多條轍梁如今仍清晰可見。

[5]201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對秦雍城遺址城址區整個幅面進行了「微觀」性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發現。

調查發現,整個城址區約11平方公里,在對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考古薄弱區――東區進行調查後,取得了多項重要收穫。

確認了東城牆與南城牆東部的走向、結構與構築年代

過去對城址東區的考古調查,僅獲得極少有關東城牆及南城牆東部夯土結構以及城內遺蹟的點狀信息,通過此次考古調查,其數量由早先6處增至32處,而且對遺蹟點的屬性判斷較為清晰。

經過對局部城牆遺蹟點的梳理,將點連接,形成城牆基本走向;經解剖性勘探,發現城牆牆體寬度為8―14米不等,其工藝流程與構築方法則為中、里、外三重分別構築;在牆體夯土內發現秦早期陶片,從而初步推斷如《史記・秦本紀》「悼公二年,城雍」記載的可靠性,即秦國在定都雍城近200年之後才正式構築城牆。

此次考古調查發現,初期的雍城分別以四周的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環圍。由於當時的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禦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這種情形與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子山秦西犬丘城的防禦體系如出一轍。這也是對文獻所載「城塹河瀕」的實景解讀。

戰國時期,列國形勢突變,攻伐謀略上升,秦國在原「以水禦敵」基礎上再構築城牆,加上因築牆取土所形成的溝壕,增加了多重防禦屏障。

城址東南角瓦窯頭大型宮室建築殘長186米,系組合式結構,顯現「五門」、「五院」、「前朝後寢」的格局,既與上世紀80年代在雍城城址中區馬家莊發現的結構複雜的朝寢建築外形相似,又與岐山鳳雛村宗廟遺址四合院式的組合相類同。

此外,依照瓦窯頭可能系目前雍城營建最早宮區建築這一認識,可以推斷這裡可能為文獻所說的「雍太寢」,即「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鄭宮」所在。

調查發現,城址東區有三處相對集中分布的聚落群。按照等制區分,當包含大型建築(朝宮)、中型建築(貴族居室)、小型建築(國人)等不同類型,尤其小型建築聚落分布區中還有為數不少的半地穴室居室,這種布局關係反映出當時城內所居者,當包括秦國國君、秦國貴族和所有階層的「國人」,以此解讀了多年來在雍城城外為什麼一直沒有發現過「國人」聚落的緣由所在。這一發現也為進一步了解當時秦國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考古調查資料顯示,在約11平方公里的城址範圍內,各聚落之間有成片的廣闊土地,除發現道路遺蹟外,沒有發現雍城時期城中居住或工場遺蹟,推斷其用途為農田占地,如此寬闊土地面積可支撐城中的糧食供給,尤其在戰事緊張時刻顯得尤為重要。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

山東雍城遺址

山東雍城遺址位於滕國故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棗莊市轄縣級市」)西北、莊裡西村以西,俗稱鬼城子、鬼修城、陰城、龜城、點將台等。

舊時遺址呈烏龜形狀,為古滕國貴族墓地,被國家列「莊裡西遺址」,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本完整的墓陵遺址,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後期,該處所建造的磚瓦窯廠給肆虐挖去很大一部分,以至於現今造成殘缺不全。

山東雍城遺址是昔日「高台聳翠、殿宇翔丹」,為滕西名勝之地。

命名

雍城之名見於清代。康熙56年版《滕縣誌》載:雍城在滕城西北一里許。《通志》云:「建置無考,其中多唐太宗功臣之故墟,俗傳所謂打球場也。《太平院記》誣以為公邱。

滕國考》證為「滕城即公邱一城」。《水經·泗水注》公邱城「城周二十里,內有子城」。據麗道元之說,外城周圍二十里,應包括雍城遺址,和文公台同在一城。又引《地理志》之說,「以為公邱即滕」。清道光二十六版《滕縣誌》、《讀史方輿紀要》均引此為滕城之範圍。

歷史

康熙56年版《滕縣誌》載:「太平院在雍城上,金天會年間建。」金大定十年鄉貢進士奚撰書的《太平院記》載:「今滕郡西二十里,南臨郭水,北瞻裊嶧,景甚異焉。」

考古發現

山東雍城遺址現為崮堆形,東北稍底,西南略高,呈不規則長方形;縱橫最長150米,頂部平展。

出土文物

1978年在此處發現一座西周墓。出有銘銅器三件:其中吾鬲銘為「吾滕公寶尊彝」;簋二件。

1980年又發現一西周墓。出土銅器六件:其中侯方鼎,銘為「滕侯作寶尊彝」。滕公簋銘為「滕侯作滕公寶尊彝」;此外還有扁足鼎各二件,無銘文。特別是在此發掘的「滕皇」編鍾、編馨是不可多得珍品。

相關視頻

秦國都城雍城遺址,陵園墓葬什麼都發現了,唯獨祭祀場所竟找不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