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西北半干旱小麦产区大部分分布在400mm左右的雨养区,土壤[1]有机质普遍在1%左右,旱薄相连是当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地膜覆盖是当地小麦抗旱增产的主要技术,但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地膜造成的土壤累积性污染日趋严重,尤其农民为了节省购膜成本,地膜小麦约70%利用二茬或三茬残膜种植,多茬利用加剧了地膜碎片化程度,更难实现地膜回收;二是购膜成本较高,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解决地膜污染的根本途径是研发新的无污染覆盖替代技术。

一、技术名称

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栽培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研发背景

针对西北半干旱小麦产区的生态生产条件,主要利用玉米整秆进行局部带状覆盖,有效解决了秸秆保墒与降温的矛盾,克服了传统秸秆全地面覆盖造成的地温过低,影响出苗、延缓生育,增产不显著甚至减产的问题,是一种生态环保、保墒与培肥结合、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技术。

(二)技术要点及参数

秸秆带状覆盖又称“秸秆带状覆盖密植早播技术”,分覆盖带和种植带,覆盖带40~50厘米、种植带50~70厘米不覆盖,两带相间排列,覆盖材料最好用玉米整秆,播种时预留覆盖带。单位面积播种量与常规无覆盖种植相同,行播种量需根据覆盖度不同相应提高,局部密植。每带种植3~5行,平作播种。覆盖带既可平面覆秆、也可沟内覆秆,沟深5厘米,可采用拖拉机轮胎压沟。较露地早播5~7d,越冬前覆盖秸秆,覆盖量以单层玉米整秆盖严覆盖带为原则,亩用玉米整秸3500~4500株,或亩用其他作物秸秆700~1000千克左右。也可在前茬玉米高茬收割后(留茬5厘米左右),将玉米整秆就地镶嵌在玉米行间,形成覆盖带,预留种植带不覆秆,两带相间。种植带局部耕作后种植4~5行小麦。甘肃可采用双垄沟地膜玉米结构,将40厘米宽的小垄做覆盖带,70厘米大垄种植4~5行小麦,播前揭去聚乙烯残膜。

(三)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于2013-2021年在甘肃通渭县会宁县等县市示范推广。采用该技术小麦平均实收亩产287.8千克,最高亩产达384千克,较无覆盖露地种植对照(CK)平均增产46.5公斤,产量与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相近。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增加产值111元/亩,除去覆秆人工费40元/亩,则增加净收益71元/亩;与地膜覆盖相比,小麦虽亩产值减少38元/亩,但节省覆膜成本105元/亩,因此可增加净收益60元/亩以上。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具有突出的蓄水增墒、培肥土壤的作用。秸秆带状覆盖0-2米的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露地1-2个百分点,相当于较露地平均增加土壤储水45mm,0-80cm土壤有机质较露地平均增加1.3克/千克。同时覆盖秸秆经淋溶和腐解释放养分,以600公斤/亩覆盖秸秆量计算(最适秸秆覆盖量),当季可释放出纯N、P2O51.8公斤/亩、1.3公斤/亩,即可较露地种植减施纯N1.8公斤/亩、P2O51.3公斤/亩。

秸秆覆盖具有替代地膜的生产应用潜力。用秸秆替代地膜,不仅避免了由地膜覆盖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秸秆焚烧引起的雾霾污染,而且为剩余玉米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再利用找到了出路,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理想途径、也符合绿色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以秸秆带状覆盖为纽带、以小麦为先导,建立“地膜覆盖种植玉米→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多茬种植小麦和马铃薯[2]→秸秆旋耕粉碎还田”的三大作物覆盖还田和高效轮作技术体系,促进产业的密切结合和联动融合发展。另外,秸秆带状覆盖可在耕地不撂荒弃耕前提下,实现就地分区休耕和轮耕,也为推行休耕和轮耕提供了新途径。

三、适宜区域

适宜在降水量280mm~500 mm,全生育期≥10℃积温1400℃、年日照时数1700h以上,年平均气温5℃~15℃的旱作区推广种植

四、注意事项

该技术不建议在无玉米种植区、降水600mm以上旱作区,以及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阴湿区使用。

参考文献

  1.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绝版),搜狐,2022-08-25
  2. 马铃薯的发现与传播 ,搜狐,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