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窃螺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窃螺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窃螺龙属学名Conchoraptor)是偷蛋龙科的一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亚洲。它们的属名意为“海螺偷窃者”,反映了窃蛋龙科并非以蛋为食,而有可能是专门吃软体动物的假说。

叙述

窃螺龙是种小型恐龙,身长约1到2公尺。不像其他偷蛋龙科,窃螺龙没有头冠。但窃螺龙缺乏牙齿,这是典型的偷蛋龙类特征。偷蛋龙类虽然没有牙齿,但具有坚硬的喙状嘴,被认为适合咬碎软体动物的外壳。窃螺龙的头颅骨有许多洞孔、中空空间[1]。耳部区域的骨头连接处,被认为是共鸣腔,可协助听觉[2]

发现与命名

在1971年,一群波兰蒙古的联合挖掘团队在蒙古的耐梅盖特组(Nemegt Formation)发现这些化石,地质年代为坎潘阶晚期。最初科学家认为窃螺龙是偷蛋龙的幼年个体,因此缺乏头冠,而在性成熟的过程中,会长出头冠[3]。但更多的研究显示窃螺龙与偷蛋龙的手部结构不同,所以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属。在解剖学上,窃螺龙的演化位置似乎是介于雌驼龙及偷蛋龙之间,这使得学界更难研究窃螺龙的分类位置。

模式种纤弱窃螺龙C. gracilis),是由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在1986年所描述、命名。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贝壳的盗贼”,因为瑞钦·巴思钵认为偷蛋龙类是以软体动物为食,而非传统理论所认为的以蛋为食;种名在拉丁文意为“纤细的”。正模标本(编号IGM 100/20)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头颅骨。之后发现约20个标本,被编入于窃螺龙。

在1986年,瑞钦·巴思钵将窃螺龙归类于偷蛋龙科。近年研究显示它们属于偷蛋龙科的雌驼龙亚科

参考文献

  1. Kundrat, M. 2007, "Avian-like attributes of a virtual brain model of the oviraptorid theropod Conchoraptor gracilis", Naturwissenschaften 94: 499-504
  2. Kundrat M. and Janacek, J., 2007, "Cranial pneumatization and auditory perceptions of the oviraptorid dinosaur Conchoraptor gracilis (Theropoda, Maniraptor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Naturwissenschaften 94:769–778
  3. "Conchoraptor."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6. ISBN 0-7853-0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