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斑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斑蛾 学名:Artona funeralis 类属:鳞翅目,斑蛾科

形态特征

小幼虫啃食竹叶叶肉,使竹呈白色膜状枯斑,长造成全叶白枯,三龄后食全叶,严重时可将竹叶食尽,影响生长到出笋,也破坏竹材质量,连续遭害的竹林,甚至导致成片枯死。 [1]

发生规律

浙江湖南一年发生3代,广东一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竹箨内壁、石块下和枯竹筒内结茧越冬;翌年4月底到5月巾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多在竹林上空、林缘和道路边飞翔,并取食金樱子野茉莉、细叶女贞等花蜜,补充营养。交尾,产卵也均在白天,尤以下午3~6时最盛。每雌产卵200-450粒,卵单层块产于1米以下的小竹嫩叶或大竹下部叶背面。各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底至l1月初。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常在叶背头向一方整齐并排,啃食叶肉,形成不规则白膜或全叶呈白膜状。三龄后分散食全叶,会吐丝下垂,日夜均取食,老熟后下竹结茧化蛹。 5月份干旱会导致此虫大发生;一般在向阳、干燥、路边丛生竹上发生严重。

分布与危害

分布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长江以南各产竹省,以及台湾省。 危害对象为紫竹、吊丝箪竹粉箪竹、箪竹、唐竹、大眼竹、毛竹、刚竹、淡竹、茶秆竹青皮竹等。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龄幼虫群集危害,形成“白叶”,极为显眼,此时人工摘除有虫白叶集中销毁。

(2)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