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 |
---|---|
奥斯卡奖杯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1]于1976年3月29日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音乐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举行。主持人:戈尔迪·霍恩(Goldie Hawn)、金·凯利(Gene Kelly)、沃尔特·马修(Walter Matthau)、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罗伯特·肖(Robert Shaw)。其中*《飞越疯人院》是继1935年《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之后,第一部横扫奥斯卡的影片。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目录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
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获奖及提名名单
获奖项目 | 获奖人或影片 | 提名名单 |
---|---|---|
最佳影片Best Picture |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Barry Lyndon》、《炎热的下午》《Dog Day Afternoon》 《大白鲨》《Jaws》、《纳什维尔》《Nashville》 |
最佳男主角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杰克·尼科尔森《飞越疯人院》/ Jack Nicholso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沃尔特·马修《阳光少年》/ Walter Matthau 《The Sunshine Boys》、阿尔·帕西诺《炎热的下午》/ Al Pacino 《Dog Day Afternoon》、马克西米利安·谢尔《玻璃厅的男人》/ Maximilian Schell 《The Man in the Glass Booth》、詹姆斯·惠特莫尔《杜鲁门总统传》/ James Whitmore 《Give 'em Hell, Harry!》 |
最佳女主角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 路易丝·弗莱彻《飞越疯人院》/ Louise Fletcher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伊莎贝尔·阿佳妮《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Isabelle Adjani 《The Story of Adele H.》、安-玛格丽特《冲破黑暗谷》/ Ann-Margret 《Tommy》、格伦达·杰克逊《海达》/ Glenda Jackson 《Hedda》、卡洛尔·凯恩《西斯特街》/ Carol Kane 《Hester Street》 |
最佳男配角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 乔治·伯恩斯《阳光少年》/ George Burns 《The Sunshine Boys》 | 布拉德·道里夫《飞越疯人院》/ Brad Dourif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伯吉斯·梅雷迪思《蝗虫之日》/ Burgess Meredith 《The Day of the Locust》、克里斯·萨兰登《炎热的下午》/ Chris Sarandon 《Dog Day Afternoon》、杰克·沃登《洗发水》/ Jack Warden 《Shampoo》 |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 李·格兰特《洗发水》/ Lee Grant 《Shampoo》 | 罗尼·布莱克利《纳什维尔》/ Ronee Blakley 《Nashville》、西尔维亚·迈尔斯《再见吾爱》/ Sylvia Miles 《Farewell, My Lovely》、莉莉·汤姆林《纳什维尔》/ Lily Tomlin 《Nashville》、布伦达·瓦卡罗《深情》/ Brenda Vaccaro 《Jacqueline Susann's Once Is Not Enough》 |
最佳导演Best Directing | 米洛斯·福尔曼《飞越疯人院》/ Milos Forman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费德里克·费里尼《阿玛珂德/我记得》/ Federico Fellini 《Amarcord》、斯坦利·库布里克《巴里·林登/乱世儿女》/ Stanley Kubrick 《Barry Lyndon》、西德尼·鲁迈特《炎热的下午》/ Sidney Lumet 《Dog Day Afternoon》、罗伯特·奥特曼《纳什维尔》/ Robert Altman 《Nashville》 |
最佳原创剧本Best Writing - Original Screenplay | 《炎热的下午》 《Dog Day Afternoon》 | 《阿玛珂德/我记得》《Amarcord》、《如今我的爱》《And Now My Love》、《父亲骗我》《Lies My Father Told Me》、《洗发水》《Shampoo》 |
最佳改编剧本Best Writing - Adapted Screenplay |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Barry Lyndon》、《霸王铁金刚》《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阳光少年》《The Sunshine Boys》 |
最佳摄影Best Cinematography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 《Barry Lyndon》 | 《蝗虫之日》《The Day of the Locust》、《俏佳人》《Funny Lady》、《兴登堡遇难记/亡命之旅》《The Hindenburg》、《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Best Art Direction/Interior or Set Decoration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Barry Lyndon》 | 《兴登堡遇难记/亡命之旅》《The Hindenburg》、《霸王铁金刚》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洗发水》 《Shampoo》、《阳光少年》 《The Sunshine Boys》 |
最佳服装设计Best Costume Design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Barry Lyndon》 | 《生死剑侠/生死四剑客》《The Four Musketeers》、《俏佳人》 《Funny Lady》、《魔笛》 《The Magic Flute》、《霸王铁金刚》《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 |
最佳音效Best Sound | 《大白鲨》《Jaws》 | 《咬紧子弹/搏命》《Bite the Bullet》、《俏佳人》《Funny Lady》、《兴登堡遇难记/亡命之旅》《The Hindenburg》、《黑狮震雄风》《The Wind and the Lion》 |
最佳电影剪辑Best Film Editing | 《大白鲨》《Jaws》 | 《炎热的下午》《Dog Day Afternoon》、《霸王铁金刚》《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英雄不流泪/黑鹰七十二小时》《Three Days of the Condor》 |
最佳原创歌曲Best Music - Original Song | “I'm Easy”《纳什维尔》/ "I'm Easy" from 《Nashville》 | “How Lucky Can You Get” 《俏佳人》/ "How Lucky Can You Get" from 《Funny Lady》、“Now That We're in Love”《轻轻拂过》/ "Now That We're in Love" from 《Whiffs》、“Richard's Window”《梦断天涯/山那边》/ "Richard's Window"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Theme from Mahogany (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桃花心木》/ "Theme from Mahogany (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 from 《Mahogany》 |
最佳原创配乐Best Music - Original Score | 《大白鲨》 《Jaws》 | 《性生活》《Birds Do It, Bees Do It》、《咬紧子弹/搏命》《Bite the Bullet、《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黑狮震雄风》《The Wind and the Lion》 |
最佳歌曲配乐或改编配乐Best Music, Scoring Original Song Score and/or Adaptation | 《巴里·林登/乱世儿女》《Barry Lyndon》 | 《俏佳人》《Funny Lady》、《冲破黑暗谷》《Tommy》 |
最佳动画短片Best Short Film - Animated | 《伟大》 《Great》 | 《踢我》《Kick Me》、《Pointu先生》《Monsieur Pointu》、《希腊暴君》《Sisyphus》 |
最佳真人短片Best Short Film - Live Action | 《天使和大乔》《Angel and Big Joe》 | 《征服光明》《Conquest of Light》、《黎明的飞行》《Dawn Flight》、《邦尼·孔索洛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Bonnie Consolo》、《双人交谈》《Doubletalk》、《游戏结束》 |
最佳纪录短片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 《游戏结束》 《The End of the Game》 | 《亚瑟和里利》《Arthur and Lillie》、《数百万年前的人》《Millions of Years Ahead of Man》、《空间探测器》《Probes in Space》、《吹口哨的史密斯》《Whistling Smith》 |
最佳纪录长片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 《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 《The Man Who Skied down Everest》 | 《加州帝国》《The California Reich》、《为生存而战》《Fighting for Our Lives》、《不可思议的机器》《The Incredible Machine》、《天空的另一边》《The Other Half of the Sky: A China Memoir》 |
最佳外语片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德苏乌扎拉》《Dersu Uzala》(俄语Дерсу Узала) 日本∕ 苏联 黑泽明 | 《福地/乐土》波兰 / 《Land of Promise》 Poland、《玛卢西娅的来信》 墨西哥 / 《Letters from Marusia》 Mexico、《望乡》 日本 / 《Sandakan No. 8》 Japan、《女人香》意大利 / 《Scent of a Woman》 Italy |
最佳影片
'《飞越疯人院》[2]'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该片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项奖项。
剧情简介
麦克·默菲(杰克·尼克尔森饰)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精神病院远非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路易丝·弗莱彻饰)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权力。拉契特处处针对麦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乐折磨病人,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但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1]
角色介绍
迈克·墨菲演员杰克·尼科尔森
迈克·墨菲是一个不经意闯入疯人院的“正常人”,并不是疯人院内部所诞生一个反叛者。他所谓的反叛实际来自他自己的天性,并非刻意而为。迈克·墨菲热爱自由不喜约束的天性使他既不能被外面世界所接纳,也无法被疯人院内的世界所接纳。他对于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缺乏忍耐力,而对于已定规则又带入了自我思考和诘问。这两点是疯人院的“统治者”最无法忍受。在每个病人都开始这些规则“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后,疯人院才真正陷入了疯狂。在迈克·墨菲屡次置疑、挑战甚至嘲笑不合理规则屡教不改后,最终等待他的只能是一个不变的结局。
拉奇德演员路易丝·弗莱彻
护士长拉奇德是医院病人最直接的“统治者”,她管理和维护着医院的规章和秩序。表面上她不动声色,神情端庄威严,从未对病人发出来发自心底的微笑或悲伤。在她的眼中,管理的并不是一群人,而仅仅是被社会遗弃的“疯子”。她只需按照刻板的规章和时间表行事,从不考虑病人的内心感受,如果不服从她的管理,就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和手段。表面上看,她是一个恪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但这些规则并非由病人自己制订。
印第安人酋长演员威尔·萨姆森
印第安人酋长,沉默不语,目光呆滞,在别人眼里如死物一般,在他内心深处对于父亲的死一直难以忘怀。迈克唤醒了酋长,于是酋长对于父亲的结后来转移到了迈克的身上,他亲手杀死了毫无意识的迈克,解脱了迈克。最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出了疯人院。
比利演员布拉德·道里夫
比利口吃,懦弱,他是恋母情结的牺牲者,母亲的态度决定了他的生死,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宁可出卖朋友,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做出这无力的反抗。
精彩花絮
影片花絮
在反复试镜超过六个月之后,路易丝·弗莱彻在电影开拍前一周签约。导演莫里斯·弗曼每次都提醒她不必完全按照角色来表演,但每次又都叫她重来一遍。 在初到医院时,杰克·尼克尔森和迪恩·R·布鲁克斯的对手戏大部分都是临时发挥的,包括他撞上一台订书机,要一张钓鱼的照片和谈论他被定罪的强奸案。 ·除了钓鱼部分的戏(在最后拍摄的),电影都是按照前后顺序拍摄完成的。 在电影拍摄大半部分的时候,威廉·莱德非尔德生病了。电影杀青几个月之后,他便离开了人世。 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是第一次初登银幕。
穿帮镜头
当医生们把麦克墨菲带回治疗室,他们走进去,其中一个医生放下他的医护包,他们让麦克墨菲躺下。当他们走出去的时候,这只医护包消失了,此前没有人把它拿走。 当麦克墨菲和其中一个病人跳起舞,试着说服大家投票赞成看世界杯足球赛,在他们的背上可以看到大片的摄影机的影子。 就在麦克墨菲劫持公共汽车穿梭在大街上的时候,可以看到一些70年代产的汽车,包括一辆Plymouth Duster 和Chevy Nova,,但是电影的时代背景是设在1963年。 就在麦克墨菲跳出围墙准备躲进公共汽车之前,可以在医院的停车场看到一辆福特Pinto车。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坎·凯西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飞越疯人院》发表在60年代,而60时代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等等,于是小说的作者借以文字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作为“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自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并于1969年到达美国,在1974年他拍了这部影片。
拍摄过程
片中大部分的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在影片中扮演酋长的威尔·山姆普逊,原本是公园的一名护林员,就在电影拍摄地点附近的俄勒冈州。他被选中扮演该角色,正是由于他是摄制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与影片中的角色身高相符合的美国土著人。杰克·尼科尔森在片中扮演男主角迈克·墨菲,但是他并不是制片人的第一选择,他仅是三个候选人中的一个,在吉恩·哈克曼和马龙·白兰度都拒绝了这个角色之后,他接演了该角。
段影片评价
《飞越疯人院》带有强烈的阶级观,通过讽喻和警世的象征,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搜狐网评)。
这部电影是美国70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色不仅在于成功演绎了原作中的情氛,而且他用好莱坞的经典语言陈述一个反叛的主题。影片虽然采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经常涉及的精神病患者这一题材,但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尖锐的讽刺力,富于揶揄色彩,并且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时光网评)。
作为好莱坞的优秀电影作品,此片达到了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高度合一的境界。影片讲的是一个疯人院里发生的故事。而要在票房上取得一定效果的影片,就得为这些影片的主角们找到一个对立面。影片导演福尔曼正是抓住原著中这特殊的一点,在影片中加以强调,并将影片的整体框架也建立在一种对决上,使得这部影片在表现形式上更像是一场对抗赛。对决的双方很突出,一方是以护士长为代表的管理者,一方是以麦克默菲为代表的被管理者。在这种对决中,虽然病人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是弱小的,但在影片中却表现出最旺盛的生命力。
《飞越疯人院》的社会性大致分析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标榜美国式自由精神,这大抵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是美国人一直追求的一种反抗压抑的个人主义,它是一种理想主义,美国式的,也是带有一定普世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政治隐喻,影片是控诉强权社会压抑下的人性呐喊与悲歌,而这个社会原型并不是美国,而是集权统治下的那些国家。
电影《飞越疯人院》诞生于1974年,它的出现成为了60年代美国人生活的抽象体,那时有不少人看了电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数人都是怀着“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的心理走进电影院的。影片《飞越疯人院》的成功与那个时代大众的观看心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疯人院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导演有意地将整部影片放置在这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空间进行拍摄,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让观众集中地从疯子的身上窥视到自己,给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人们注入一种信仰:自由、自我。
影片的拍摄本身也具有一种叛逆的气质,整部影片的色彩基本上只有白、黑构成,影片场景也反复强调疯人院里禁锢的方形门窗,重重设置规整的铁丝网,单调取代了以往电影中的绚丽,而压抑和死寂的气氛充斥着整部影片。这种令人压抑的气氛恰恰与70年代美国试图进一步打破颓废消极倾向的社会相吻合,是一定社会层面强烈呼唤的一个宿影。此外,影片中的人物也具有明显的符号化。护士长严肃冷静,在与病人的交流会上多以正面向上仰视的主观镜头出现,明显带有一种威严性。但麦克默菲却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越是在气氛压抑,管制森严的环境里越显出他叛逆的天性,影片的实质也赞扬了这种天性。
影片结尾为这种反叛精神最终带来了希望:酋长逃出了疯人院。虽然麦克默菲没有实现出逃的愿望,这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不能抹去的伤痕,但酋长的出逃却是“麦克默菲式精神”的传递。酋长被麦克默菲所唤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铁窗回归到原始。回归自由的愿望实现了,“麦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胜利。此时影片将反叛与自由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也使观众与这种“麦克默菲式的精神”获得共鸣,得到解脱。整个影片的放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观众传达自由精神信息的过程。《飞越疯人院》用“麦克默菲式精神”唤起了自由、自我的美国精神,为70年代美国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活力(光明网评)。
最佳男主角
杰克·尼科尔森[3](Jack Nicholson),1937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内普丘思,美国演员、导演、制片人以及编剧。
个人经历
早期经历
尼科尔森[4]是美国影坛上富有个性的演员,他饰演的角色总显得那么疲倦、邪恶,甚至叛逆不羁;但又是那么凝重、丰满和耐人寻味。凭着其老辣的演技,在好莱坞引领风骚近30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遥骑士》("Easy Rider")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后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3次捧得金像奖(1976年和1998年2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1984年获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是奥斯卡奖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堪称"奥斯卡之王"[5]。
1937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内普丘思(Neptune,NJ)。父亲嗜酒成性,后弃家出走,尼克尔逊是由外祖母抚养长大。说起来,他也是到了自己37岁时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为外祖父约翰·尼科尔森(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亲;他的做美容师的外祖母埃斯尔·梅·尼科尔森(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亲;而他真正的母亲琼·尼科尔森(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为是他的姐姐。1974年,《时代杂志》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传记后,杰克·尼科尔森才知道了真相[6]。
演艺经历
1954年,杰克·尼科尔森从马纳斯克中学(Manasquan High School)毕业后立即来到了洛杉矶,当时他的母亲琼(他还把她当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矶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动画部的办公室找到了个打杂的工作,于是便留在了洛杉矶,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银幕上见过的电影明星。不久,尼科尔森加入了著名的杰夫-柯瑞(Jeff Corey)开设的表演班学习表演。期间他被B级影片鼻祖罗吉-考曼(Roger Corman)所发现,并在1958年青少年问题为题材的影片《呐喊的小杀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紧接着尼科尔森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乌鸦》("The Raven",1963年)和《恐惧》("The Terror",1963年)。尼科尔森在60年代还拍过许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龙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196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在《逍遥骑士》中饰演一位律师,影片中的他不安于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与二个留着长发的摩托车手一起,骑着摩托车在全国流浪,享受自由。在这部影片中,尼科尔森成功地刻画了60年代迷惘的美国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们的青睐。尼科尔森也因此片首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跻身于好莱坞的名演员行列,从此便开始了他一帆风顺的星途。
进入70年代,尼科尔森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音乐片《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永远能看见》("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着主演了拉费尔森(Rafelson)的经典影片《五部轻松的戏剧》("Five Easy Pieces"),描绘了一位反叛的心灵发出的呐喊,抨击了那种没有意义、缺乏爱情的生活。影片中,尼科尔森的表演极其自然,虽然偶尔也发发脾气,却一点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确立了70年代的愤世嫉俗的银幕风格,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影坛的地位,也为他首次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70年代是一个真正属于尼科尔森的时代。这段时间里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类型的角色,并在每一部影片中尝试着不同的表演风格,而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马文花园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轻松的戏剧》中披着长发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瘦瘦的中年知识分子;1973年在《最后的细节》("The Last Detail")他又留着一个平头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的细节》这部影片改编自达里尔·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说,由哈尔·阿什比(Hal Ashby)执导。影片中,他饰演一位海岸巡逻队的士兵布迪斯基(Buddu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军士兵去海军监狱。一路上,他十分同情这个孩子,不忍再让那孩子受死板军规的折磨。尼科尔森凭着此片中的精彩演出,获得第2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获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在1974年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个大分头,出演私人侦探杰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矶为背景,尼科尔森受雇寻人,却卷入了一个大漩涡,最后他终于揭发了一个大阴谋。影片反映了洛杉矶这个国际大都市在那个年代的黑暗面,这个题材在1990年他拍摄的《唐人街续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科尔森因《唐人街》获第32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76年,尼科尔森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华阵容打造的《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负众望,获第33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终于首次捧回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小金人。在这部影片中,他饰演兰德尔·P·麦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可没想到却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进行观察。由于不满精神病院中的行为,他与护士长发生了冲突,最后他被护士长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本片成为第48届奥斯卡奖的大赢家,共获得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项大奖。尼科尔森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为好莱坞最抢手的男演员。随后他还相继拍摄了影片《密苏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后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飞越温柔窝》("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这些影片相较之下,都没有那么出彩。
80年代尼科尔森继续谱写着他在影坛的辉煌,多次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1980年,尼科尔森在影片《闪灵》饰演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带着妻儿来看守旅店,终因精神崩溃而成为杀手。1981年,在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执导的史诗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紧接着他又出演了《飞越边境线》("The Border",1982年),虽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于观众和评论界的期望,但是他们,甚至他的同行,都没指责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执导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员加勒特。他将这位多情男子的复杂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荣获了第41届金球奖及第56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至此,他已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继杰克·莱蒙(Jack Lemmon)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之后第三个一人兼获最佳男演员和最佳男配角两个项奖的演员。2年后,他参加了约翰·休斯顿(JohnHuston)的超级黑色剧情片《普里奇家族的荣誉》("Prizzi's Honor")的拍摄,他因在片中的表演,获第43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1987年,杰克先是在影片《东镇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饰演一个魔鬼,影片的反响一般。后来,他又参加了阿根廷名导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萧条时代的影片《离离原上草》("Ironweed")的拍摄,并因此片第9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一个数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达到过。拍完这部影片后,杰克·尼科尔森息影了2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侠》("Batman")中露面。
进入90年代,尼科尔森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续集》("The Two Jakes"),他在这部影片中还担任了导演。继鲍勃·拉菲尔逊(Bob Rafelson)执导的《情逢敌手》("Man Trouble")和《最后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后,1992年尼科尔森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坛,第10次荣获了奥斯卡奖的提名。1997年更是凭借影片《尽善尽美》第2次成为了奥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届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
进入新千年,尼科尔森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长一角,随后又主演了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执导的老年题材剧情片《关于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关于施密特》中,尼科尔森饰演一位66岁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后寻求自身生命意义。他因在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并第12次荣获了奥斯卡奖的提名。2003年他与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卫·多尔夫曼(David Dorfman("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执导、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制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科尔森还导演过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 惧》,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说,开车》("Drive,He Said"),这部片子中他还担任了编剧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飞越温柔窝》;最后一部是《唐人街续集》。尽管作为一个演员他很成功,但是执导影片看来并不是他的强项。他还做过编剧工作,得到或分享了这方面的荣誉,其中包括低成本制作的《孤岛雷鸣》("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惊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风骑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后期,他还创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头》("Head",1968年)。
个人生活
尼科尔森的私人生活也与他在影坛上创造的众多人物一样丰富多彩。他与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顿(Anjelica Huston)、丽贝卡·布鲁萨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染,并养下了一个女儿洛兰(Lorraine,出生于1990年)以及一个儿子雷蒙(Raymond,出生于1992年)。2001年,尼科尔森终于与比自己小33岁的女演员丽贝卡·布鲁萨德走进了教堂,谱写了继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后的又一段好莱坞式的姻缘。
生活轶闻
头号球迷
湖人主场斯台普斯中心,有八个座位毗邻场边的客队替补席,到了季后赛,这些座位的票面价格是每场2300美元。其中的两个,即便你怀揣50万美元的支票意图购买,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NO"。原因很简单,它们的主人是杰克·尼科尔森。
流氓和见证者
早在张伯伦,韦斯特联袂打天下的20世纪70年代,杰克的心脏就被绘成了紫色和金色;此后的30年,湖人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板换了,球馆换了,播音员换了,教练球员更是换了一拨又一拨,惟有尼科尔森的墨镜和黑夹克,和湖人历代王朝的荣耀一起,风雨无阻,经久流传。
有关尼科尔森最经典的一幕,应属1985年的总决赛露臀事件。此前数十年,尚无一支客队能在波士顿花园举起总冠军奖杯,而"魔术师"和贾巴尔正待击破这一魔障。尼科尔森当然不会放过见证历史的好机会,于是随队远征波士顿。凯尔特人球迷对这个素来横行无忌的湖人同行大是反感,比赛时集体晃动印有"杰克滚回家去"字样的T恤衫。流氓成性的尼科尔森气血上涌,当即脱下裤子,撅起屁股迎向观众席,算是回敬。这段录像后来成为湖人球迷争相收藏的极品。有幸成为现场目击者的资深解说员兰茨回忆道:"如果杰克愿意再表演一次的话,我甚至愿意花钱买票入场。"
有好事者称,如果评选一个流氓无赖全明星阵容的话,新泽西来的那个老小子将是毫无争议的MVP。这话可以看成是对尼科尔森的褒奖。
很难解释尼科尔森对于湖人的深厚感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湖人比赛就像一瓶上好的红酒,历久弥新,每个赛季都有不同的味道。"而外界批评湖人球迷的声音,杰克一概嗤之以鼻,在他看来,洛杉矶的球迷是世界上最可爱,也最懂球的球迷,"这里的球迷经常接受UCLA和约翰·伍登教练(篮球历史上的传奇教练)的熏陶,见识深广,处事冷静,那些质疑湖人迷在比赛当中不够热情的家伙都在胡扯。至于总爱提前离场,你知道,那是由于湖人的比赛大多胜负早定。"
尼科尔森绝不容许湖人的利益受到践踏,这是他支持了30多年的球队,也是他心目中无上的王者之师。他曾不止一次地宣称,从1972年,没有一支球队取得的成功能像湖人那样辉煌。所以每当裁判吹罚对湖人不利时,尼科尔森总会暴跳如雷,唾沫横飞,他有一句咒骂裁判的话广为流传:"我花钱到这里是想欣赏精彩的比赛,而不是看你的拙劣表演。"甚至连客队的教练,也经常享受到被奥斯卡影帝戳着鼻子骂街的待遇。
有趣的是,尽管老杰克早就上了裁判和教练的扑克牌通缉令,但联盟从来没有收到过关于他的正式投诉。
不是科比迷
不要以为尼科尔森的眼睛光盯着湖人和球星,他曾自诩为"NBA的鉴赏家","见证每一代运动员在运动史上留下的足迹"。事实上,他还是美国职棒联盟纽约扬基队的死忠。
尼科尔森从不承认自己是追星族,而从湖人的夏季转会风波来看,尼科尔森并没有说谎。因为当记者问道,如果科比转会到快船,他是否会去购买快船的季票时,杰克的回答是:"绝对不会。我看了几十年的球,这只是一项娱乐活动而已。任何事情都不会主宰我的行动。"
尼科尔森和科比的关系不好吗?绝对不是。科比刚惹上官司时,尼科尔森曾不遗余力地站在他一边,并号召媒体和大众不要随意猜测自己毫不知情的事,一切由法律来决断,"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伊拉克那样。"但老谋深算的尼科尔森从来都不会把个人放在湖人的整体之上,否则他也不会在湖人的夏季交易风暴中始终保持沉默。"我不是沙克迷也不是科比迷,我是湖人迷,"这是尼科尔森说的。
尽管总决赛惨败给活塞让老杰克悲痛欲绝,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新赛季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湖人。他从不怀疑新帅汤姆贾诺维奇能让球队延续过去的辉煌,也从未低估新湖人前进路上即将遇到的困难。即便湖人近况不佳,在看惯了风雨沉浮的尼科尔森眼里,也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把屁股从那昂贵的场边座位上挪开?EPSN的记者米奇·特纳问过这个问题。老杰克哈哈大笑,用他一贯的滑稽嘴脸和油腻腔调回答说:"也许一个超愿出价的冤大头吧!"。
欲买湖人
2013年5月13日,杰克-尼克尔森对他最喜爱的球队湖人在赛季的表现感到无比失望,尤其是当紫衫军在季后赛首轮被马刺4场比赛横扫出局时,因此欲购买湖人队,自诩执教能力联盟第二。他表示,湖人队想要重新成为总冠军争夺者还要做很多事,这其中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将球队卖给他,他还表示如果他收购了湖人队,他会任命自己为主教练。
精彩影视资料
最佳女主角
路易斯·弗莱彻[7]1934年7月22日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北卡罗纳大学毕业后,她开始从事戏剧演出。1976年她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以令人信服的表演夺取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以及“金球奖”。
简介
奥斯卡成就:第四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路易斯·弗莱彻的表演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晚期,她开始出现在电视剧《车队》以及《义胆雄心》中,但是在与电影制作人杰里·比克结婚后两年(1964年)退出影坛,直到1974年出演罗伯特·阿尔特曼导演的倍受关注的长篇电影《没有明天的人》才再度复出。
1975年,弗莱彻出现在侦探电影《俄罗斯轮盘》之中,之后,米洛斯·尼科尔森导演选中其出演电影<飞越疯人院>,剧中,她演的是一个折磨杰克·尼科尔森的铁石心肠、虐待狂般的拉齐德护士,这一角色成了她的签名之作。她最终因令人信服的表演夺取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以及“金球奖”。她的最高荣誉也许应该归功于她所演的拉齐德护士成了一个电影偶像,在之后的系列电影中,这一形象被频频仿效。
路易斯·弗莱彻(LouiseFletcher)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因父母均为失聪之人,她自幼心灵充满孤寂。
北卡罗纳大学毕业后,从事戏剧演出。
3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参加了一些电视剧的演出,如《律师》、《贱民》等。因身材高大,妨碍了她搭配演出的机会。
1962年结婚后退出影坛近十年。直到1974年出演罗伯特·阿尔特曼导演的倍受关注的长篇电影《没有明天的人》才再度复出。
1975年,弗莱彻出现在侦探电影《俄罗斯轮盘》之中。1975年在《飞越疯人院》中扮演冷酷的护士长,一举荣获第4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以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剧情片女主角金球奖。
她的最高荣誉也许应该归功于她所演的拉齐德护士成了一个电影偶像,在之后的系列电影中,这一形象被频频仿效。其它主要还有《俄国轮盘赌》、《异教徒》、《幸运之星》、《怪异行为》等。
奥斯卡影后
1975年,弗莱彻被米洛斯·尼科尔森导演选中,出演电影《飞越疯人院》。剧中,她演的是一个折磨杰克·尼科尔森的铁石心肠、虐待狂般的拉齐德护士,这一角色成了她的签名之作。她最终因令人信服的表演夺取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以及“金球奖”。她的最高荣誉也许应该归功于她所演的拉齐德护士成了一个电影偶像,在之后的系列电影中,这一形象被频频仿效。
参考资料
-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简介
- ↑ 《飞越疯人院》电影简介
- ↑ 杰克·尼科尔森个人简历
- ↑ 杰克·尼科尔森 . [2015-9-10] 。[8]
- ↑ 影帝杰克·尼科尔森难忍湖人摆烂 欲出售贵宾球票 . [2016-4-19]。腾讯体育网
- ↑ 莱昂纳多发胖 被指与杰克·尼科尔森“撞脸” . [2016-4-19] 。娱乐中心网
- ↑ 路易斯·弗莱彻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