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素三彩黄地褐绿双龙纹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素三彩黄地褐绿双龙纹盘
图片来自典藏台湾

素三彩黄地褐绿双龙纹盘,以素三彩烧制陶瓷器,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年代

康熙(西元1662-1722年)

型制

盛装器,高7.2公分,口径40.5公分,底径26公分。

此器平底,盘内测底部的外缘及盘底部的圈足外各有两圈刻痕,全器以黄釉为地,绘以绿、褐、白三彩,盘面中心与盘的外壁分别为绿、褐双龙抢夺白色龙珠,其周围绘以云纹以及火焰纹,内壁用芙蓉牡丹芍药等四季折枝花卉作为装饰。以折沿作为分界,内侧有绿、褐双龙,周围绘有焰状的云以和白色龙珠,而外侧则是云以及鹤。盘中央以楷书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1]

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正德年间康熙时继续烧制。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素三彩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古人云:"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

素三彩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满清康熙一朝之素三彩器极富盛名,对于成化、正德之三彩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但又发明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黄地紫绿龙纹碗,承继万历所创之官品,延烧至今,以康熙制器最为精致,白地素三彩牡丹暗龙碗与白地素三彩三多纹暗龙大盘皆创自康熙时期,其造型庄重,胎细全洁,外壁刻龙施彩,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工艺甚为讲究,乃康熙素三彩器之精品。墨地素三彩天圆地方瓶当属素三彩之佼佼者,型制中包含古人对天地理论之领悟,且制造时先涂绿釉,再施墨彩,即为墨地,再以深紫之笔白描花卉鸟兽、荷莲等图,填绘黄绿紫白各色,方式一器,工艺繁缛之极,故后世殊不敢仿。民国时期,墨地素三彩器多为欧美诸国所夺,令国人所憾。

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2]

制作方式

先在瓷胎上刻划纹饰,高温下烧成素胎,再将素胎浇上地釉,刮去花纹中的地釉并上彩釉,接著第二次入窑,以低温进行烧制。

参考文献

  1. 清 康熙 素三彩黄地褐绿双龙纹盘. 典藏台湾. 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Chinese (Taiwan)). 
  2. 唐三彩的发展之素三彩,每日头条,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