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紫清真人白玉蟾(孔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清真人白玉蟾》中国当代作家孔见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紫清真人白玉蟾

那天,朱逸辉老先生让人送来了《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我把书放在手心里掂了掂,便深深感到了它的分量。白玉蟾的名字我早就从《千家诗》、《中国哲学大词典》、《道教史》等著作中略为得知,但却是知之不详,更不知他还是我的老乡。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才了解到他的家乡就在海口著名的火山口附近。于是,便萌发了向海南乡亲介绍他的念头。可是查遍当时海南各大图书馆,只有海南师院藏的两册白玉蟾的著作,算是硕果仅存,而这两册著作早两年就被借阅者弄丢了。最后,还是在海南省委党校图书馆存有的《中国文化精华全集》里,找到了他的《紫清指玄集》及部分诗文,另外还有一些方志里对他的简单不过的介绍。就用这点有限的材料,我写了一篇名为《不要忘记白玉蟾》的文章,投给岛内某家报纸副刊,最终也是石沉大海,说是因为白玉蟾是宗教人物的缘故。

生活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化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底子是绝对不会陌生的。即便是对国粹持批判否定态度的人如鲁迅等也不例外,他们的国学根基可谓深厚。这份家底数起来就是儒道佛三学。儒家和道家乃是中华古学,因其对人生和社会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对话机制,为国人解释事物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宽阔的视野,更为他们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策略的运筹提供了进退回旋的余地空间。较之文化传统单一,没有内在对话机制的国度,中国人要多一分机灵、变通和宽纳,也少了一分偏执和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自东汉之后佛学传入中国,更形成了儒道佛三家汇流的波澜壮阔的局面,畅游其中的文化人自然有一种不同于他者的气度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大学》中的一句话来表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虽然讲“壹以修身为本”,但在修身一端言简意赅,倒是在治国平天下一极多有发挥。道家主张国家无为而治,在修身上却有博大精微的探究。佛家有出世的情怀,将修身提到修心的高度,开展出超越凡尘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即世间出世间的人生态度,以出世的情怀入世做事,济世度人,既拓展了中国文化的疆界,又能够与儒家和道家的诉求融合贯通起来,真可谓气象大焉。这种汇流的结果,在显学上就是宋明理学的出现。唐宋以来,如果对三家学说知之不详的人,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

白玉蟾生于1134年的琼山葛家,奉祖父命名长庚,因应梦兆,取名石蜍,后改为白玉蟾。据说他天资聪颖,七岁便通经教,且能吟赋,十二岁应童子试,当场赋诗,因主考官认为他生性狂妄,不予通过,因而“厌秽风尘,臊膻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通变化之术”。十六岁便攀黎母峰寻师问道,之后在儋州松林岭上修炼,不久又腰缠银钱三百,手持雨伞一把,“飘然乘云去,俯首视世寰”,渡海北上求教。冯契先生主编的《哲学大辞典》收有“白玉蟾”词条,云:“白玉蟾,南宋道士。又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州(今海南岛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举童子科,任侠杀人,亡命于武夷,改装道士??????”白玉蟾是否“任侠杀人”,实不可知,但其琼山籍贯却不值得多疑,在他的诗文中,屡屡提及故乡海南,并以琼山道人自号。之所以被误为福建人,可能是因他久居福建或是祖上来自福建。海南汉人多由福建南下。

“一从别却海南船,身逐云飞江浙天。走遍洞天寻隐者,不知费几草鞋钱。”为了探询生命存在之真谛,白玉蟾孤身一人从海南到广东、江西,转福建、浙江。上湖北、入四川,然后又返回广西、广东,再到福建,游遍了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曲、武当、庐山、黄山、雁荡等名山,历尽种种艰难困苦。在风雨的中途,他回首远在云中的故乡,不禁黯然神伤:“家在琼瑶万里游,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海南一片水云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忽一二时回首处,西风夕照咽悲蝉。”尽管如此,仍然不改其志,直到四十二岁时,游到东海边,遇到翠虚真人陈泥丸,始得真传。

此后,白玉蟾追随陈泥丸在罗浮山苦修二十二年,终于成道,进入“非道非释亦非儒,读尽人间不读书。非凡非圣亦非士,识破世上不识事”的境界。六十五岁时,他再入武夷山,结庐闭关九年,之后出山,成为全真道南宗五世祖师,誉满天下。嘉定十一年,宋宁宗皇帝 赵扩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宫。死后又封紫清真人。

白玉蟾不仅是道成肉身的真人,而且是一个进入哲学史的思想家。是道家学说的实践者和光大者,据谈锡永先生介绍,道家的神通功夫,以“神霄派”与“清微派”所修的“雷法”为最,白玉蟾是雷法的重要传人,但他将念符咒为主的“雷法”与炼神气为主的“丹法”结合一起,注重炼神还虚功夫,并且提出了“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王”的理念。白玉蟾注解老子的《道德宝章》 “文简辞古,言奥绝伦,乃为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本比纶” 在汗牛充栋的老子注解中脱颖而出,并为四大楷书书圣之一的赵孟𫖯所抄录。后来还被收入《四库全书》。

白玉蟾还是一个造诣甚高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生平文思汪洋,顷刻数千言,善诗。”有<<白玉蟾诗集>>九卷行世,并收入<<千家诗>>等选本。林语堂曾将他的文章翻译成英文。除上面提及的著作外,白玉蟾尚有<<罗浮山志>>、<<武夷集>>、<<上清集>>等。后人辑成<<宋白真人玉蟾全集>>、<<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等。白玉蟾在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史称他的“草书,视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尤其妙画梅竹,而不轻作,问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其草书狂放之中章法谨严,错落有致,堪与怀素媲美。当时求他书画诗文的人“踵门如市”, 可惜遗存下来的墨宝太少太少。

白玉蟾堪称一代文化宗师。南怀瑾先生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提到,白玉蟾在福建武夷山潜修时,朱熹也在武夷讲学,两人曾有往来。朱熹外示儒术,内慕道法,屡次想从白玉蟾处讨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委婉拒绝。到了晚年,朱熹化名崆峒道士邹诉,竭力研究《周易参同契》而无所获,引为终身遗憾。后来虽有白玉蟾的开示,却碍于一代入学宗师的身份,不能诚恳谦虚请益,最终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以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尚且还要向白玉蟾求学,可见白玉蟾的国学功夫了。 [1]

作者简介

孔见,主要从事随笔小说及诗歌创作,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