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清真人白玉蟾(孔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清真人白玉蟾》中國當代作家孔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紫清真人白玉蟾

那天,朱逸輝老先生讓人送來了《白玉蟾全集校注本》,我把書放在手心裡掂了掂,便深深感到了它的分量。白玉蟾的名字我早就從《千家詩》、《中國哲學大詞典》、《道教史》等著作中略為得知,但卻是知之不詳,更不知他還是我的老鄉。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才了解到他的家鄉就在海口著名的火山口附近。於是,便萌發了向海南鄉親介紹他的念頭。可是查遍當時海南各大圖書館,只有海南師院藏的兩冊白玉蟾的著作,算是碩果僅存,而這兩冊著作早兩年就被借閱者弄丟了。最後,還是在海南省委黨校圖書館存有的《中國文化精華全集》里,找到了他的《紫清指玄集》及部分詩文,另外還有一些方志里對他的簡單不過的介紹。就用這點有限的材料,我寫了一篇名為《不要忘記白玉蟾》的文章,投給島內某家報紙副刊,最終也是石沉大海,說是因為白玉蟾是宗教人物的緣故。

生活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底子是絕對不會陌生的。即便是對國粹持批判否定態度的人如魯迅等也不例外,他們的國學根基可謂深厚。這份家底數起來就是儒道佛三學。儒家和道家乃是中華古學,因其對人生和社會的不同態度,構成了中國文化內在的對話機制,為國人解釋事物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寬闊的視野,更為他們的人生選擇和政治策略的運籌提供了進退迴旋的餘地空間。較之文化傳統單一,沒有內在對話機制的國度,中國人要多一分機靈、變通和寬納,也少了一分偏執和一根筋、一條路走到黑。自東漢之後佛學傳入中國,更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匯流的波瀾壯闊的局面,暢遊其中的文化人自然有一種不同於他者的氣度風範。

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可以用《大學》中的一句話來表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雖然講「壹以修身為本」,但在修身一端言簡意賅,倒是在治國平天下一極多有發揮。道家主張國家無為而治,在修身上卻有博大精微的探究。佛家有出世的情懷,將修身提到修心的高度,開展出超越凡塵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大乘佛教所倡導的即世間出世間的人生態度,以出世的情懷入世做事,濟世度人,既拓展了中國文化的疆界,又能夠與儒家和道家的訴求融合貫通起來,真可謂氣象大焉。這種匯流的結果,在顯學上就是宋明理學的出現。唐宋以來,如果對三家學說知之不詳的人,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

白玉蟾生於1134年的瓊山葛家,奉祖父命名長庚,因應夢兆,取名石蜍,後改為白玉蟾。據說他天資聰穎,七歲便通經教,且能吟賦,十二歲應童子試,當場賦詩,因主考官認為他生性狂妄,不予通過,因而「厭穢風塵,臊膻名利,慕長生久視之道,喜神通變化之術」。十六歲便攀黎母峰尋師問道,之後在儋州松林嶺上修煉,不久又腰纏銀錢三百,手持雨傘一把,「飄然乘雲去,俯首視世寰」,渡海北上求教。馮契先生主編的《哲學大辭典》收有「白玉蟾」詞條,云:「白玉蟾,南宋道士。又名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瓊州(今海南島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舉童子科,任俠殺人,亡命於武夷,改裝道士??????」白玉蟾是否「任俠殺人」,實不可知,但其瓊山籍貫卻不值得多疑,在他的詩文中,屢屢提及故鄉海南,並以瓊山道人自號。之所以被誤為福建人,可能是因他久居福建或是祖上來自福建。海南漢人多由福建南下。

「一從別卻海南船,身逐雲飛江浙天。走遍洞天尋隱者,不知費幾草鞋錢。」為了探詢生命存在之真諦,白玉蟾孤身一人從海南到廣東、江西,轉福建、浙江。上湖北、入四川,然後又返回廣西、廣東,再到福建,游遍了羅浮、武夷、龍虎、天台、金華、九曲、武當、廬山、黃山、雁盪等名山,歷盡種種艱難困苦。在風雨的中途,他回首遠在雲中的故鄉,不禁黯然神傷:「家在瓊瑤萬里游,此身來往似孤舟。夜來夢趁西風去,目斷家山空淚流。」「海南一片水雲天,望眼生花已十年。忽一二時回首處,西風夕照咽悲蟬。」儘管如此,仍然不改其志,直到四十二歲時,游到東海邊,遇到翠虛真人陳泥丸,始得真傳。

此後,白玉蟾追隨陳泥丸在羅浮山苦修二十二年,終於成道,進入「非道非釋亦非儒,讀盡人間不讀書。非凡非聖亦非士,識破世上不識事」的境界。六十五歲時,他再入武夷山,結廬閉關九年,之後出山,成為全真道南宗五世祖師,譽滿天下。嘉定十一年,宋寧宗皇帝 趙擴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館太乙宮。死後又封紫清真人。

白玉蟾不僅是道成肉身的真人,而且是一個進入哲學史的思想家。是道家學說的實踐者和光大者,據談錫永先生介紹,道家的神通功夫,以「神霄派」與「清微派」所修的「雷法」為最,白玉蟾是雷法的重要傳人,但他將念符咒為主的「雷法」與煉神氣為主的「丹法」結合一起,注重煉神還虛功夫,並且提出了「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王」的理念。白玉蟾註解老子的《道德寶章》 「文簡辭古,言奧絕倫,乃為千金之注,千古來唯此注堪與王弼本比綸」 在汗牛充棟的老子註解中脫穎而出,並為四大楷書書聖之一的趙孟頫所抄錄。後來還被收入《四庫全書》。

白玉蟾還是一個造詣甚高的詩人和藝術家。他「生平文思汪洋,頃刻數千言,善詩。」有<<白玉蟾詩集>>九卷行世,並收入<<千家詩>>等選本。林語堂曾將他的文章翻譯成英文。除上面提及的著作外,白玉蟾尚有<<羅浮山志>>、<<武夷集>>、<<上清集>>等。後人輯成<<宋白真人玉蟾全集>>、<<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等。白玉蟾在在書法、繪畫方面也頗有建樹,史稱他的「草書,視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尤其妙畫梅竹,而不輕作,問自寫其容,數筆立就,工畫者不能及。」其草書狂放之中章法謹嚴,錯落有致,堪與懷素媲美。當時求他書畫詩文的人「踵門如市」, 可惜遺存下來的墨寶太少太少。

白玉蟾堪稱一代文化宗師。南懷瑾先生在《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中提到,白玉蟾在福建武夷山潛修時,朱熹也在武夷講學,兩人曾有往來。朱熹外示儒術,內慕道法,屢次想從白玉蟾處討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委婉拒絕。到了晚年,朱熹化名崆峒道士鄒訴,竭力研究《周易參同契》而無所獲,引為終身遺憾。後來雖有白玉蟾的開示,卻礙於一代入學宗師的身份,不能誠懇謙虛請益,最終還是不得其門而入。以朱熹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尚且還要向白玉蟾求學,可見白玉蟾的國學功夫了。 [1]

作者簡介

孔見,主要從事隨筆小說及詩歌創作,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