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红脉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脉棕(学名:Latania lontaroides (Gaertn.) H.E.Moore)是棕榈科、红脉葵属多年生常绿乔木,茎单生。掌状叶深裂,深可达叶片的一半。幼叶及叶柄有刺,叶脉及叶缘带红色。叶柄粗壮,基部暗红或紫色。肉质穗状花序,褐色,花序从叶腋间抽出,雌雄异株。果近球形,外果皮革质,绿褐色。 [1]

原产毛里求斯中国华南、东南地区有引种栽培。喜全日照环境。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喜湿润。 红脉棕是观赏棕榈类的珍品。幼株盆栽可用于厅堂或卧室、书房等处绿化。成株多植于建筑物旁,或植于公园、绿地、草坪中。亦可作为行道树栽植。[2]

红脉棕原图链接
  • 中文名 :红脉棕
  • 学 名 :Latania lontaroides (Gaertn.) H.E.Moore
  • 别 称 :红棕榈、红脉葵、红脉榈 界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初生目
  •  :棕榈科
  • ;红脉葵属
  •  :红脉棕
  • 命名人及年代 :(Gaertn.) H.E.Moore,1963

形态特征

红脉棕多年生常绿乔木,茎单生,秆高可达12米以上。掌状叶深裂,深可达叶片的一半,径幅1.5米,裂片披针形;幼叶及叶柄有刺,叶脉及叶缘带红色。叶柄粗壮,基部半抱茎,暗红或紫色,成株色彩变淡。肉质穗状花序,褐色,花序从叶腋间抽出,长可达1.8米,雌雄异株。果近球形,外果皮革质,绿褐色。

主要价值

红脉棕茎秆圆整,叶幅宽广,叶柄及主脉红色,景观效果显著。是观赏棕榈类的珍品。幼株盆栽可用于厅堂或卧室、书房等处绿化。成株多植于建筑物旁,或植于公园、绿地、草坪中。亦可作为行道树栽植。

栽培技术

红脉棕等单干棕榈的栽培难点是移植。红脉棕采用带土球移植。

移植时间

中国海南及广东沿海地区全年可移植,但在每年的4-9月移植较好,因为此期间的高温高湿环境使得移植后的根系容易萌生,成活率比较高。其他地区最好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移植,尽量避免在冬季干燥低温及夏季干燥高温的气候时移植,以免导致成活率下降。

选树

根据移植红脉棕规格要求选择生长茎干粗壮、笔直、无病虫害的树,并且最好选择采光比较充足的树,此类树根系发达、吸收养分能力较强、抗性强,容易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有利于移植后的快速恢复。

土壤

移植前应对移植地的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土壤的含水量、酸碱度、排水和积水情况,为后期的移植做好准备。红脉棕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对于出现严重板结或者土壤沙质含量高的土地,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沙质地,其盐碱性高、肥力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这种情况下,应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改良,采用有机质含量高且通气良好的砂质土和壤土进行交换,所换土壤必须碎成细粒状,以便淋水后能与原土球土壤以及根系充分融合、接触,从而有利于根系的再生。

断根

红脉棕采用提前断根的方法,在移植前2-3个月进行断根,断根时应保证土球直径为移植树头径的2-3倍,因此应在头径2-3倍围径之外挖成环沟。

起挖

给红脉棕挖沟时垂直往地下挖,挖沟深度约为土球3/4高度,然后回填有机质含量高的细土,并灌水,促进侧根的萌发。如果起挖地为沙质地或较容易松散的壤土,为了保证吊运中土球不松散,在断根阶段应利用稻草网将土球四周裹住再用草绳或胶丝绳缠绕绑紧,最后回土。起挖当天,再把回填的土重新挖出。

吊运

断根后进行起吊,起吊中为了不损伤树干,并维持植后树干的保湿作用,在树干上捆绑稻草或麻袋,再把两条吊机绳子绑在树干上,以保证在起吊过程中能对树木的平衡进行控制,且使两个支撑点支撑住树干,避免树干受到损伤。在最后断掉根系底部的须根时,整棵树悬空中再轻放倒在地上,避免断根后自然倒地造成树木一侧的压伤。

修叶

修叶的总体原则为去老留新,保留原叶片数的40%左右、总叶量的30%左右为宜。用刀从叶柄基部将老叶切断,切口面背向树干。在红脉棕装车前,应用绳子把叶片往生长点的方向收绑住,避免叶片过于分散而在运输中遭到破坏。用吊机把树吊进车厢时,必须保持土球方向在车头部位、树叶在车尾部位。必要时可利用软质材料垫高叶柄和树干的交接处,以免下部的叶片受到损坏。如果是长途运输,还需喷水保湿并遮盖荫网防晒。

定植

红脉棕一般遵循随时吊运随时定植的原则,但种植之前必须挖好树穴,树穴的直径应比根系或土球的直径大60-80厘米,深度比土球高度高30-40厘米。定植前先填入20厘米的有机肥土,定植时尽量一次性定植到位,避免随意移动造成根系的损伤。在定植回土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使土球或根系与外部的土壤完全接触而不留任何空隙,可分2-3次回土,第1次约回土50厘米,回第1次土后灌水,直到土不再下沉、不再冒气泡为止,必要时可边灌水边用木棍盅土辅助填实,但勿伤及根系,冒完气泡之后再进行第2次回土。浇水的同时加入促根生长剂,以加速根系的快速萌发。为了植后便于灌水和树穴保水,首先进行推土做堰,在树穴的周围用土堆成环状,外围土堆高于穴内约20厘米,如果灌水时被冲垮应及时堆土填补冲垮处;再在树穴上覆盖椰糠、稻草等材料进行保湿,同时防止表土开裂。[3]

支撑

红脉棕种植初期容易被大风刮斜,因此定植结束后,必须对红脉棕支撑树干。支撑树干有3种方法:第1种为三角支撑法,利用三根坚硬竹竿或长木棍的一头以平衡三角的位置插入地下三点,另一头回缩30厘米处斜绑到树干同一高度上,也可用钢丝绳伸拉成三角的方式固定,地上一根撑干(绳)必须在主风向上位,其他两根可均匀分布,与树干的支撑点宜在树干2/3处,接触点应垫软物。第2种为扁担桩支撑法,扁担桩的竖桩不得小于2.3米,入土深度为1.2米,桩位应在根系和土球范围外,水平桩离地1米以上,两水平桩的十字交叉位置应在树干的上风方向。第3种为十字架支撑法,此方法适用于成片种植并且是同一高度的植物,在树干2/3处以水平十字架的方式把树干全部连绑住,整片植株的四周再用支架一头绑住支撑点,另一头斜插入地面固定。

水分

水分是决定红脉棕能否移植成活的关键,红脉棕移植后,由于根系受到的破坏比较严重,对水分的吸收功能减弱。因此,要控制好水分,缺水会导致树木枯死,水多会导致土壤通气性能降低,影响根系呼吸,造成根系腐烂死亡。移植初期,早晚各浇一次水,并且喷淋树身和树叶,以提高树体及周边的湿度。根据红脉棕的恢复情况,逐渐减少浇水的次数,直到冒出新叶,一般移植后3-6个月能保住大部分叶片并能萌生新叶。当萌生3片健康新叶时,表示移植成活且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树穴或移植地出现严重积水,必须做好挖沟排水工作。

施肥

移植后除了给植株保湿,可适当低浓度喷施叶面肥,加强植后的营养补充。勤检查植株根系的萌动状况,如果发现植株长出新根,可以考虑增加根部施肥,一般选在月平均气温高于20℃的季节,尽量以施有机肥为主,适当加施磷、钾含量高的复合肥,以促进植株的营养均衡,保证其迅速恢复健康成长。夏、秋两季生长旺盛期,要定期追肥,秋末再增施1次钾肥,提高耐寒力。

病虫防治

据调查显示,红脉葵会被害虫椰子织蛾危害。

管理养护

调查发现管理粗放的林地椰子织蛾危害较重。红脉棕普遍存在“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树木种植后,基本不施肥、不抚育,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环境。如苗圃、景观区有专人管护,定期进行病虫害除治,椰子织蛾危害较轻;道路两侧疏于管理,椰子织蛾危害较重。应通过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修剪椰子织蛾危害的下层叶片,并集中烧毁,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雨季应及时排除林间积水。 [4]

灯光诱杀

利用椰子织蛾成虫有趋光性的特点,比较了8个不同波长黑光灯对椰子织蛾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对365牛米和368牛米的波长敏感,诱虫总量显著多于其它波长的黑光灯;365牛米黑光灯诱捕椰子织蛾雄虫最多,368牛米黑光灯诱捕椰子织蛾雌虫最多。

化学防治

疫情发生后,中国海南省主要轮换应用3%甲维盐微乳2000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喷2-3次。经过应急除治后,中国文昌市椰子织蛾得到有效控制,有虫株率由12.8%下降到3.3%。

天敌资源

林间调查发现椰子织蛾的寄生性天敌共6种,在中国已鉴定出4种,分别为广黑点瘤姬蜂广大腿小蜂褐带卷蛾茧蜂周氏啮小蜂。其中广黑点瘤姬蜂和广大腿小蜂为蛹单寄生蜂,林间寄生率分别为3.6%和6.0%;褐带卷蛾茧蜂为幼虫寄生蜂,林间寄生率12.2%,1头椰子织蛾老熟幼虫可出蜂8-12头。[5]

繁殖方法

红脉棕采用播种繁殖。发芽适温25-30℃。种子不耐贮藏,宜采后尽快播种。先催芽,再播入营养袋,营养袋要求20-25厘米长。营养袋摆放位置要搭盖50%的荫棚。生长季节喷水肥,保持湿润,幼苗冬季要注意防寒,10℃以下易受寒害。

产地生境

原产毛里求斯。中国华南、东南地区有引种栽培。 红脉棕粗生。喜全日照环境,生长适温20-30℃。不耐寒,越冬最低温度10℃左右。在中国厦门以南地区可安全过冬。对土壤要求不严。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喜湿润。[6]

参考文献

  1. [徐晔春.观叶植物1000种经典图鉴 终极版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第277页]
  2. [何小弟编著 .彩色树种选择与应用集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4]
  3. 养护
  4. 养护
  5. [李洪, 刘丽, 阎伟(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新入侵害虫椰子织蛾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森林病虫, 2015, (4):10-13.]
  6. [何小弟编著 .彩色树种选择与应用集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