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脈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脈棕(學名:Latania lontaroides (Gaertn.) H.E.Moore)是棕櫚科、紅脈葵屬多年生常綠喬木,莖單生。掌狀葉深裂,深可達葉片的一半。幼葉及葉柄有刺,葉脈及葉緣帶紅色。葉柄粗壯,基部暗紅或紫色。肉質穗狀花序,褐色,花序從葉腋間抽出,雌雄異株。果近球形,外果皮革質,綠褐色。 [1]
原產毛里求斯。中國華南、東南地區有引種栽培。喜全日照環境。喜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喜濕潤。 紅脈棕是觀賞棕櫚類的珍品。幼株盆栽可用於廳堂或臥室、書房等處綠化。成株多植於建築物旁,或植於公園、綠地、草坪中。亦可作為行道樹栽植。[2]
- 中文名 :紅脈棕
- 學 名 :Latania lontaroides (Gaertn.) H.E.Moore
- 別 稱 :紅棕櫚、紅脈葵、紅脈櫚 界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初生目
- 科 :棕櫚科
- 屬 ;紅脈葵屬
- 種 :紅脈棕
- 命名人及年代 :(Gaertn.) H.E.Moore,1963
目錄
形態特徵
紅脈棕多年生常綠喬木,莖單生,稈高可達12米以上。掌狀葉深裂,深可達葉片的一半,徑幅1.5米,裂片披針形;幼葉及葉柄有刺,葉脈及葉緣帶紅色。葉柄粗壯,基部半抱莖,暗紅或紫色,成株色彩變淡。肉質穗狀花序,褐色,花序從葉腋間抽出,長可達1.8米,雌雄異株。果近球形,外果皮革質,綠褐色。
主要價值
紅脈棕莖稈圓整,葉幅寬廣,葉柄及主脈紅色,景觀效果顯著。是觀賞棕櫚類的珍品。幼株盆栽可用於廳堂或臥室、書房等處綠化。成株多植於建築物旁,或植於公園、綠地、草坪中。亦可作為行道樹栽植。
栽培技術
紅脈棕等單幹棕櫚的栽培難點是移植。紅脈棕採用帶土球移植。
移植時間
在中國海南及廣東沿海地區全年可移植,但在每年的4-9月移植較好,因為此期間的高溫高濕環境使得移植後的根系容易萌生,成活率比較高。其他地區最好選擇在春、秋兩季進行移植,儘量避免在冬季乾燥低溫及夏季乾燥高溫的氣候時移植,以免導致成活率下降。
選樹
根據移植紅脈棕規格要求選擇生長莖幹粗壯、筆直、無病蟲害的樹,並且最好選擇採光比較充足的樹,此類樹根系發達、吸收養分能力較強、抗性強,容易快速適應不同的環境,有利於移植後的快速恢復。
土壤
移植前應對移植地的土壤進行調查,分析土壤的含水量、酸鹼度、排水和積水情況,為後期的移植做好準備。紅脈棕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對於出現嚴重板結或者土壤沙質含量高的土地,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沙質地,其鹽鹼性高、肥力差、保水性差,不利於根系對水分的吸收。這種情況下,應對種植地的土壤進行改良,採用有機質含量高且通氣良好的砂質土和壤土進行交換,所換土壤必須碎成細粒狀,以便淋水後能與原土球土壤以及根系充分融合、接觸,從而有利於根系的再生。
斷根
紅脈棕採用提前斷根的方法,在移植前2-3個月進行斷根,斷根時應保證土球直徑為移植樹頭徑的2-3倍,因此應在頭徑2-3倍圍徑之外挖成環溝。
起挖
給紅脈棕挖溝時垂直往地下挖,挖溝深度約為土球3/4高度,然後回填有機質含量高的細土,並灌水,促進側根的萌發。如果起挖地為沙質地或較容易鬆散的壤土,為了保證吊運中土球不鬆散,在斷根階段應利用稻草網將土球四周裹住再用草繩或膠絲繩纏繞綁緊,最後回土。起挖當天,再把回填的土重新挖出。
吊運
斷根後進行起吊,起吊中為了不損傷樹幹,並維持植後樹幹的保濕作用,在樹幹上捆綁稻草或麻袋,再把兩條吊機繩子綁在樹幹上,以保證在起吊過程中能對樹木的平衡進行控制,且使兩個支撐點支撐住樹幹,避免樹幹受到損傷。在最後斷掉根系底部的鬚根時,整棵樹懸空中再輕放倒在地上,避免斷根後自然倒地造成樹木一側的壓傷。
修葉
修葉的總體原則為去老留新,保留原葉片數的40%左右、總葉量的30%左右為宜。用刀從葉柄基部將老葉切斷,切口面背向樹幹。在紅脈棕裝車前,應用繩子把葉片往生長點的方向收綁住,避免葉片過於分散而在運輸中遭到破壞。用吊機把樹吊進車廂時,必須保持土球方向在車頭部位、樹葉在車尾部位。必要時可利用軟質材料墊高葉柄和樹幹的交接處,以免下部的葉片受到損壞。如果是長途運輸,還需噴水保濕並遮蓋蔭網防曬。
定植
紅脈棕一般遵循隨時吊運隨時定植的原則,但種植之前必須挖好樹穴,樹穴的直徑應比根系或土球的直徑大60-80厘米,深度比土球高度高30-40厘米。定植前先填入20厘米的有機肥土,定植時儘量一次性定植到位,避免隨意移動造成根系的損傷。在定植回土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使土球或根系與外部的土壤完全接觸而不留任何空隙,可分2-3次回土,第1次約回土50厘米,回第1次土後灌水,直到土不再下沉、不再冒氣泡為止,必要時可邊灌水邊用木棍盅土輔助填實,但勿傷及根系,冒完氣泡之後再進行第2次回土。澆水的同時加入促根生長劑,以加速根系的快速萌發。為了植後便於灌水和樹穴保水,首先進行推土做堰,在樹穴的周圍用土堆成環狀,外圍土堆高於穴內約20厘米,如果灌水時被衝垮應及時堆土填補衝垮處;再在樹穴上覆蓋椰糠、稻草等材料進行保濕,同時防止表土開裂。[3]
支撐
紅脈棕種植初期容易被大風颳斜,因此定植結束後,必須對紅脈棕支撐樹幹。支撐樹幹有3種方法:第1種為三角支撐法,利用三根堅硬竹竿或長木棍的一頭以平衡三角的位置插入地下三點,另一頭回縮30厘米處斜綁到樹幹同一高度上,也可用鋼絲繩伸拉成三角的方式固定,地上一根撐干(繩)必須在主風向上位,其他兩根可均勻分布,與樹幹的支撐點宜在樹幹2/3處,接觸點應墊軟物。第2種為扁擔樁支撐法,扁擔樁的豎樁不得小於2.3米,入土深度為1.2米,樁位應在根系和土球範圍外,水平樁離地1米以上,兩水平樁的十字交叉位置應在樹幹的上風方向。第3種為十字架支撐法,此方法適用於成片種植並且是同一高度的植物,在樹幹2/3處以水平十字架的方式把樹幹全部連綁住,整片植株的四周再用支架一頭綁住支撐點,另一頭斜插入地面固定。
水分
水分是決定紅脈棕能否移植成活的關鍵,紅脈棕移植後,由於根系受到的破壞比較嚴重,對水分的吸收功能減弱。因此,要控制好水分,缺水會導致樹木枯死,水多會導致土壤通氣性能降低,影響根系呼吸,造成根系腐爛死亡。移植初期,早晚各澆一次水,並且噴淋樹身和樹葉,以提高樹體及周邊的濕度。根據紅脈棕的恢復情況,逐漸減少澆水的次數,直到冒出新葉,一般移植後3-6個月能保住大部分葉片並能萌生新葉。當萌生3片健康新葉時,表示移植成活且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樹穴或移植地出現嚴重積水,必須做好挖溝排水工作。
施肥
移植後除了給植株保濕,可適當低濃度噴施葉面肥,加強植後的營養補充。勤檢查植株根系的萌動狀況,如果發現植株長出新根,可以考慮增加根部施肥,一般選在月平均氣溫高於20℃的季節,儘量以施有機肥為主,適當加施磷、鉀含量高的複合肥,以促進植株的營養均衡,保證其迅速恢復健康成長。夏、秋兩季生長旺盛期,要定期追肥,秋末再增施1次鉀肥,提高耐寒力。
病蟲防治
據調查顯示,紅脈葵會被害蟲椰子織蛾危害。
管理養護
調查發現管理粗放的林地椰子織蛾危害較重。紅脈棕普遍存在「重栽植輕管理」的現象。樹木種植後,基本不施肥、不撫育,為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適宜環境。如苗圃、景觀區有專人管護,定期進行病蟲害除治,椰子織蛾危害較輕;道路兩側疏於管理,椰子織蛾危害較重。應通過合理施肥灌水,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修剪椰子織蛾危害的下層葉片,並集中燒毀,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雨季應及時排除林間積水。 [4]
燈光誘殺
利用椰子織蛾成蟲有趨光性的特點,比較了8個不同波長黑光燈對椰子織蛾的誘集效果,結果表明椰子織蛾對365牛米和368牛米的波長敏感,誘蟲總量顯著多於其它波長的黑光燈;365牛米黑光燈誘捕椰子織蛾雄蟲最多,368牛米黑光燈誘捕椰子織蛾雌蟲最多。
化學防治
疫情發生後,中國海南省主要輪換應用3%甲維鹽微乳2000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連續噴2-3次。經過應急除治後,中國文昌市椰子織蛾得到有效控制,有蟲株率由12.8%下降到3.3%。
天敵資源
林間調查發現椰子織蛾的寄生性天敵共6種,在中國已鑑定出4種,分別為廣黑點瘤姬蜂、廣大腿小蜂、褐帶卷蛾繭蜂和周氏齧小蜂。其中廣黑點瘤姬蜂和廣大腿小蜂為蛹單寄生蜂,林間寄生率分別為3.6%和6.0%;褐帶卷蛾繭蜂為幼蟲寄生蜂,林間寄生率12.2%,1頭椰子織蛾老熟幼蟲可出蜂8-12頭。[5]
繁殖方法
紅脈棕採用播種繁殖。發芽適溫25-30℃。種子不耐貯藏,宜采後儘快播種。先催芽,再播入營養袋,營養袋要求20-25厘米長。營養袋擺放位置要搭蓋50%的蔭棚。生長季節噴水肥,保持濕潤,幼苗冬季要注意防寒,10℃以下易受寒害。
產地生境
原產毛里求斯。中國華南、東南地區有引種栽培。 紅脈棕粗生。喜全日照環境,生長適溫20-30℃。不耐寒,越冬最低溫度10℃左右。在中國廈門以南地區可安全過冬。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喜濕潤。[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