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拉辛哈·拉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納拉辛哈·拉奧
國籍 印度
別名 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納拉辛哈·拉奧
職業 國大黨總書記 印度總理
知名於 印度總理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人力資源開發部長

納拉辛哈·拉奧,即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納拉辛哈·拉奧(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

出生於卡林納加爾縣,(1921年6月28日 – 2004年12月23日),印度總理(1991~1996)。

拉奧婆羅門種姓。曾就讀於海得拉巴奧斯馬尼亞大學孟買大學那加浦爾大學,獲理學士法學士學位。

拉奧通曉英、法、西班牙和梵文等17種語言,擅長寫作,曾用印地文馬拉提文寫過許多小說,並把許多書譯成泰盧固文和印地文。

1956年起歷任安得拉邦國大黨副主席邦議會議員邦政府首席部長等職。

1974年任國大黨總書記。1977年任人民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1980年後,歷任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等職。

1988~1989年再任外交部長。1991年6月任總理。拉奧他最擅長協調,能讓所有人都接受他。

1993年3月28日再次蟬聯國大黨總書記。1996年5月10日,因大選失利,不再擔任政府總理。下台後曾因受賄罪受審。

國大黨領袖,1991年6月至1996年任印度總理。拉奧曾在安得拉巴邦奧斯馬尼亞大學及在孟買和那格浦爾的大學學習,獲理學士和法學士學位。他以國大黨積極分子之身分進入政界,為爭取從英國的統治下獲得獨立而奮鬥。

1957~1977年任安得拉邦議會議員,1969年支持甘地夫人從國大黨組織中分裂出來。1962~1973年在安得拉邦政府中擔任不同的部長職務,包括從1971年起擔任首席部長(或邦長)職務。在擔任後一職務期間,他執行革命的土地改革政策,並保證下層階級能夠參與政治。

從1972年起,他代表安得拉邦地區當選為人民院(印度國會)議員,在甘地夫人及其子拉吉夫‧甘地的政府中擔任不同部長職務,特別是外交部長(1980~1984,1988~1989)。除政治活動外,拉奧還是一位公認的傑出學者,他曾任安得拉邦泰盧固語學會主席(1968~1974),精通6種語言,翻譯印地語的詩和歌詞,並用印地語、馬拉塔語和泰盧固語撰寫小說。

拉吉夫‧甘地於1991年5月遇刺身亡後,國大黨選擇拉奧為其領袖。6月普選後,他成為印度第9任總理。拉奧幾乎立刻開始致力於重建印度的經濟,他把他把尼赫魯甘地家族留下的准社會主義結構轉換為自由市場體系。他的計畫包括精簡政府的規章和手續、捨棄補助和固定價格、國營企業民營化。1996年5月國大黨在國會選舉中大敗,拉奧卸下總理職位。他面臨詐欺和貪污的刑事指控,同年9月辭去黨魁之職。

老牌政治家

1921年6月28日,拉奧出生在印度安得拉邦的卡林納加爾縣。拉奧出生時,印度還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印度人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運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拉奧,對政治有着超乎尋常的興趣。

他在17歲那年就參加了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在實踐中,拉奧的政治素養迅速提高。不久以後,他加入了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是當時印度政壇最活躍的一股政治力量,也是民族獨立運動的先驅。拉奧加入了國大黨以後,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華,並逐漸受到了重用。

1947年,印度獨立。這個時候,拉奧已經是國大黨安得拉邦的黨委會書記了。他在這個位置上工作了10年,政績斐然。10年後拉奧進入了安得拉邦的議會,先後出任了法律和新聞部長法律和基金部長衛生和醫療部長教育部長。在聯邦議會,拉奧工作了20多年,他兢兢業業,推行了若干新措施,如土地改革和「寄宿學校」制,得到了普遍好評。

1974年,拉奧被任命為國大黨總書記,進入了國大黨高層。3年後,拉奧當選為人民院議員,開始了12年的議員生涯。

1980年,英迪拉·甘地復任印度總理,她對拉奧信任有加,先後任命他為外交部長內政部長。1984年英迪拉遇刺,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成為新任印度總理。拉吉夫跟英迪拉一樣,十分信任拉奧,一上台就讓拉奧擔任了國防部長。不久以後,拉吉夫成立了人力資源開發部,又讓拉奧擔任部長。1987年,拉吉夫成立了一個權力很大的部長級委員會,又任命拉奧為委員會首領。1988年,拉奧第二次出任外交部長。可以說,那時的拉奧算得上是印度政治權力金字塔第二層的人物。不過,雖然他很受最高掌權者的寵信,但畢竟不是印度第一人。

20世紀80年代末,美蘇冷戰步入尾聲,世界格局出現了較大變動。各國開始把經濟發展,而不是意識形態鬥爭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印度也是一樣。在國大黨當政幾十年裡,其實實行的都是計劃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到1989年,經濟的不景氣引發了連鎖反應,印度社會動盪,國大黨威信大減。

1989年,人民院的反對黨要求拉吉夫辭職,不得已,印度第九屆大選提前舉行。按規定,總理由國會人民院多數黨領袖擔任。只要國大黨在人民院的席位最多,無論是否過半數,總理都非拉吉夫莫屬。拉吉夫非常自信,他誇下海口,如果國大黨在人民院的席位不到半數,他就放棄總理職位。言下之意,國大黨的席位必定能過半數。不料,選舉結果公布,國大黨的席位沒有過半,拉吉夫不得已黯然離職。新的政黨成立了聯合政府執掌印度大權。然而,印度的局勢不但沒有穩定下來,反而變得更加混亂。

1989年12月2日,維·普·辛格就任總理,不到一年,他就被迫辭職了。他的繼任者錢德拉·謝卡爾的表現更加差勁,在總理的位子上坐了不到四個月,就在一片反對聲中下台。為了穩定局勢,1991年3月3日,印度總統拉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宣布解散人民院,重新舉行大選。所有的政黨都行動起來,他們積極開展準備工作,爭取在議會獲得更多的席位。在上一次選舉中失利的國大黨更是不甘落後,他們開展了無比細緻的準備工作,決心要一雪前恥。

正所謂世事難料。1991年5月21日,國大黨主席、大選的領導核心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國大黨陷入了危機。拉吉夫之死讓國大黨形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誰來接替拉吉夫完成接下來的大選?一時間國大黨內一片混亂。印度大選很快就要開始了,在別的政黨都在為競選造勢時,國大黨還搞不清楚競選的大方向。很多人都斷言,國大黨必敗無疑,它很難保住其在議會中的席位。國大黨急得焦頭爛額,連忙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國大黨主席的繼任者。

13年來,國大黨主席一職都是由尼赫魯·甘地家族的人擔任。一開始,國大黨高層根據慣例,邀請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婭·甘地擔任主席,但正沉 浸在喪夫之痛中的索尼婭,根本無心過問政治,婉拒了國大黨。無奈之下,國大黨只好另覓人選。在一番激烈的黨內競爭之後,納拉辛哈·拉奧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任國大黨主席。

然而,黨主席的位子並不好坐。最突出的問題便是大選在即,而國大黨卻後方不穩。雖然拉奧已經就任黨主席,但是對這個位子不死心的反對者比比皆是。怎樣才能統一黨內各派系的力量,集中全力應對大選呢?拉奧一籌莫展。拉奧覺得,這次大選是國大黨重整旗鼓的好機會。因為他們在野兩年,印度的政局就動盪了兩年。

兩年裡,社會不穩,物價上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眾苦不堪言。這與國大黨執政時的穩定有序形成了鮮明對比。只要國大黨打出「恢復穩定」的競選旗幟,必然能得到很多選民的支持。這樣的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拉奧不想白白錯過。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大選的形勢也不是對國大黨完全有利。一些對手的實力也頗為不俗,比如印度第二大黨印度人民黨,他們的支持者主要是北方的高種姓印度教徒和城市中產階級,選民數量眾多,實力可觀。

另一個對手全國陣線本來力量稍弱,但與左翼政黨結成聯盟以後,擁有了大批的選民。全國陣線是前總理辛格所在的政黨,他們慣走低層路線,強調為低種姓和落後階層謀福利,因此在低層民眾中頗具影響力。經過兩年的動盪,印度政壇幾大政黨的實力和選民基礎已經發生了變化,再也沒有哪一個黨派具有明顯的優勢。

同時,幾個政黨各自為戰,沒有出現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因此,不到最後一刻,沒有人能猜到大選的結果如何。這樣撲朔迷離的形勢在印度歷史上極為少見,就連那些經驗最豐富的政治家也判斷不出結果。不久以後,大選結果揭曉。在人民院511個席位中,國大黨獲得251席,印度人民黨獲得119席,全國陣線67席,左翼政黨48席。沒有一個黨派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為了避免重新選舉,儘快穩定局勢,文卡塔拉曼總統決定邀請席位最多的政黨領袖出面組閣。拉奧是國大黨議會黨團的領袖,自然成為新任印度總理。1991年6月21日,拉奧正式走馬上任。

困境中的建樹

拉奧出任總理後,便是印度擁有最大權勢的人了。然而,權勢往往意味着責任,坐在總理的位子上,拉奧就必須為印度和印度人民操心。客觀地講,拉奧的處境很艱難,當時的印度,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都是困難重重,危機四伏。在政治領域,拉奧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議會內派系林立,競爭激烈。

由於國大黨沒有占據絕對優勢,所以拉奧無法從國大黨獲得強有力的支持,他必須依靠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一旦所有反對黨聯合起來,拉奧的地位堪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拉奧樹立了一種執政思想,那就是要儘量周旋於各黨派之間,尋找各方面利益的契合點,摸索各方勢力的底線,進而引導大家達成一致,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個思想說來容易,真正落實卻很難。

不過拉奧做得很好,他上任後處理的第一件事,便完美地貫徹了這一思想。這件事便是組織內閣。對拉奧來說,選擇哪些人進入內閣,怎樣安排職務,是關係全局的事。內閣成功,拉奧的政府便穩定;內閣失敗;拉奧的政府便無法長久,因此必須慎重對待。拉奧明白,內閣是各方面利益的交匯之處,人員的安排代表着利益的分配。

只有讓各方勢力滿意,內閣才能夠正常運轉。秉承着這種思路,拉奧成立了自己的內閣。人們發現,這個內閣囊括了各個派系的代表,從印度教徒穆斯林,從地方實權派到中央元老派,從地區代表到種姓代表。內閣中,各種勢力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也都有自己滿意的席位,從總體上看,各種勢力的席位也是均衡的。

拉奧自己說:「內閣的組成體現了廣泛的代表性,是穩妥、均衡的。」這是個好的開始,拉奧組織的內閣不僅減少了各派別之間的摩擦,也加強了自己的力量。不過,在派系紛爭之外,拉奧政府還面臨着別的難題,如民族、宗教、種姓等。在印度,這些問題曾經引發過一些惡性事件,甚至影響了局部地區的穩定。在拉奧執政期間,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並且如同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一般,威脅着安定的局面。有時,這些問題還有可能引發黨派之間的衝突。因為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在宗教問題上存在分歧,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騷亂。

除了國家政務問題,拉奧還要妥善處理國大黨內部的紛爭。拉吉夫?甘地去世後,尼赫魯·甘地家族掌控國大黨的時代告一段落。舊勢力沒落,新勢力興起,這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必然少不了爭權奪利。怎樣保持國大黨的團結,是拉奧面臨的又一難題。另外,印度的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拉奧上台時,印度的外債高達720億美元,不少債務已經到期,外匯儲備卻少得可憐,只夠負擔兩個星期的進口貿易。無疑,如此困難的形勢,對拉奧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但是拉奧卻從容不迫,把考驗變成了展示個人才華的好機會。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轉了印度的局面。

政治方面,他號召已經退出國大黨的前黨員,重返國大黨,以此來增加國大黨在議會的席位。同時,他積極開展國大黨與其他黨派的合作,共同應對艱難局勢。拉奧還提出了一些能夠迅速穩定形勢的舉措,如成立特別法庭,加強對不法分子的制裁;組織快速行動部隊,應對武裝暴亂等。經過種種行動,印度的政局穩定下來。

在經濟方面,拉奧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利率,控制通貨膨脹;放寬對外貿易交流的限制;將銀行等國家經營機構私有化;提高公司稅,增加國庫收入;削減軍費等。拉奧很清楚,印度的經濟困難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不可能輕易扭轉,只能開些「猛藥」,儘量減輕病痛。事實證明,這些「猛藥」都是很有效的,拉奧改革為後來印度經濟的騰飛打下了一個好底子。

在外交政策上,拉奧延續了尼赫魯·甘地家族的做法,非常重視不結盟運動。拉奧在任期間,印度與周邊國家建立了睦鄰友好、合作互利的國際關係。拉奧的政策加強了南亞地區的區域合作,促進了和平、發展以及南亞地區的繁榮、穩定。拉奧倡導用談判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與糾紛,提出了解決國際衝突的新思路。

拉奧非常注重發展與中國的關係。1991年12月,拉奧邀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訪問印度。李鵬前往印度前,拉奧專門發表聲明,強調了兩個國家的友誼,提出兩國應該增進交流與合作,加強高層領導人互訪,將友好的關係推向更高的層次。如此這般,拉奧做過很多有利於印度的事。他受命於危難之間,卻力挽狂瀾,成功地治癒了困擾印度多年的頑疾,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領導人。

人們欽佩拉奧的才華和天分,而拉奧卻說:「不要妄圖依靠什麼天分,一切都是努力學習得來的。」拉奧一語道破了成功的秘訣。他出身農家,但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他曾經在海得拉巴奧斯馬尼亞大學孟買大學那加浦爾大學三所學校就讀,獲得過理學和法學雙學士學位。

拉奧還是一個文學家。他曾經用印第安文馬拉提文、泰盧固文寫小說,還把馬拉提文的作品翻譯成印第安文和泰盧固文。拉奧興趣廣泛,對多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尤其是對印度哲學很有研究,他精通多門語言,曾經到英、美、德、意大利、瑞士、埃及等國家講學。他舉止文雅,風度翩翩,知識廣博,談吐不凡,很有學者風範。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拉奧還是個計算機領域的專家。他對計算機有着濃厚興趣,每次出國訪問,總要到當地的計算機市場去看看,了解一下當地最新的發展資訊。這番工夫沒有白做,一講起計算機的問題,拉奧總能說得頭頭是道。有一次,拉奧受艾哈邁德訥加爾學院的邀請,參加計算機課程的開學典禮,一高興便講起了自己對計算機領域一些問題的看法。他的知識翔實準確,觀點新穎獨到,令在場的專業人士大吃一驚。

拉奧還獲得過列寧格勒勳章阿根廷最高國民獎聖·馬丁勳章,得到過斯里蘭卡特斯瓦拉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可以說,拉奧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如果他沒有從政,也許會是一個出色的藝術家。不過,從政是拉奧的最佳選擇,因為他在這方面的才華遠勝於其他。與拉奧打過交道的人都很清楚,拉奧生來就是做政治家的料,他很少站在與別人敵對的立場上,總能妥善地保護自己。在黨內,他不加入任何派系,在黨外,他有辦法得到反對黨的認可與尊重。他最擅長協調,能讓所有人都接受他。這種為人處世的姿態幫助拉奧在政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在政界幹了幾十年,幾乎從來沒有遇到過大的危險,被稱作是「政壇常青樹」。不過,是人總會犯錯誤。對一個政治家來說,一次錯誤就足以致命。

受賄之罪

2000年9月29日,印度特別法庭開庭審理拉奧賄賂案,曾經執掌印度大權的前任總理成為受審的犯人。導致拉奧被審的案件發生在1993年。當時,拉奧的國大黨與其他政黨在某個問題上存在分歧,反對黨認為拉奧在經濟政策、教族利益及個人經濟問題上犯了錯誤,提出了不信任案。這對拉奧來說很危險,只要不信任案被通過,那麼他必須離開總理的寶座。

而當時國大黨在議會的席位不足半數,很有可能無法阻止不信任案的通過。為了渡過難關,國大黨遊說了一些地方性小黨,得到了他們的支持。最後,國大黨以265票反對251票贊成的微弱優勢否決了不信任案,拉奧再次渡過了難關。

1996年5月,拉奧從總理的位子上退了下來,他離職不到一個月,印度中央調查局就提出了指控,罪名是賄賂。中央調查局宣稱,在1993年的不信任案投票時,某個地區性小黨的四名議員收受了國大黨的賄賂。事實上,中央調查局早就開始調查此事了,不過一直沒有取得足夠的證據。

後來四名受賄人之一的賽倫德拉·馬赫托主動出面作證,案件才有了突破性進展。馬赫托承認接受了賄賂,收取了500萬盧比。中央調查局順藤摸瓜,在旁遮普國家銀行找到了其他三人收受的贓款。開庭當天,法庭人山人海,媒體十分關注案件的進程。法官當庭宣布,拉奧的行為觸犯了《反腐敗法》,構成了賄賂和非法同謀罪。同時被定罪的還有拉奧的手下布塔·辛格,其他被同時起訴的官員由於證據不足,無法定罪。

10月11日,法庭公布了判決,拉奧被判處三年監禁,並處20萬盧比的罰金,折合約4000多美元。法庭同時還宣布,拉奧可以保釋,保釋金為20萬盧比。拉奧不服判決,以證據不足為由,向德里高等法院提起上訴。2002年3月15日,高等法院宣布,撤銷特別法庭的初審判決。

拉奧終於免除了牢獄之災,但是,他的心情卻不怎麼樣。堂堂的前任總理走上法庭受審,並在初審中被判有罪,這在印度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拉奧覺得自己簡直倒霉透頂,半年之內,先後被迫放棄總理國大黨主席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的職位,最後竟然成了犯罪嫌疑人,實在是荒謬。

事實上,拉奧淪為被告,不是毫無徵兆的。他在任期間,多次捲入腐敗醜聞,只不過由於大權在握,才免於被審查的命運。他失去權勢後,警察自然會找上門來。說到底,從天堂掉到地獄,是因為沒有了權力。

讓拉奧的命運發生如此劇烈轉變的,還得從「哈瓦拉」案件說起。1991年,印度中央調查局在調查一起恐怖案件時,注意到了一個叫簡恩的人。警方在搜查簡恩的住宅時發現了一本日記,日記的內容令人震驚。這本日記上清楚地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某跨國集團向印度高級官員行賄的過程,過程記載得非常詳細,不單涉及官員的姓名、職務、行賄地點,還涉及具體的賄賂金額。

警方粗粗一算,就發現行賄金額高達億盧比,涉案官員超過百人!辦案警察驚呆了,這是一起罕見的受賄大案!中央調查局迅速展開了調查。結果表明,這是一個跨國偷匯集團,集團成員在國外獲取外匯後進入印度,在一個名叫「哈瓦拉」的地下交易市場銷贓,將外匯換成印度盧比。然後,他們用巨額贓款賄賂官員,打通關係,以期獲取經濟合同,然後賺取利潤。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偷匯集團用巨額資金行賄,從官員那裡獲取的並不是什麼非法暴利,而是正常的經濟合同。這是為何呢?

原來,由於印度政府對經濟採取的是比較嚴格的控制和干預政策,商人要想獲得交易額較大的商業合同,必須得到政府部門的許可,這種經濟制度成為腐敗問題的一大根源。某些政府經濟決策部門,如資產評估、徵收稅收、發放證件、分配物資、批准公司、批准工作、接受供應等部門,行賄受賄現象非常普遍。在一些特殊的行業和外貿領域,腐敗問題更加突出。

政府的公共權力逐漸演變成官員謀私的權柄。印度中央反貪污委員會的報告裡指出:「人人感到如不行賄則寸步難行。」天長日久,社會各行各業也不得不接受了行賄這種「常規性」的工作方式。由此可以想象印度腐敗的嚴重程度。在印度,腐敗問題已經存在了上千年,古代史詩巨著《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就有不少關於腐敗的故事。從史詩巨著成書的年代,到20世紀末,印度一直為腐敗問題所困擾。

引火燒身

「哈瓦拉」案件被國外媒體稱作是「印度百年最大腐敗醜聞」,這一點也不為過。此案涉及了大量高級官員,職位之高,數量之多,案件之漫長波折,涉案金額之巨,都令人瞠目結舌。 最初,「哈瓦拉」案件的調查工作進展得很順利,因為簡恩日記上清楚地記錄了行賄受賄的全過程。雖然簡恩矢口否認這本日記的真實性,但是簡恩的口供對案情進展並無多大影響。但是慢慢地,辦案人員清楚地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尤其是來自上層的阻力。案件的進展開始變得緩慢,甚至幾乎停滯下來。

1992年,「哈瓦拉」案件終於開庭審理了。中央調查局起訴了「哈瓦拉」案件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夏萊馬,最終法庭判定他犯有受賄、瀆職和財產不明罪。就在人們期待着更多的官員被審判時,案件又陷入了僵局。很長一段時間,案件沒有任何進展,反而有一批中央調查局、國家稅務、海關及審計方面的官員被解職,甚至一些傾向徹查案件的法官也被迫辭職。「哈瓦拉」案件又進入冰封期。

1995年,印度人民黨主席拉爾克里希納·阿德瓦尼、國大黨分離派領導人阿爾宗·辛格和前副總理拉爾·德維及三名內閣部長走上了被告席,還有一些政要被迫辭職。經過審理,特別法庭作出宣判,在長達七十頁的判決書最後,宣布證據不足,指控不成立。

在輿論的一片譁然聲中,「哈瓦拉」案宣告終結。「哈瓦拉」案一波三折,調查工作困難重重,可以肯定在背後千方百計阻撓案件進展的勢力非常強大。到底是什麼人阻撓了案件的調查,又是在什麼人的授意下,案件突然有了結果呢?印度人懷疑地盯着每一位政要,渴望找出問題的答案。

慢慢地,公眾的視線集中到了印度總理拉奧身上。拉奧自上台以來,在金錢方面的名聲一直不好。對於國大黨的領導人和內閣部長們的腐敗問題,拉奧政府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真正追究。這樣的態度讓人們忍不住懷疑,「哈瓦拉」案的一波三折是否與拉奧有關係呢?這個問題無人能夠解答,但是很快,人們肯定了另一點,那就是「哈瓦拉」案在拖延了四年之後,突然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事必然與拉奧有關。可是拉奧為什麼一反常態,開始對腐敗現象採取強硬措施呢?原來,這種態度的轉變與競選有關。

1996年是印度大選年,各種政治勢力從1995年下半年就開始為選舉做準備。上一屆選舉中,國大黨未能取得議會的半數席位,五年來雖然是議會中勢力最大的黨派,但日子並不輕鬆,經常需要面對其他黨派的聯合攻擊。因此,國大黨非常重視這次選舉。他們制定了兩個目標:保住總理寶座,擴大國大黨在議會的席位。這兩個目標有些艱難,幾年來,國大黨的實力一直在減弱,而他們的對手印度人民黨的力量卻在增加。

怎樣才能贏得大選,讓國大黨上下極為頭疼。這時,拉奧想出了一個辦法——順應民意,徹查「哈瓦拉」案。此舉有兩大好處,一是能夠趁機表明國大黨反腐敗的態度和決心,贏得選民的支持;二是藉機將別的黨派的重要人物搞垮,減少競爭對手。後一條很容易成功,因為沒有誰是真正乾淨的,有心無心,都定能抓住對手的小辮子,一舉將其擊倒。拉奧開始行動起來,並成功地將印度人民黨主席拉爾克里希納?阿德瓦尼等人送上了法庭。

但是,他們的第一個目的卻沒有實現。此前拉奧表現得太糟糕了,他突然改變對待腐敗問題的態度,只能招致別人的懷疑。國大黨已經失去了民心,不是靠這樣的小把戲就能挽回的。1996年5月,大選結果公布,國大黨不僅沒有取得過半數的絕對優勢,還失去了人民院(議會下院)第一大黨的位置。相反,被拉奧精心算計的印度人民黨,不但沒有受損,反而超越國大黨,占據了人民院最多的席位。

專家分析,國大黨競選失利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就自身的實力而言,國大黨確實衰弱了,幾年來,內鬥不休,組織渙散,如何比得上正處在上升階段的印度人民黨?這一點上,拉奧並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人,國大黨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增加黨內的凝聚力,但拉奧沒有做到。

另一方面,拉奧國大黨的政策讓選民很不滿。拉奧改革並沒有給下層民眾帶來實惠,因此失去廣大基層選民的選票幾乎是必然。同時,在所有選民都極度關注的腐敗問題上,拉奧的表現也不能令人滿意。他多次縱容國大黨成員的腐敗行為,讓選民失望透頂。拉奧在大選前夕徹查「哈瓦拉」案也不是完全有利,雖然打擊了對手,但案件最終牽扯到了拉奧內閣部長的頭上,那簡直就是引火燒身,得不償失。事實證明,拉奧確實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1996年1月18日,就在十多名中央高官被起訴後的第三天,拉奧被指控與「哈瓦拉」案件有關。這是印度人民黨的反擊,他們宣稱,拉奧曾經收受了3500萬盧比的賄賂,關於此事簡恩曾在1995年3月供認不諱。接下來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印度人民黨出招的第二天,國大黨發言人發表聲明對此事予以否認;第三天,反對黨發表聲明要求拉奧辭職,因拉奧牽扯到了案件之中,他只有辭職才能保證中央調查局展開公正的調查。隨後,最高法院發表聲明,無論案件涉及的官員處於什麼位置,官職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一旦取得證據,馬上提起公訴。

第六天,拉奧授權某位政府發言人發表聲明,對印度人民黨的指責予以回應,否認自己曾經從簡恩處收取賄賂,也沒有示意他人代為收受。同一天,中央調查局發言人對外聲稱,1995年3月,簡恩確實做出過拉奧受賄的口供,並且留有錄音,但是,簡恩的日記上並沒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單獨的口供是不能作為證據的,中央調查局只能根據日記這一書面證據提出指控。就這樣,因為錄音「未經證實」,拉奧逃過了一劫。

雖然中央調查局沒有提起公訴,但拉奧卻也名譽掃地。隨後,國大黨大選失利,1996年5月,拉奧不得不辭去了總理的職務。9月,拉奧又辭去了國大黨主席的職務。同年12月,拉奧辭去身上的最後一項任職——國大黨議會黨團的領袖。本想可以就此遠離「哈瓦拉」案件的夢魘,但最終拉奧還是沒有逃過被審判的命運。

離開總理職位不久,他就被中央調查局就另一起行賄案起訴,前總理不得不走上被告席。雖然最終拉奧得以免除刑罰,但他的遭遇在印度政壇是很少見的。印度獨立後,除了短暫的動盪期,當權人物大都能夠執掌政權長達十幾年,像拉奧這樣結束他的政治生涯,實屬罕見。

2004年12月23日,拉奧因為心臟病離開了人世,國內外對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評價。瑕不掩瑜,拉奧對印度的政治、經濟的貢獻值得肯定。他曾經的財政部長、現任的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出席了拉奧的葬禮,印度全國降半旗為拉奧致哀,政府決定一周內不進行任何官方行動,以表示對拉奧的悼念。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美國總統布什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等許多國家的政府領導人致電函表示哀悼。拉奧享年83歲,比起甘地家族兩代遇刺的總理,拉奧的人生算是善終了,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卻是在遺憾中結束的,他縱橫政壇幾十年,經歷無數挑戰,一度權傾一時,下台後卻被官司糾纏,這樣的遭遇當屬淒涼了。

參考資料

  1. 印度總理拉奧 2003-11
  2. 印度前總理拉奧在新德里逝世,享年83歲200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