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伯特·穆齐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Robert Musil
出生 (1880-11-06)1880年11月6日
奥地利克拉根福
逝世 1942年4月15日(1942-04-15)(61岁)
瑞士日内瓦
职业 小说家
国籍 22x20px 奥地利
创作时期 1905-1942
文学运动 现代主义
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
受影响于 弗兰兹·卡夫卡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亚瑟·史尼兹勒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恩斯特·马赫

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1880年11月6日-1942年4月15日)是一名奥地利作家奥匈帝国瓦解后,自我放逐到德国。他未完成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之一。

人物作品

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人们把他与弗兰兹·卡夫卡、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作家。

1999年,在德国由作家、评论家和日耳曼文学家各33名组成的评委会,提出了一份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

小说排名表。按照规定,每个评委可以提出3本小说。总共有76部小说在这次评选表上有名,但得一票以上的小说只有27部。位居前5名榜首的是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35票),随后是弗兰茨·卡夫卡的《审判》(32票)、托马斯·曼的《魔山》(29票)、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8票)和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11票)。

没有个性的人》与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把这部书当成她的“永久读物”,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更是推崇备至,认为这部“思考的小说”、“哲学的小说”为小说艺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

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罗伯特·穆齐尔没有写完它。第一卷(包括第一部《一种序言》19章和第二部《如出一辙》104章)初版于1930年。穆齐尔写作态度极其缜密,一些章节他修改竟达二十多遍,直到自己认为完全满意时方肯罢休。在出版商的再三催促下,又有38章终于在1933年面世,这就是第二卷第三部(《进入千年王国》)。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没有个性的人》随之被列为禁书,第三部的另外20章(即第39章至第58章)的出版受到阻挠,罗伯特·穆齐尔被迫流亡异国。此后,穆齐尔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1942年4月15日,穆齐尔在瑞士日内瓦的寓所溘然长逝。就在他辞世的那天,他还在坚持润色《没有个性的人》的第二卷第52章《一个夏日的气息》(Atemziigeeines Sommet’tages),而直到此时这部已经花费了他25年精力的巨著离终曲还遥遥无期。

1940年,穆齐尔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末日在向我招手。”穆齐尔死后只留下一些书和他的两箱手稿。没有坟墓,骨灰按家族传统洒在日内瓦附近的森林里。

1943年,当穆齐尔的伟大杰作以《遗作残稿》为名出版时,这位日后声名卓著的奥地利作家已辞世整整一年。1952年,穆齐尔死后10年,著名出版家阿·弗里泽首次整理出版了包括作者遗稿在内的新版《没有个性的人》,全书共两卷,2160页(其中包括作者生前出版的第一卷的全部及第二卷的38章,共1075页)。

人物评价

穆齐尔是一位终生游离于主流文学社会之外、同时又勤奋多产的严肃作家。他的生平波澜不惊,除了写作和一项发明专利以及获得过一次“克莱斯特奖”之外再没有其他事迹值得大书特书。换言之,这位纯粹的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就是思想和写作,属于没有生平的作家(Der Dichter’ohne Biographie)。海德格尔用来总结亚里士多德的精辟之言在他身上也非常适用:“他活过,他工作,他死了。”

穆齐尔的辛勤笔耕并没有在他生前给他本人带来太多的称誉,只在第一部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发表后在评论界掀起过强烈的震动,但此后很快他就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以至他的去世竟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丝毫的反响,各大媒体的主要注意力显然都集中于彼时即将决定二战命运的斯大林格勒的厮杀;而就在此前的15个月,现代主义意识流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苏黎世去世,新闻报刊和学术杂志上铺天盖地地登满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文章;即便在第三帝国垮台以后,德国流亡作家如托马斯·曼、布菜希特、阿诺德·茨威格、安娜·西格斯重新活跃于文坛的时候,穆齐尔的作品依然与读者无缘。对于自己一生不被正规的文学学术界接纳这一事实,穆齐尔不无怨怼之情,从他晚年的日记中我们便能充分感受到他的满腹怨艾和牢骚愤恨(《日记》第一卷,921页)。

事实上,即使在生前,穆齐尔也不能算是那种典型的“不能被同代人理解的作家”。在他生命的晚年就已经有“穆齐尔协会”成立,他曾获得过各种文学和戏剧奖项。但他最终没有逃脱经济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孤独,也没在广泛意义上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这部作品在去世后会获得那么大的赞誉。同为德语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表示:“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出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崇高的荣誉。”

中国缘

穆齐尔生前对中国文化也较有了解。他阅读过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老子《道德经》(耶拿,1921年),还为由卫礼贤翻译、心理学家荣格注释的《金花的秘密》(1929年)撰写过书评。

1938年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与奥地利合并,穆齐尔被迫离开家园,经意大利流亡到瑞士苏黎世。自1939年起,他的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和散文集《生前遗稿》在纳粹第三帝国被列入“有害的不受欢迎的作品”清单,遭到禁止。

随着欧战局势的发展,流亡到瑞士的穆齐尔越发感觉欧洲非久留之地。为安全起见,他准备流亡上海。1939年正月三日,中华民国驻苏黎世领事馆为他开具了签证。根据影印的照片资料得知,该签证是由三等秘书李润民签署,可多次出入境,一年内有效,有效期至1940年1月2日,但只适用于中国的商业港口。

后来的事实表明,穆齐尔未能将他流亡中国的计划付诸实施,虽然持有签证,但他没有能够来到远在东方的上海。他在日内瓦继续着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1942年4月15日,穆齐尔即逝世于此,未能看到和平的曙光。

罗伯特·穆齐尔的意义

穆齐尔反对那种“认真”。他认为孩子般的认真是技术时代的面孔,而那种幼稚而认真的“儿童政府”是强加给人类的儿童理想。这是有理性的成年人的地狱。

穆齐尔的意义也许就是用最大的努力使小说扩大它的源头,使技术时代的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让其他的艺术向小说致敬。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穆齐尔写这么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也许,只有在阅读中才会生发出真实的意义,而意义,也不会仅仅是一种。[1]

参考来源

  1. 罗伯特·穆齐尔的意义, 诗生活, 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