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舌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美舌藻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829166&sid=6041987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美舌藻 汉语拼音:Měi Shé Zǎo |
美舌藻,中药名。为红叶藻科植物美舌藻Caloglossaleprieurii(Mont.)J.Ag.的全草。具有驱蛔的功效。主治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1]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美舌藻
拼音名:Měi Shé Zǎo
别名:乌菜、鹧鸪菜、鲁地菜、岩头菜、蛔虫菜
来源
红叶藻科美舌藻属植物美舌藻Caloglossa leprieurii (Mont.)J. Ag.,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驱虫。用于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
用法用量
鲜品1~2两。[2]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小儿酌减;或干品研末。当晚临睡前和次晨空腹两次分服。
化学成分
含α-海人草酸及多种游离氨基酸。
药理作用
- 1、驱蛔作用:20%煎液培养的猪蛔,20-30min后,可见虫体皱缩及活动减少,至次日仍未死亡。猪蛔活动描记提示,煎液可抑制活动和使其麻痹。鹧鸪菜的驱蛔主要活性成分为α-海人草酸。
- 2、其他作用:10%鹧鸪菜毒饵能毒杀家蝇,发霉原藻的作用尤著,62h内被全部毒毙。
毒理作用
小鼠灌服鹧鸪菜煎液20g/kg,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部分患者顿服鲜藻250g,未见明显反应。提示毒性极小,个别出现腹痛、腹泻等副反应。
相关论述
- 1、《纲目拾遗》:“疗小儿腹中虫积。”
- 2、《中国药用海洋生物》:“驱虫,化痰,消食。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和蛔虫病。”
- 3、《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蛔虫性肠梗阻。”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去除杂质,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藻体黑色,扁平,叶状,长1-4cm;具有不规则叉状分枝,节间狭长,类圆形,节部缢缩。叶片中央有明显的中肋;中肋分枝点常有次生副枝,有时生出毛状根。膜质。气腥,味咸。
形态特征
藻体暗紫色,干后黑色,薄膜质,匍匐丛生,高1-4cm,宽约1mm,叶状,扁平而窄细,二叉式分枝,枝节间狭长,节间有些缢缩,叶片中肋明显,延伸及顶,末端分叉,舌状披针形,中肋的分枝处常有次生副枝,其腹面有时生出假根状固着器。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沿中肋向两边集生。囊果圆球形,生于分枝上部及中肋腹面。
分布区域
生长环境
生于高、中潮带的泥沙石上,尤其是海口附近的低盐度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