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肠套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肠套叠就是一段肠子套入相邻的一段肠子里,造成肠道梗阻而不通畅。理论上任何部位都可发生,但大多发生在小肠末端和大肠起始部,也就是说小肠和大肠连接的部位。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如果肠管套叠1—2天,套入的肠管血液循环受阻,并随着肠蠕动肠管越套越紧,从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穿孔,危及宝宝的生命。[1]




肠套叠的症状



果酱样大便

病初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腹痛

宝宝虽有腹痛,但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呕吐

腹痛发作后不久便发生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腹部肿块

由于肠管发生了套叠,因而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在病的早期,腹部可扪及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此时,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肠套叠的病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婴儿肠套叠最早期症状

养育宝宝的过程中,爸妈们每天都在收获惊喜。然而,惊喜有一个亲生胞兄,名为惊吓,总喜欢突然造访,让父母们顿感无措,心生彷徨。这不,有爸妈发出“SOS”求救信号了——宝宝肠套叠了,咋办?



话说,肠套叠到底有何来头

所谓肠套叠,就是一段肠管钻到了附近的另一段肠管中,2岁内的宝宝(尤其是4-10个月的宝宝)是高发人群,并且男宝比女宝更常见,肥胖的宝宝更多见。


宝宝发生肠套叠以后,被套叠的肠壁血液会受到阻碍,可能会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腹膜炎,所以,肠套叠有一定的凶险性。


不过,如果肠套叠能够及早发现,那么宝宝要遭受的罪,就会轻很多。



了解肠套叠的信号

1、早期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哭闹和呕吐

肠道本来是有节律地蠕动的。宝宝发生肠套叠的时候,由于肠道被堵住了,每当蠕动波到达套叠部位的时候,就会感觉腹部绞痛,因此会表现为阵发性的哭闹,通常是10-20分钟发作一次。因为肠蠕动受阻,宝宝还会呕吐。



2、果酱样大便,也是肠套叠的重要特征

在肠套叠的最初几小时,排出的大便的可能还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套叠部位的肠道发生水肿,黏膜渗血,因此,宝宝会排出果酱样的大便。



3、除此之外,发生肠套叠的宝宝,因为腹痛还会有面色苍白、双腿蜷曲、躁动不安等表现。


有些时候,父母在宝宝的腹部还能摸到一个长条的包状物。



这里给广大父母提个醒,由于年龄较小的宝宝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触碰其腹部,宝宝的哭闹会骤然加剧,也要怀疑是不是肠套叠了。



宝宝肠套叠了,怎么办

应对宝宝肠套叠,最关键的一点是:及早发现,及时送医。



病发初期,一般通过空气或者生理盐水灌肠,就能使肠道复位了,不需要开刀手术。



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或病发超过24小时才送医,宝宝可能已经出现肠坏死或腹膜炎了,就需要开展紧急手术。



说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对肠套叠有一定的了解了。其实这份惊吓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爸妈们足够细心,反应迅速,那么就能化险为夷,让宝宝不至于遭受太多痛苦。



小儿肠套叠属于消化道疾病,也是很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四个月至十个月的宝宝。那小儿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呢?



1.尤其是四个月以后的宝宝,有的宝妈妈就开始逐步地给宝宝添加辅食了,如果在这时给宝宝添加了一些不易消化的辅食,就很容易对宝宝的肠道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宝宝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再就是宝宝自身的生理特点,宝宝的回肠和盲肠的肠瓣较肥厚,加之蠕动强,所以,这时当炎症或者食物刺激时,就容易造成肠管的牵拉及肠瓣的移动,所以就容易导致肠套叠出现的。



3,其他原因,如病毒感染、遗传、肠胃神经功能失调等等。



用药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发病后24h以内及时诊断和治疗,效果颇佳,常不再复发或很少复发。




非手术治疗

常用方法有钡灌肠和气灌肠两种。在X线监视下向直肠内加压灌气或灌钡浆,或在B型超声监视下灌盐水,将套入部压回使其复位。早期病例90%可以复位。晚期肠坏死有穿孔危险者应开腹手术复位和肠切除吻合。


结肠镜对肠套叠复位治疗亦有效,但尚未广泛开展,有待积累经验。



复位成功的标准

患儿安静入睡;腹部肿块消失;大便由血性转为黄色;X线检查证明肠梗阻消失,套叠肠袢已复位。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回结肠型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者,如肠穿孔、腹膜炎或疑有绞窄性肠坏死



3.小肠型肠套叠以手术治疗为宜。



手术疗法

1.需要手术的患儿,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如补充血容量、配血、纠正电解质紊乱水等。



2.开腹复位注意保暖,避免肠管痉挛加重。复位时轻柔捏挤套叠鞘部近端,使套入的头部后退,切忌牵拉颈部,以防拉断肠管或系膜血管。



3.切除吻合。凡不能复位后,肠管坏死,甚至肠管颜色转红,而浆膜损伤严重或肠蠕动不恢复者,均应行肠切除术,并且应切除到肠管完全正常的部位,再行端端吻合。患儿一般情况不良或肠壁活动能力不肯定者宜暂行造瘘术。以后二期吻合。



成人肠套叠多属继发,一般主张行手术治疗。即使非手术治疗复位成功,也应对进一步手术持积极态度,以免遗漏恶性肿瘤而延误了早期根治的机会。应当警惕非手术治疗的复位有促恶性肿瘤扩散之虞。


手术中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如恶性肿瘤为诱因时应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应行扩清引流区的淋巴系统。病变肠袢应原位切除,无须手术复位,如此不会因挤压而导致肿瘤的扩散。良性肿瘤以局部肠段切除为主.


若肠袢有明显的广泛坏死,也不必复位,应迅速行原位切除。防止加重及诱发中毒性休克的危险。对于回结肠型肠套叠,如手术复位后未发现其他病变,以切除阑尾为宜。盲肠过长者则应行盲肠固定术。手术后近期发生的肠套叠多为肠道动力功能紊乱所致,如肠无坏死,宜行手法复位,并应常规对原肠吻合进行检查。



肠套叠食疗方饮食保健

黑豆醋冰饮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1.将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机内。



2.加入蜂蜜,冰块及凉开水。



3.打匀装杯即可。



健康提示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蜂蜜拌芦荟

原料:芦荟100克、白果(鲜)200克、蜂蜜400克、盐5克。



制作方法

1、芦荟叶洗净,去皮,叶肉切成细片.



2、银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许盐.



3、芦荟、银杏装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健康提示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预防护理

1.保持孩子的肠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变小儿的饮食,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使小儿娇嫩的肠道有适应的过程,防止肠管蠕动异常。



2.平时要避免小儿腹部着凉,适时增添衣被。预防因气候变化引起肠功能失调。



3.防止肠道发生感染,讲究哺乳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视频

肠套叠的治疗与预防 第一章 肠套叠概述

视频

小儿肠套叠—王健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