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胆道梗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胆道梗阻(obstruction of biliary tract)指胆汁排出道的任何一段因胆管腔内病变、管壁自身疾病、管壁外浸润压迫等疾病,造成胆汁排泄不畅,甚至完全堵塞的胆管机械性梗阻。表现为黄疸,伴上腹隐痛,发冷发热,腹痛性质一般为胀痛绞痛为主,有时绞痛为显著症状,既往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一般都呈急性和亚急性的症状出现。治疗应注意肝脏功能变化。[1]

病因及常见疾病

胆道梗阻是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在原有结石等阻塞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胆管感染,胆管黏膜充血水种,加重胆管的梗阻,胆汁逐渐变成脓性,胆管内的压力不断增高,梗阻近侧的胆管逐渐扩大。在含有脓性胆汁的胆管高压的作用下,肝脏可肿大,肝内小胆管及周围的肝实质细胞亦可发生炎性改变。肝细胞产生大片坏死,可形成肝内多发性小脓肿。胆管也可因感染化脓造成溃疡和胆道出血。由于胆管内高压造成肝内毛细胆管破溃,脓性胆汁甚至胆栓即由此经肝内血窦进入血循环,造成菌血症和败血症。少数还可发生肺部脓性栓塞。在后期,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肝肾功能衰竭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变化,此即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急性重症胆管炎。这些病理改变一旦发生,即使手术解除了胆管高压,但在肝实质和胆管仍会留下损害。[2]

鉴别诊断

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疾病大体分两类即良性疾病和恶性疾病。

良性疾病

以胆道结石为最常见,其次还有胆道炎症性狭窄如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急慢性胆管炎等,胆道良性肿瘤胆总管囊肿等。这些良性病变黄疸的出现,其突出的伴随症状为上腹隐痛,发冷发热,腹痛性质一般为胀痛绞疼为主,有时绞疼为显著症状,既往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一般都呈急性和亚急性的症状出现。

恶性疾病

包括各种发生于胆总管部位的原发和转移癌,常见的有胆管癌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等。恶性肿瘤的病变一般都呈慢性过程,为无痛性黄疸,不引起患者重视,往往就医很晚,大都在1~2个月左右,伴随症状一般不典型,胰头癌往往以右上腹痛为突出的症状,但疼痛较轻,一般都是以隐痛、钝痛为主,而胆管癌则以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下降为主要症状,十二指肠乳头癌早期可以黑便、贫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为主。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不引起患者重视,同时也误导医生的诊断,从而延误病情,应当引以为戒。另外还有少见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Mirizzi综合征)。[3]

检查

胆道梗阻常用检查:

  1. 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
  2. 胆道镜检查;
  3. 静脉胆道造影;
  4. 胆道造影;
  5. 心电图。

预防

  1. 注意肝脏功能变化:AFC往往引起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目前监测方法尚不能及早发现肝功能衰竭,多在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后作出诊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临床性状,准确地记录每天胆汁量以及颜色、浓度等的变化。AFC时,由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受损害,胆汁分泌与重吸收都受影响,有时胆汁量多,每天可多达4000~7000ml,颜色淡,可引起大量水与电解质丢失,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使用生长抑素可明显减少胆汁分泌量。胆管外引流后,肠道内胆盐明显减少,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和内毒素,而大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至肝内,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口服胆盐可明显减少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加强肠道灭菌和清洁也十分重要,卡那霉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使肝内的内毒素量明显减少。[4]
  2. 防止肾功能衰竭:由于感染、中毒、脱水、电解质失调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肾脏的损害。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判定指标虽然明确,多能及早发现,但肾脏不像肝脏那样具有较大储备力,一旦发生衰竭,救治亦比较困难,因此应注意预防肾功能衰竭和对肾脏的监护。应在充分补足液体量的同时间断应用利尿药,以利于排除毒性物质、“冲洗”沉积于肾小管内的胆栓。当少尿或无尿时,应给予大剂量呋塞米(速尿)(400~500mg/d)以及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尿期更应注意利尿药的合理使用,应逐渐减少药量,并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的丢失。
  3. 预防呼吸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早期临床上也无简便易行的观察指标,一旦症状明显,肺功能障碍处于不可逆状态,往往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用呼吸道持续正压呼吸(PEEP),以提高组织的氧供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属黄疸范畴,病因为湿热。按其临床症状可归纳为“痛、热、黄、厥”四大症征。其发病机制为湿热瘀结,瘀久化热,久热成脓,热毒炽盛,热极而易转为热厥。因胆为六腑之一,宜泻而不藏,性喜疏达,以通为用。故治疗原则应标本兼治,以通为用。可将其治法归纳为3个方面:

  1. 扶正养阴、回阳救逆:适用于休克期。常与西医的各种抗休克措施配合应用,可选用生脉散、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附汤。
  2.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在于抗感染和减轻各种毒血症状和出血倾向,常与西医的抗菌药物和激素等配合应用;
  3. 通里攻下、利胆排石:主要采用泻药和利胆的中药,可选用清胆汤、胆道排石汤。

根据中医辨证原则,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舒肝利胆活血化瘀,健胃健脾等,调理和改善机体脏器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和清除内毒素,防治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治疗原则

一般为解痉止痛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要注意以下情况:

注意肝脏功能变化

AFC往往引起肝脏功能的严重损害,目前监测方法尚不能及早发现肝功能衰竭,多在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后才作出诊断,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性状,准确地记录每天胆汁量以及颜色、浓度等的变化。由于肝细胞、毛细胆管受损害,胆汁分泌与重吸收都受影响,有时胆汁量多,每天可多达4000~7000ml,颜色淡,可引起大量水与电解质丢失,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使用生长抑素可明显减少胆汁分泌量。胆管外引流后,肠道内胆盐明显减少,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和内毒素,而大量内毒素经门静脉至肝内,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口服胆盐可明显减少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加强肠道灭菌和清洁也十分重要,卡那霉素可抑制肠道细菌,使肝内的内毒素量明显减少。

防止肾衰竭

由于感染、中毒脱水、电解质失调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常导致肾脏的损害。肾脏不具有较大储备力,一旦发生衰竭,救治亦比较困难,因此应注意预防肾功能衰竭和对肾脏的监护。应在充分补足液体量的同时间断应用利尿药,以利于排除毒性物质、"冲洗"沉积于肾小管内的胆栓。当少尿或无尿时,应给予大剂量呋塞米(速尿)(400~500mg/d)以及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多尿期更应注意利尿药的合理使用,应逐渐减少药量,并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的丢失。

预防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早期临床上也无简便易行的观察指标,一旦症状明显,肺功能障碍处于不可逆状态,往往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必要时可用呼吸道持续正压呼吸(PEEP),以提高组织的氧供应。

视频

如何治疗胆道梗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