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同深处的叹息(董攀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胡同深处的叹息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胡同深处的叹息》中国当代作家董攀山的散文。

作品欣赏

胡同深处的叹息

若是有人带你走过京城的小巷,可别以为那几条窄巷子,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了。其实老北京胡同可不是几条巷子的概念,那可是青灰砖墙铺就的围绕在紫禁城红墙周围的几千条巷子。虽然这些巷子早已不存在了,还能得以证明它曾经存在过的几个城门楼子,依旧孤零零地相互瞩望,而北京胡同以其过往的影子,徘徊在这座古老城市的记忆里不曾褪色。这些胡同可以说是北京人的根,也是任何现代化建筑都无法替代的。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北京人为之缠绕不去的怀念,那就是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其实就是民俗文化里的民居。民居在中国俗称是平民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能连接民居贯穿其中的小路都叫巷子。而胡同正是由这种巷子演化而来的。北京胡同的旧名原为“胡同”,后简化成现代汉字“胡同”。旧时的北京城,怎么看都是灰茫茫的。盘桓竟日,昏沙苍茫的尘土下,一队骆驼迈着劳顿的步子,驮着粮食和食盐,穿行在古都边城的路上。熙熙攘攘的街巷里毛驴车悠闲地走着,而人力三轮车却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横穿在京城的每个角落里,这个情景已远离现代的京城很多年了。北京的胡同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秀色,也没有欧洲童话般建筑的浪漫,但它却有着一身青砖灰瓦的古朴,衬着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才形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民俗民风的独特文化。据记载,北京胡同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而历代的官吏在这片土地上都不约而同地沿袭着同一个传统法则,那就是集权不变的法则,这法则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也是北京胡同文化最重要的形成根源。

今天的北京城,迄今能完整留存下来的胡同已经完全不见了。记得早些年,我陪着父亲在胡同里遛弯,一种年久的古朴文化气息在胡同的宅院里喘息着,胡同里的喧嚣也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如果不是我的目光变得沉重了,就是那些延伸在深长小巷里的每一块青砖灰瓦的目光变得沉重了。父亲一路走一路哀叹:“要不了几年,这些胡同恐怕连地图上都难找了……”是呵,人类沉淀一种文化需要经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演化,可要毁掉它却只需一念之间。在这些印证着北京文化历史沧桑的砖墙里,还能有幸从钢筋水泥雕琢的建筑中端望世界、端望我们这个时代的,已经算得上是幸存者了,那些城门楼周边的大部分胡同早已变成记忆中的故事遗留在后人的传说里。

人的意识有时候会渐渐地陷入一种茫然状态,而群体意识茫然就会让传统文化陷入悲哀之境。当我偶然变得清醒并置身在这种独特的人文景观里时,与我时刻共存并一同呼吸在同一个空间里的北京胡同,让我无法不将心缘的距离与它贴得更近,近得甚至可以以任何的角度去聆听它的脉动。聆听那些曾经渗透在数千条胡同里深藏着的数不尽的老北京的故事。生在北京,我不能若无其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相信所有出生在北京的人都不能。那些曾经吹着哨子旋飞的鸽子群和胡同巷子里传出的一声声的叫卖吆喝声,还有紫禁城不知哪个角落里飞出的乌鸦群,还有那些只属于胡同的老字号文化,都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记得小的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走过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胡同,在那里做客老字号,也是我记忆中最生动的部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也许是这些胡同早已烙印在我心里,用不着我刻意地去描绘它,只在情感的最深处,将其血脉同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就算是到了老年,恐怕也是无法说清楚的。

[1]

作者简介

董攀山,品诗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