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艺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艺术封面 原图来源
期刊名 台湾艺术
创刊时间 昭和15年(西元1940年)3月4日
停刊时间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11月?日
起迄卷期 第1卷1号~第5卷11号,共55册
刊期 月刊
出版地 台北市建成町一ノ一四二
发行单位 台湾艺术社

创办宗旨

于1940年3月发刊的《台湾艺术》,是以大众为发行对象之综合文化杂志。同年1月《文艺台湾》、4月《台湾》相继创刊,文坛气势日渐蓬勃,编辑兼发行人黄宗葵在“网罗本岛艺术之所有领域,将之综合编辑”的志向中,决意创办“虽不免沦于通俗之讥”、但基于经营层面能“有别于同人杂志”的考量,纠合教授学者、文学艺术音乐等文艺工作者,组织成为符合“综合”字面意义之文化性杂志。同时代之文艺杂志多拥相应之会员制文艺团体,以作为执笔者与经费的来源保证,《台湾艺术》独以黄宗葵之个人资金为起点,在获得许丙辜振甫、乾元药行、大日本制糖等工商业界的资金赞助后,殆可维持每月固定出刊、且销量渐增的稳定状况。1943年以后时局迈入台湾决战体制,在《文艺台湾》《台湾文学》等文艺杂志于同年12月废刊合并后,被认为具备抚慰从军者心灵效用的《台湾艺术》,仍持续发行至1944年底方更名为更具战争意涵的《新大众》。1945年10月1日,从内容与用语层面来看显然已于8月15日前编成的《新大众》出版,其卷后明示“次号起将变更为国语”,而1946年1月1日出版的《艺华》即为目前可见《台湾艺术》系列杂志之休止符。


刊物内容

创办《台湾艺术》的发行人黄宗葵,自1932年代于东京资助“台湾艺术研究会”前身之“文化同好会”起,即与台湾新文学运动结缘。然而真正使《台湾艺术》成为畅销杂志的推手,是自1941年9月起接手担任主编之江肖梅。江亦自1930年代之初即书写白话诗、剧本等新文学作品,亦对灯谜、对联、俳句、川柳等汉日传统文艺有所涉猎,并能创作如《包公案》《诸葛孔明》等连载通俗作品。兼擅汉文、日文写作,跨越新旧纯粹通俗文学领域的能力与身段,使江肖梅主编之《台湾艺术》也因此呈现极为弹性与包容之特质,刊载篇章包括诗、小说、剧本等创作,对象为台北帝大教授、来台日本文人、皇民奉公会干部、电影导演、职业妇女、小学校长等采访纪录,画家、民俗采访者、文艺作家之对谈记事,其中为数众多的座谈会纪录尤能突显《台湾艺术》兼具娱乐与教化之综合杂志特质。


活动内容及专访

“台湾艺术社”从创刊以来即积极主办各种座谈会,主题包括

(一)地方区域特色之“谈台南”、“谈彰化”、“谈新竹”、“谈台中”、“谈宜兰”、“谈大稻埕”等

(二)台湾文化诸面相如“台湾风俗”“台湾演剧”“台湾音乐”“谈台湾代表性作家作品”“谈电影”等

(三)与国策、战局推移相关之时代性话题如“谈南方进出”“谈皇民奉公运动”“谈战线后方女性的决战生活”“谈战时与健民”“谈海洋”“谈国民动员”“战斗的农村”“谈决战下的家庭园艺”等;结合政治时事与地方文化生活的用心可见一斑。

另有由杂志记者采访特定对象之特辑记事,如“莎勇之钟”导演清水宏与明星李香兰、台湾兴行统制会社专务真子万里、台湾演剧协会专务理事三宅正雄、戏剧家松居桃楼等娱乐艺术界人士;与战争文艺政策密切相关的来台访问旅行之日本文化人小林胜菊冈久利林房雄、台北帝大文政学部长、台北女子高等学院主事等;以及充分体现战争意义之特定身份人士如陆海军兵志愿者、车掌、战死者遗族、护士、打字员、高砂铁工厂女社长等。


座谈会与采访记事

座谈会与采访记事,原为日本近代媒体为了呈现刊物特色、建立与读者之共同体意识等目的而发展的操作方式。在《台湾艺术》之外,《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等各时期之台湾文艺杂志亦常使用。然而《台湾艺术》更有多场企画对谈会,分别安排杨佐三郎吴天赏对谈第三回府展;金关丈夫杨云萍池田敏雄刘顽椿林献堂稻田尹三组对谈台湾传统民俗;丰岛与志雄滨本浩中村哲龙瑛宗二组对谈社会与文化。在含括了学者、作家、传统知识份子、文化工作者等身份的对谈者之组合中,充分显现《台湾艺术》对于探讨台湾文化现象之巧思,以及杂志主事者的雄厚人脉关系。以上所列举之丰富多样的对谈会、座谈会与企画采访主题,已可窥知《台湾艺术》在战争期台湾文化界中,不欲著眼于发展论争言说,而是以报导反映现象为目标的务实立场。


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1937年报纸汉文栏废止后,《台湾艺术》仍在1941年八月号左右维持汉文栏存在,白话文小说如吴漫沙〈繁华梦〉、李逸涛〈蛮花记〉当为具备文学史语言意义的作品。日文小说创作为《台湾艺术》在新文学层面的最大收获,如龙瑛宗〈朝烧〉、〈结婚绮谈〉张文环〈辣韭罐〉、吕赫若〈蓝衣少女〉、〈台湾的女性〉(连载未完)、〈顺德医院〉、西川满〈崭新的系图〉、新垣宏一〈朝晴〉、新田淳〈面包树下〉、滨田隼雄〈军人的父亲〉、陈火泉〈蒜〉、杨逵〈父子〉(剧本)、〈萌芽〉等作品,不仅可见1940年代台湾代表性作家发表创作,《台湾新文学》停刊后停笔日久的台湾左翼文学代表作家杨逵,亦在《台湾艺术》重现踪迹。吴浊流之散文〈南京杂感〉、〈国府要人印象记〉、〈南京要人印象记〉等,亦可视为游记文学或作为《亚细亚的孤儿》题材之参照。

通俗性创作

以大众为对象的通俗性创作方面,有侦探小说如苏文石(金关丈夫)〈南风〉、历史小说如江肖梅〈包公案〉、〈诸葛孔明〉、〈北条时宗〉、都市小说如叶步月〈血液型〉等。另有集结志上篇章,或迳出单行本之“台湾艺术社”出版品如西川满《西游记》、陈逢源《雨窗墨滴》、稻田尹《台湾歌谣集》、台湾艺术社编《爱国诗集》等。


影响

无论从执笔者阵容、文章语言、篇章形式内容等层面来看,《台湾艺术》都不是一部可以直截划定属性的刊物。涵摄汉诗文到现代诗小说、和汉历史演义、台湾传统民俗至电影新剧、地方生活到都市女性样貌、语言教育与战地现况等面相,使《台湾艺术》成为名符其实、也是台湾罕见的综合文化杂志。《台湾艺术》不但成为研究战前台湾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层面的重要资料,同时亦可就其跨越战前与战后初期的发行其间,纵贯观察同时期台湾出版媒体的兴衰。然或因为其通俗大众取向,使目前《台湾艺术》在战后尽皆散易,仅有数份期藏于台湾之公立机构如国家台湾文学馆、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等地,其他多在民间收藏处,实为学界之憾。[1]


注释

  1. 张文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