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艾伦·金斯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伦·金斯堡

图片来源。

艾伦·金斯堡Irwin Allen Ginsberg,(1926年6月3日-1997年4月5日),出生于纽泽西州纽华克的一个犹太家庭,美国作家诗人。金斯伯格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他集诗人、文学运动领袖、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旅行家、预言家和宗教徒于一身。[1]

艾伦·金斯堡对药物、性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看法,对官僚主义的反对,以及对东方宗教的开放态度,他被视作“垮掉派”的灵魂人物。后来在五〇年代的垮掉的一代运动与六〇年代的嬉皮士运动间架起了桥梁。

1940年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第一年金斯堡遇到了本科同学卢西安·卡尔。卡尔把他介绍给了未来的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威廉·S·柏洛兹结识,三人成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核心。他抨击军国主义、经济唯物主义与性压迫。

1955年,在旧金山的一次朗诵会上,以其《嚎叫》获得轰动性成功。[2] 这首长诗抨击了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也描写了美国青年的颓废生活方式,在形式上模仿沃尔特·惠特曼的长行自由诗,作为一首诗和一部文献。《嚎叫》可以同艾略特的《荒原》相提并论,它成为金斯伯格和他的同时代人的里程碑。[3]

金斯堡自称在形式和精神上师承惠特曼,神秘气氛上得之于布莱克。“别把疯狂藏起来。”这几乎成为他在美学上的宣言。他那些发泄痛苦与狂欢的诗作,不仅给诗坛以巨大冲击,有时也令整个社会为之瞠目。

个人生活

父亲名为刘易斯·金斯堡(学校教师,有时创作诗歌),母亲婚前名为娜奥米·莱维(Naomi Levy,俄罗斯移民、狂热马克思主义者。

1954年,金斯堡遇见了他那位当时年仅21岁的同性爱人彼得·奥洛夫斯基 (Peter Orlovsky),奥洛夫斯基作为金斯堡一生的爱人和伴侣直到1997年金斯伯格去世。 [4]

金斯堡是一位佛教徒,对东方宗教教义有广泛的研究。他生活简朴,从二手商店中购买衣服,居住在纽约市东村的公寓里。

1960年,赴亚洲研究佛教。60年代积极参加反越战运动,

1973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继之又得到了全国图书奖。美国学院终于迎进了这位粗鲁狂野、留着大胡子的反学院派诗人。[5]

1974年,金斯堡和诗人安妮·沃尔德曼在那洛巴学院创办了杰克·凯鲁亚克无体诗学学院。

1997年,金斯堡在医院治疗郁血性心脏衰竭失败,随后最后一次从医院返家。他给他连络簿上几乎每一个人打电话道别。金斯堡在他最后的病痛时光中仍在写作,他的最后一首诗《以后再也不会做的事(乡愁)》[nb 1]写于3月30日。

1997年4月5日在曼哈顿东村的公寓,他因肝炎并发症导致的肝癌去世,时年70岁,死时身边陪伴著亲友。[6]

诗作

预言

艾伦.金斯堡(译 / 罗浥薇薇)

随著我已不再年轻

我似乎再也不能

指望享有更多的欢愉

多么幸运我能够自由自在

去写作有关汽车和战争,时代的真实

丢弃老旧而无用的

领带与

不合时宜的长裤

[7]

作品

1955年,首部诗作《嚎叫》出版。

1961年,第二部诗作《祈祷文》描写其与已故母亲的痛苦关系。

1963年,出版《现实三明治》

1969年,出版《行星新闻》等诗集。

1973年,《美国的衰弱》(The Fall of America)

1977年,《日记: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初》(Journals:Early Fifties,Early Sixties)

1978年,《精神气息:诗集1972–1977》(Mind Breaths:Poems 1972–1977)

1984年,《诗集:1947–1980》(Collected Poems:1947–1980)

1986年,《白色的尸衣:1980–1985》(White Shroud:Poems,1980–1985)

1996年,《诗选:1947–1995》(Selected Poems:1947–1995)

获奖与荣誉

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向《哥伦比亚评论》(Columbia Review)文学杂志、《哥伦比亚杰斯特》幽默杂志投稿,获得了伍德伯里诗歌奖(Woodberry Poetry Prize)

1974年,因诗歌集《美国的堕落》获得全国图书奖。《诗集1947—1980》收集了其所有的重要诗作,诗歌风格继承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惠特曼的传统,并受到当代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影响 。

1986年,在于马其顿举办的“斯特鲁加诗歌之夜”上,金斯堡被授予金花环奖(the Golden Wreath),成为自威斯坦·休·奥登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美国诗人。

1993年,法国文化部长授予金斯堡“艺术与文学勋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