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这是优良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艾丝特·杜芙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艾丝特·杜芙若
出生 1972年10月25日
法国巴黎
国籍 法国美国
母校 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巴黎经济学院
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
研究领域 社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奖项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10)
丹·大卫奖(2013)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2019)

艾丝特·杜芙若(法语:Esther Duflo;1972年10月25日),法裔美国经济学家。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发展经济学教授。她也是国家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1],服务于经济分析董事会,是经济和政策研究的发展经济学主管[2]

  • 艾丝特·杜芙若与其丈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首对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夫妻
  • 她与其丈夫合著《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
  • 她也是“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联合创始人
  • 杜芙若与其丈夫大谈禁忌的师生恋 --- 两人背著“第三者”与“抛妻弃子”之名,被斥责道德有问题

生平简介

1972年,杜芙若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基督新教家庭,母亲是儿科医生、父亲是数学教授。她的母亲经常参加医疗人道主义项目,这给她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学习历史,成为公务员或进入政界。所以,她就读亨利四世中学时专修文科,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主修历史。

转折发生在1993年。她前往苏联,在莫斯科待了10个月。她在那里教授法语,同时担任一名法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助理,以及协助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工作。在这些研究岗位上的经历使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有潜力成为世界的行动杠杆”,她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时满足学术抱负。

杜芙若于1994年获得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历史学硕士之后,于1995年获得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经济学硕士,然后于199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研究所,1999年于印度裔教授阿巴希·巴纳吉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

杜芙若和其导师阿巴希·巴纳吉大谈禁忌的师生恋,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了近20年,终于在2015年修成正果,结为夫妻。[3][4][5]

其间,这对夫妻花了15年的时间,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6]

《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

在许多国家,认为饥饿是穷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随之而来的扶贫政策,目标也都在于解决饥饿问题,因此编列预算配发粮食或补助穷人购买粮食。这套政策背后的逻辑相信,摄取足够的热量之后,就能投入工作,赚取薪资养活自己,最后摆脱因饥饿而没有体力工作的恶性循环。

然而,真是如此吗?

杜芙若与其丈夫巴纳吉两位搜集资料后,却发现粮食补助政策并未增加穷人对于主食的消耗量,那些穷人宁可把省下的钱用来购买更美味的食物。

两人将15年来的研究成果写成《穷人的经济学》一书。在那15年期间,他两造访数个国家,了解每日支出低于一块美金的人们如何过活。本书借由解答穷人“不合理”的行为与怪异的现象,剖析相关政策失败的原因,探讨

  • 为什么穷人不使用免费的保健服务,却愿意支付昂贵的手术费用?
  • 为什么在同样的班级,穷人家的小孩就是学不好?
  • 为什么要先借贷才能储蓄?
  • 为什么贷款做生意,收入却总是成长不了?

缺乏资源的穷人错失人生的各种机会,没有实质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本书告诉我们“贫穷并非无法终结”。[6]

巴纳吉和杜芙若夫妻两人都认为,健康是穷人摆脱贫困的第一步,预防远比治病要重要,因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预防的成本其实比治病更低。他们也发现,很多贫困家庭爱多生孩子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位“概率赢家”。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一些孩子,总有一个会成材,养儿防老,总有一个有孝心。但这种侥幸心理最终可能害了穷人,并降低贫困群体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因为,孩子太多,本身捉襟见肘的家庭财务断然难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7]

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4日中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阿巴希‧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艾丝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和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经济学家麦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创造了能减轻全球贫穷的实验方法”。

这三位科学家都是非营利组织“贫困行动创新”(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的成员,为消除全球贫穷而努力。

巴纳吉和杜芙若同为“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的创始人。是首对获得经济学奖的夫妻,杜芙若也是第二位获得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贾米尔贫穷行动实验室”(J-PAL)在全球6个地方设有办公室,一起使用随机控制实验来研究如何消解贫穷的问题。[8][9][10][11]

杜芙若对于自己的得奖,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借由我的成功和研究被认可,能启发更多更多的女性,专注与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也期望有更多男性,能对这些辛勤工作付出的女性,给予更充足的尊敬。[12]

然而,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宣布后,大家讨论最热烈的,不是三位诺奖得主关于随机对照实验(RCT)或者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的具体成果,而是 巴纳吉和杜芙若 之间的 “师生恋”、“第三者” 、“抛妻弃子”、以及最终 “修成正果” 的私人生活。[13]

先有后婚,大谈禁忌的师生恋,私下感情尽受唾弃

学术上,杜芙若与其丈夫 阿巴希·巴纳吉 的成就被受认同,但两人的私人感情却被世人唾弃,背上“师生恋”、“第三者”、及“抛妻弃子”之名。

杜芙若在1995年遇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印度裔教授巴纳吉,选修他的发展经济学课程。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1997年 她在巴纳吉陪同下首次访问印度,并在巴纳吉指导下,于1999年完成博士论文毕业。

杜芙若和巴纳吉拍拖相恋时,巴纳吉已有家室,杜芙若被指搭上已为人夫的巴纳吉。出生于基督新教家庭的杜芙若,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与巴纳吉尚未结婚就已经诞下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而当时的巴纳吉与印度裔、MIT 的文学讲师 图利(Arundhati Tuli Banerjee)仍然是法定夫妻,二人也育有一名儿子(1991年出生)。

后来,巴纳吉与其妻子 图利 在2015年离婚。在同一年 杜芙若“坐正”后与巴纳吉结婚。

不幸的是,巴纳吉与其前妻 图利 所生的儿子,因为意外在2016年去世。对一个中年女性,被杜芙若抢走丈夫又丧子的 图利 是情何以堪!!!

当时,对杜芙若和巴纳吉两人的私生活有不少评价,斥责他们有道德问题 ... 由“已婚人夫”与“第三者”到结为夫妻,建立自己家庭,却伤害了曾经是最爱的妻子和儿子![4][5][14][15][16]

视频

美法3学者对抗贫困 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