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是優質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艾絲特·杜芙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絲特·杜芙若
出生 1972年10月25日
法國巴黎
國籍 法國美國
母校 麻省理工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巴黎經濟學院
機構 麻省理工學院
研究領域 社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獎項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2010)
丹·大衛獎(2013)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2015)
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

艾絲特·杜芙若(法語:Esther Duflo;1972年10月25日),法裔美國經濟學家。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她也是國家經濟研究局副研究員[1],服務於經濟分析董事會,是經濟和政策研究的發展經濟學主管[2]

  • 艾絲特·杜芙若與其丈夫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首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夫妻
  • 她與其丈夫合著《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 她也是「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
  • 杜芙若與其丈夫大談禁忌的師生戀 --- 兩人背著「第三者」與「拋妻棄子」之名,被斥責道德有問題

生平簡介

1972年,杜芙若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基督新教家庭,母親是兒科醫生、父親是數學教授。她的母親經常參加醫療人道主義項目,這給她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小時候,她的夢想是學習歷史,成為公務員或進入政界。所以,她就讀亨利四世中學時專修文科,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主修歷史。

轉折發生在1993年。她前往蘇聯,在莫斯科待了10個月。她在那裡教授法語,同時擔任一名法國經濟學家的研究助理,以及協助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工作。在這些研究崗位上的經歷使她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學有潛力成為世界的行動槓桿」,她可以在做「重要事情」的同時滿足學術抱負。

杜芙若於1994年獲得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歷史學碩士之後,於1995年獲得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碩士,然後於199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研究所,1999年於印度裔教授阿巴希·巴納吉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

杜芙若和其導師阿巴希·巴納吉大談禁忌的師生戀,兩人風風雨雨一起走了近20年,終於在2015年修成正果,結為夫妻。[3][4][5]

其間,這對夫妻花了15年的時間,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寫成《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6]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在許多國家,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都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杜芙若與其丈夫巴納吉兩位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那些窮人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

兩人將15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窮人的經濟學》一書。在那15年期間,他兩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探討

  • 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
  • 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
  • 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
  • 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本書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6]

巴納吉和杜芙若夫妻兩人都認為,健康是窮人擺脫貧困的第一步,預防遠比治病要重要,因為從經濟學意義上講,預防的成本其實比治病更低。他們也發現,很多貧困家庭愛多生孩子的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位「概率贏家」。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一些孩子,總有一個會成材,養兒防老,總有一個有孝心。但這種僥倖心理最終可能害了窮人,並降低貧困群體的整體人力資本水。因為,孩子太多,本身捉襟見肘的家庭財務斷然難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費用。[7]

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阿巴希‧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和 美國哈佛大學發展經濟學家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創造了能減輕全球貧窮的實驗方法」。

這三位科學家都是非營利組織「貧困行動創新」(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的成員,為消除全球貧窮而努力。

巴納吉和杜芙若同為「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的創始人。是首對獲得經濟學獎的夫妻,杜芙若也是第二位獲得經濟學獎的女性得主。「賈米爾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在全球6個地方設有辦公室,一起使用隨機控制實驗來研究如何消解貧窮的問題。[8][9][10][11]

杜芙若對於自己的得獎,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藉由我的成功和研究被認可,能啟發更多更多的女性,專注與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之中,也期望有更多男性,能對這些辛勤工作付出的女性,給予更充足的尊敬。[12]

然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宣布後,大家討論最熱烈的,不是三位諾獎得主關於隨機對照實驗(RCT)或者田野實驗(field experiment)的具體成果,而是 巴納吉和杜芙若 之間的 「師生戀」、「第三者」 、「拋妻棄子」、以及最終 「修成正果」 的私人生活。[13]

先有後婚,大談禁忌的師生戀,私下感情盡受唾棄

學術上,杜芙若與其丈夫 阿巴希·巴納吉 的成就被受認同,但兩人的私人感情卻被世人唾棄,背上「師生戀」、「第三者」、及「拋妻棄子」之名。

杜芙若在1995年遇上麻省理工學院(MIT)印度裔教授巴納吉,選修他的發展經濟學課程。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1997年 她在巴納吉陪同下首次訪問印度,並在巴納吉指導下,於1999年完成博士論文畢業。

杜芙若和巴納吉拍拖相戀時,巴納吉已有家室,杜芙若被指搭上已為人夫的巴納吉。出生於基督新教家庭的杜芙若,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與巴納吉尚未結婚就已經誕下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而當時的巴納吉與印度裔、MIT 的文學講師 圖利(Arundhati Tuli Banerjee)仍然是法定夫妻,二人也育有一名兒子(1991年出生)。

後來,巴納吉與其妻子 圖利 在2015年離婚。在同一年 杜芙若「坐正」後與巴納吉結婚。

不幸的是,巴納吉與其前妻 圖利 所生的兒子,因為意外在2016年去世。對一個中年女性,被杜芙若搶走丈夫又喪子的 圖利 是情何以堪!!!

當時,對杜芙若和巴納吉兩人的私生活有不少評價,斥責他們有道德問題 ... 由「已婚人夫」與「第三者」到結為夫妻,建立自己家庭,卻傷害了曾經是最愛的妻子和兒子![4][5][14][15][16]

視頻

美法3學者對抗貧困 獲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