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英雄归来(许建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雄归来》中国当代作家许建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英雄归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从鳌江东方冉冉升起,照耀了此起彼伏的海面,阳光穿越巍峨蜿蜒的成功跨海大桥,深情款款投向相思树成林的烟楼山麓,一座高度等同英雄收复宝岛时间1662年的16.62米郑成功塑像,在千呼万唤中,终于迈开吊装第一步。

我们的脑海里,英雄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弃笔从戎历史,驱逐荷夷收复、建设宝岛的壮举,历历在目。

一、天才少年海外归来

我曾经写过一首《英雄赞》诗,赞美心中永远的英雄曰:千帆过境楚天蓝,鳌海之珠龙王含。国姓登临兴水寨,驱荷复岛大任担。英雄有泪豪情绽,壮志难酬长向南。古树悠悠思先辈,惊涛淘尽井江男。

天启四年(1624)八月二十七日(农历七月十四日),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滨,乳名福松。是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崇祯三年 (1630)秋,郑成功自日本回居安平。其父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老师为福松取名森。

郑成功自幼喜习武又好读书。武将出身的父亲郑芝龙希望他专心习武,有一次父子俩在幕僚陪同下乘船游览马江,父亲有意考察郑成功,以便让他一心习武,将来继承武将爵位,于是应时出了“两舟并行,橹速(暗指文官鲁肃)不如帆快(暗指武将樊哙)”上联,才思敏捷的郑成功一下对出“八音齐奏,笛清(暗指武将狄青)难比箫和(暗指文官萧何)”下联,技惊四座。从此郑芝龙不再干预儿子学习,郑成功因此自小文武双修,终成文武双全一代英雄。

十一岁的郑成功在“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命题文中写下了“汤武之征诛,一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可谓少年立志,目光如炬。

崇祯十一年(1638),十四岁的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朝拜孔子,受领儒服,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

这是家乡天才少年第一次回归闽南故园,此时的英雄已经崭露头角、锋芒初展。

二、弃笔从戎国姓爷归来

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中旬,清顺治帝从关外攻入北京。是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钱为郑取名大木。

隆武一年(1645)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召见郑森,赐国姓朱,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自此中外均称其“国姓爷”。十月,成功生母田川氏从日本归住安平。

隆武二年(1645),十一月,清兵突袭安平,郑成功母亲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母惨死,父降清,名师亦投靠清廷,悲愤交集的郑成功却没有随波逐流,他毅然选择誓死抗清,随后在武荣北峰文庙焚青衣举义旗,以“招讨大将军”名义,誓师反清,在东南沿海展开波澜壮阔的抗清运动。

十余年间,郑成功陆续在泉州、厦门、漳州、潮州等地南征北战,招兵买马,巩固了海澄要地和金、厦基地。

永历十二年(1658)五月十三日日,郑成功亲率大军兵分三路,开始声势浩大的北伐。

永历十三年(1659)五月,成功北伐军兵发至舟山烈港,进而进取江南。六、七月间,郑成功大军从长江溯江直上,克瓜州、镇江等重镇,七月初七屯兵南京城外观音山,对南京形成围困之势长达半月之久,清廷为之震动。因郑成功误中南京守将延兵之计,迟误攻城时间,导致遭遇清军多路援军反击,郑军遭受惨重失败,只得从海路退回厦门。

北伐归来,郑成功再一次回归故里。郑家军擅于海战,短于陆上攻城拔寨的弱点历经北伐惨痛失利后暴露无遗。痛定思痛的郑成功把精力集中在巩固海疆岛屿、抗清基地建设上。

\三、收复宝岛,英雄魂归故里

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大军二万五千人,战舰三百五十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四月初一日,郑成功舰队进入鹿耳门水道,登陆台湾,先克赤嵌,继围热兰遮城,遇荷殖民者顽强狙击,久攻不下,改为长期围困。1662年二月一日(农历十二月十三日),荷兰总督揆一自感孤立无援、大势已去,选择向郑成功乞降,宝岛终于回归祖国。郑成功遂改台湾为东都,置赤嵌为承天府,设天兴、万年二县,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政策,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奠定台湾政权建设的基础。

一代英豪也许不曾想过,从此终其一生,有生之年未能再回归故里。

1662年四月下旬,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朝彻底灭亡。六月下旬,壮志未酬的郑成功,在国难家难交相打击下,忧愤成疾,终于六月二十三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于台湾,英年三十九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帝赐迁葬归大陆南安水头康店村橄榄山(又称覆船山)祖茔。

青山有缘埋忠骨。位于家乡橄榄山麓的家族祖墓有幸迎接英雄的后裔忠骨归来。

千古一帝康熙评价郑成功为:郑乃前朝忠臣,非朕之乱臣贼子。迁葬时,他亲赐对联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如今,这一楹联镶刻于鳌峰山脚下延平王祠大厅立柱,永载了一代复台英雄的丰功功绩。


数百年来,海内外、海峡两岸的郑成功崇拜者,不约而同、以各种方式纪念祖籍南安石井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在郑成功家乡鳌峰上先后兴建郑成功纪念馆、扩建郑成功碑林,宣传、缅怀英雄事迹,弘扬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汉人政权、屯垦台湾、发展贸易、大兴文教,奠定台湾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基础,对台湾影响深远,台湾同胞冠以“开台圣王”的神明称号,此外尚有“国姓王”、“国圣王”、“国圣公”等俗称。据不完全统计,全台供奉郑成功的祠、庙、堂约有一百七十多座,信众多达两百多万人。

作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和祖籍地的石井,多年以来,没有专门供两岸同胞共同祭祀延平王的活动场所,有时活动不得不依托在石井西亭郑氏宗祠和延平王祠内,对此,两岸同胞常引以为憾。

机缘巧合,热心郑成功信仰事业的台北延平宫主持、台胞王庆文先生,于一九九五年期间数度莅临石井,他几经周折、与石井各界有识之士、父老乡亲广泛接触,共同研讨建庙事宜。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大伙终于达成共识,同年腊月初一择地选址于石井烟楼山北峰,取名“郑成功庙”。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兴建郑成功庙的喜讯迅速传播到海内外、海峡两岸。闽、台、港、澳及世界各地郑成功信众纷纷慷慨解囊,乐捐善款助建。

一九九八年八月廿七日,郑成功庙举行兴龙大典,经过六年的建设,二零零四年主殿顺利完工。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亲书正楷“郑成功庙”匾额,昭显石井郑成功庙的特殊地位。

四、塑像安座、英魂归来

原成功庙负责人、郑成功后裔郑万江已八十高龄,多年来,他潜心于成功庙管理事务。退休前的老郑心中深藏着一个心愿:台湾厦门泉州南安等地都早早竖立成功塑像,有朝一日,在延平王故乡石井,也能铸起一尊完整的英雄全身塑像。为此,老郑出谋献策,全力协助继任者,四方奔走。

民间竖立塑像,资金就是最大的瓶颈,机遇总是眷顾有志之士。就在成功庙管理层因资金匮乏难题一筹莫展之际,二零二零年六月二十五日(农历五月初五),时逢郑成功逝世三百五十八周年,来自惠安崇武小岞郑成功宫住持庄梅花率团赴石井郑成功祖庙,接引郑成功分炉金身回銮小岞安奉,以供附近信众膜拜景仰。通过庄梅花的引荐,石雕之乡惠安一石雕厂有意垫资承建郑成功塑像,至此,塑像安座工程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零二零年十一月,第六届国际郑成功文化节在郑成功庙举行“两岸成功缘,祈福共平安”进香拜祭活动,世界各地的郑成功拥趸再一次齐聚英雄故里。这一次,海内外石井民众率先垂范,四面八方的英雄崇拜者又一次为塑像工程慷慨解囊、无私奉献,“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们期盼着,郑成功塑像早日矗立在马江沿岸。

这一回,苦苦等待十余年、满腹心事的老郑终于得偿所愿,长吁一口气。

塑像底座及下部构建吊装揭开了历时半年的塑像安装工程序幕。在家乡民众翘首以待中,高大巍峨的英雄塑像“千呼万唤始出来”,马江沿岸的人们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人们在心中呼唤:英雄塑像归来、民族英雄归来!

又一次莅临成功庙,虔诚膜拜心中的英烈,吟唱一首英雄所写的《满江红》词:“气止惊涛,波澜处,白袍身觅。遥海望,北风狂啸,浪流还击。五十万顷国土裂,七千里路人声寂。仰天叹,三百载轮回,骄阳熄。祭沧海,行舟疾。假潮水,山河辟。渡我明师,踏浪驱荷夷。血染沧海何畏首,复我华夏犹不弃。期夙愿,秣马厉寒兵,江山易。”数百年来,英雄的精神始终长存,爱国主义的旗帜一直高高飘扬在海峡两岸。

感君三尺铁,挥攉鬼神惊。浩气中心发,雄风两腋生。英雄归来,他威风凛凛,高高矗立东南海峡,深沉呼唤着宝岛的再次回归![1]

作者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