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莲花落

增加 7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莲花落 ''' 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 [[ 艺术 ]] ,被列入第三批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名录<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741 莲花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其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 [[ 宋朝 ]] ,形于明盛于清,以“曲艺本调”“ [[ 曲艺 ]] 哭调”为主要曲牌,同时吸收了民间小调,采茶戏音乐,唱腔婉转、流畅,且用方言说唱。
==历史典故==
傅正生曾任 [[ 江西省 ]] 新干县文化馆副馆长,是 [[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会员、江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谈起新干“莲花落”,这位从事文化工作达38年的老先生始终充满感情。
何为“莲花落”,傅正生找来一根树枝,上面扎上一些红纸,一边摇动一边说,其实“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 [[ 历史 ]] 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 [[ 莲花 ]] 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ref>[https://www.sohu.com/a/165531176_219795 莲花落: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警世歌曲  ],搜狐,2017-08-18</ref>。
==主要特征==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 [[ 河北 ]] 等地。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 [[ 乾隆 ]] 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 [[ 满族 ]] 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 [[ 打击乐器 ]] ,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 [[ 故事 ]] ,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 [[ 戏曲 ]] ,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 [[ 职业 ]] 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 [[ 艺人 ]] 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