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蒲添生故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蒲添生故居 (又称:蒲添生雕塑纪念馆) 位于林森北路忠孝东路的巷弄中,邻近“华山艺文园区”,今称之为“华山1914”。此寓所,充满雅趣的庭园和古典风味的结构,是一座超过八十年历史的日式木造建筑,工作室部分由蒲添生生前亲自设计、监工,采用的是上等的桧木搭建而成,而为制作大型的吴稚晖铜像,挑高七米五的创作空间,气势恢宏,为蒲添生故居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区域。家属整修故居时,除保留工作室原建筑特色外,特以蒲添生日籍雕塑大师“朝仓文夫”在日本东京之故居纪念馆为参考,重新注入展示新机能,使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及现代创意并存。[1]


个人简介

蒲添生是嘉义人,生于1912年,青年时期赴日学艺,师事日本雕塑大师朝仓文夫,作品“春之光”曾入选第一届日展,蒲添生在日本时,即使身为殖民地人民,他也毫不避讳身分,在笔记本封面特别写著“台湾嘉义”的字样。二次大战末期,蒲添生抱著热爱乡土的心情,返国投身台湾雕塑界,并从日本引进翻铜技术,建造光复后台湾第一家铸铜工厂。在当时台湾雕塑艺术相当贫乏的情况下,和台湾雕塑界先驱黄土水陈夏雨等一起开拓台湾雕塑梦想园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已被市府文资登录为古物的中山堂前广场的台湾第一个孙文铜像、曾入选法国艺术家沙龙的“诗人”鲁迅沉思雕像、曾伫立在车水马龙八德路圆环蒋介石铜像、被美术馆珍藏的“运动系列”作品,及现矗立于中山美术公园内的林靖娟老师雕像。


蒲添生故居则是一座具有古典风格的日式建筑,蒲添生生前在此居住及创作长达40多年,儿子蒲浩志说,父亲每天规律作息,不熬夜、不抽烟喝酒。蒲浩志说,父亲顶多在中午时离开工作室喝一杯啤酒,或是到庭院浇花、逗小狗,顺便沉思找灵感。日式建筑,像小型雕塑美术馆目前故居就像洋溢著亲切生活起居味的小型雕塑美术馆,其中挑高的纪念工作室中间放的大型雕像,是晚年接受前总统李登辉邀请,纪念1992年5月幼稚园火烧车意外中为拯救小朋友而牺牲的林靖娟所塑。蒲浩志说,父亲生前有许多政要企业家拜托制作雕塑,但是父亲坚持要有艺术感,也不喜欢政治力介入艺术;蒲添生担任多届美术评审,连立委下条子施压,蒲添生依然坚持客观评审。所以蒲添生一生清廉,即使不少政要来往,包括孙科张道藩谢东闵等,还有政要建议帮蒲添生盖雕塑公园也遭拒绝。[2]


蒲家三代传承 蒲添生、蒲浩明、蒲宜君

蒲添生留学日本,蒲浩明留学法国,蒲宜君留学英国,雕塑家族创下三代都入选法国沙龙三次以上的纪录,台湾西洋古典雕塑拓荒者蒲添生,经世代交替转化、变奏,各自呈现不同精彩的风格,飨宴嘉义乡亲。蒲添生为台湾重要前辈雕塑家之一,对于推广雕塑艺术有著重要的贡献。他一生创作约保留了二百多件的雕塑作品,其打破社会禁忌,人体雕塑为台湾早期的保守艺术观念开拓“人物胸像”风气之先河,最为世人称道。蒲浩明承继父亲的衣钵,持续创作并推广雕塑艺术,融会父亲蒲添生之基础技法与东洋美学熏陶,再加入留欧期间之西洋美术洗礼,使其风格跳脱古典而具有现代感,那充满自我个性的浪漫人文气质,也备受艺坛好评。而身为陈澄波]]的外曾孙、蒲添生之孙,蒲宜君怀著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用来自陈澄波层叠的油画技法入手,创作出“小舞者”系列作品,她刻意的保留其捏塑手感,将舞者的曼妙舞姿化成简洁明快的当代形体。如同蒲添生所言:“人生就像花朵,每朵都有她绽放的姿态与表情。”蒲氏家族在创作上一路耕耘,由蒲添生至蒲浩明而蒲宜君,三代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语汇,都入选法国沙龙,替台湾艺坛传颂了一段佳话。[3]


台北市蒲添生故居开放 如入雕塑博物馆

前辈雕塑家“蒲添生”、他位于台北市的故居,今天以纪念馆的形式正式开放,蒲添生一辈子都投注在雕塑创作上,但却因为早期帮不少政治人物雕塑过铜像,在台湾美术史上,始终无法获得一个客观的定位,家属选择在他97岁冥诞的前夕,对外开放故居,希望让后人,重新认识蒲添生。


走进前辈雕塑家蒲添生故居,就像是来到一座雕塑博物馆,挑高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铜像,竖立在客厅的这座“春之光”,还曾经入选第一届的日本美术展,尽管已经过世十三年,但蒲添生始却是公认的台湾雕塑拓荒者。蒲添生生于1912年,是前辈画家陈澄波的女婿,30年代赴日学习,拜在知名雕塑家朝仓文夫的门下,作品写实又充满神韵,让他在战后经常受邀为政治人物制作雕像,全台湾第一座国父和蒋公的铜像,都是出自他的手。但虽然接受政府委托,艺术家却也有不愿妥协的时候,国民党]]党部就曾经要求他为铜像戴上帽子,但蒲添生却怎样、都不愿意。


而在两岸对峙气氛紧绷的1947年,蒲添生还因为佩服文学家鲁迅]]的精神,偷偷地雕塑了这件“诗人”。从孙中山蒋中正,再到备受争议的吴凤铜像,蒲添生做过无数名人雕像,这也使他的艺术成就,始终被贴上政治标签,无法获得一个客观的定位。对艺术怀抱梦想的他,1980年代后,开始转向纯艺术创作。将近两层楼高的林靖娟雕像,是蒲添生最后的作品。在癌症病危的最后两年,这位前辈艺术家,坚持要把作品做完。蒲浩明说,父亲刻意在雕像上留下抓痕,就是想为自己留下创作的痕迹。在花了多年重新整理后,他们决定开放故居,希望让后辈认识蒲添生、并重新评价这位终生热爱创作的雕塑家。[4]


最真实的台湾雕塑拓荒纪录--蒲添生雕塑纪念馆

谈起台湾的雕塑大师,首先闪过民众脑海的肯定是杨英风朱铭等,鲜少有人会想到蒲添生先生,但事实上,飘洋过海地将雕塑艺术带入台湾的蒲添生,更早于杨英风与朱铭,堪称台湾雕塑界的拓荒者,立体艺术的先驱。从捷运善导寺站六号出口走出,左转再左转,很快便能在沉静的巷弄中见到别致的蒲添生纪念馆,旧时的蒲添生居所。纪念馆入口处上方两排不同大小的铜制运动系列(蒲添生晚期代表作)相映成趣,墙上张贴了纪录蒲添生一生重要大事的看板,门边极具风格的“蒲添生雕塑纪念馆”则是由同为雕塑家的长子蒲浩明所题。


蒲添生故居──台湾最真实的立体历史纪录

1912年出生于嘉义美街(今成仁街)的蒲添生,为裱画店老板蒲婴之子,自小就展现极大的美术天分,14岁时的作品《斗鸡》即获得新竹美展的首奖。受到邻居林玉山至日本求学影响,蒲添生对留学一直怀有憧憬,却因家境不允许而无法实现。20岁那年的一日,蒲添生趁著帮父亲收取裱画生意尾款时“卷款”北上基隆,搭上前往日本的轮船,从此一去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间,蒲添生仅回国一次,靠著零星打工与父兄不定时的汇款勉力维生,并且在23岁那年从好不容易考取的东京帝国美术学校转入被誉为“东方罗丹”的朝仓文夫私塾门下。在日本首屈一指雕塑家严格的教导下,奠定了蒲添生深厚的雕塑根基和正确的雕塑观念,包含眼力、记忆力的训练,以及师法自然、体验大地的艺术精神。


户外雕塑展示区──雕塑艺术的三代传承

推开蒲添生纪念馆的铁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小巧而绿意盎然的庭园,和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孩子们为了纪念母亲陈紫薇(蒲添生之妻),在庭园内栽种了各色紫薇花,还在石上刻了“紫薇”,可惜原本紫色的颜料经曝晒雨淋后掉漆,已成白色。户外展示区虽并不宽阔,却摆上了蒲氏雕塑家族的三代作品,包括蒲添生、蒲添生长子蒲浩明,与蒲浩明之女蒲宜君的雕塑,艺术世代的交错与传承,就在此翩然展现。


艺术走廊

进入展示区一侧的狭长走廊,可以看到更多蒲添生的作品。艺术走廊内最引人注意的作品莫过于孙中山像与蒋介石像了。当年30岁的蒲添生甫自日本学成归国,受画家岳父陈澄波]]的引荐,接下第一份工作:制作孙中山铜像与蒋主席戎装像。奇妙的是在蒲添生回国前,恩师朝仓先生恰巧赠送了十多张孙中山的照片,还语重心长地对爱徒说:“这对你的将来一定会有帮助。”果不其然,在上天的巧手安排下,蒲添生利用了那些照片(加上大舅陈重光做为模特儿),完成了孙中山铜像。如今孙中山铜像座落于台北市中山堂广场东北侧。民国35年,蒲添生在制作蒋主席戎装像时,刻意不让蒋介石戴上军帽,他认为头形的展现得以表达其精神,但在那个肃杀的年代里,这样的坚持是可被视为违抗命令的,幸而最后在制作身像的过程中沟通顺畅,才没让自己惹上杀身之祸。讽刺的是,25年后,另一尊蒋介石身像却被严格要求戴上军帽否则不予验收,虽然时隔多年,戒严气氛仍然弥漫在空气中。从照片中可看到两者在神气上的明显差异。


艺术走廊:雕塑制作过程

在艺术走廊的末端,介绍了完整的雕塑制作过程,包括最开始的支架制作、泥塑,到其后的石膏外模制造、玻璃纤维原型制作与铸铜,以及铜像的表面处理,每一步骤都大有学问。制作一具雕塑,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敏锐嗅觉,更需要结合庞大的耐心与体力。


作品陈列厅──搜罗了全家的欢声笑语

过去的客厅和饭厅现在成了作品陈列厅,除了摆放有蒲添生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外,也设有放映设备,以影片方式呈现蒲添生的艺术成就。蒲浩志馆长回忆道,父亲在这全家一起吃饭的地方中,曾和他们介绍毕卡索、介绍罗丹,或是谈起和日本老师朝仓先生次女的暧昧韵事,打趣地看母亲的反应。在这一方空间里,流动著蒲家一家深厚的情感;也是在这里,蒲家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了父亲的艺术涵养。即便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朝向专职艺术家发展,但各个在生活中,都不知不觉踏著父亲的脚步,实践著父亲的艺术思维。纪念馆馆长蒲浩志花费4年时间,将蒲添生经典的运动系列放大成巨型雕塑,加以铜绿质感的处理后立于奇美博物馆]]外草坪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品陈列厅:最经典之作──运动系列

1988年的汉城奥运女子体操表演,给了77岁的蒲添生新的创作灵感。本就对人体创作情有独钟的他,在看了深具动态美的体操后,创造了十件运动系列作品,以简约流畅的人体线条呈现出艺术线条之美。蒲添生孙女蒲宜君]]甚且在其2005年所完成的硕士论文《蒲添生“运动系列”人体雕塑研究》中,深入研究祖父的这系列创作。文中提到运动系列展现了东方的线条之美,具有单纯、抽象、暗示等特色,将动态力量与平衡感借由雕塑良好传达了出来。溜冰、平衡木、前后空翻、大回旋……等这些瞬间的动作,凝结在蒲氏的雕塑中,而现场一看,这些雕塑果然像是会呼吸似的,在虚实空间中跳跃、伸展、循环。


工作纪念室

蒲添生大部分的作品皆陈列在工作纪念室中,工作纪念室是蒲添生过往的主要工作场所,其内摆满了各个时期林林总总的雕塑,十分丰富。


工作纪念室:半身胸像雕塑

在工作纪念室的一侧,可以见到成排的半身胸像雕塑,这些雕塑的主角多半是具有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慕名而来央请蒲添生为他们制作半身像。或许有人会质疑艺术家产出这些作品的“艺术性”,而蒲添生曾很实际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可还有六个孩子要养啊!”


工作纪念室:三美神

民国71年(西元1982年),71岁的蒲添生以法籍女体为材料,创作了充满生命力的作品《阳光》(高81公分),昂然而立的裸女自信伸展著肢体,神采奕奕、热情有活力,巧妙传达了“阳光”的概念。然而,这件裸体作品却不受当时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承办单位(展览会展出地点为国父纪念馆)所接受,而引起“艺术与色情之争”的轩然大波。艺术创作无法为台湾所接纳,正留学法国的蒲添生长子蒲浩明鼓励父亲参加法国沙龙选拔。于是,分别在民国72、73年,蒲添生其他作品《诗人》、《亭亭玉立》、《怀念》等都入选了法国沙龙。而后《阳光》、《亭亭玉立》、《怀念》被合称为《三美神》,成为了蒲添生重要的代表作。如今《三美神》让馆长蒲浩志代捐给了台北市,成为华山公园内的一道美丽风景。值得一提的是,华山公园因属台铁所有,为让父亲的艺术进驻大众的生活领域,蒲浩志和文化局、台铁交涉了两年,才终于得以实现。明明是捐赠无价的艺术品,倒还需复杂的人事沟通,除了滑稽可笑外,亦令人慨叹台湾对艺术长期的漠视。


工作纪念室:诗人

和《亭亭玉立》、《怀念》同样入选法国沙龙的作品《诗人》为纪念鲁迅所作,也是蒲添生晚年相当知名的创作。诗人微微颔首、撑头思索的神情,唯妙唯肖展现了属於哲人的复杂心绪,被誉为和罗丹的《沉思者》相互照应。有趣的是,蒲浩志馆长后来撷取了其中一部分放大制成全新的雕塑,仅剩下头和一只手的局部诗人雕塑,更添其艺术况味。现今“诗人局部放大像”(高230公分)被摆放在成大光复校区门口。这样巧妙的“改造”实非一般人所能为,谈起诗人的局部雕塑,加工设计者蒲馆长难掩得意之情。原来,继承父亲艺术细胞的蒲馆长本也有从事相关行业的念头,在高中分组填志愿时欲填文组,甚至为此偷偷选组后没告知父亲就上缴志愿卡,怎奈爱子心切的父亲找上教务主任,让儿子重填志愿,走上工程之路。“为此我大约有半年的时间不愿意跟爸爸说话。”蒲馆长语带笑意地说,“但后来发现,念工程也蛮有趣的,专业如是,亦能用在发扬光大爸爸的精神上。”走过这条漫长的艺术路,深知其中的苦。自己曾头也不回地远渡日本取经,却不让小儿子专攻艺术,是一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吧。“爸爸觉得,家族里有人(大哥蒲浩明)继承衣钵就够了。”蒲馆长轻声说道,一句话道尽父母对子女充满矛盾的爱。


文物展示室

文物展示室是过去蒲添生与其妻陈紫薇]]的卧房,展示室内除了陈列许多当年的记忆外,也挂上了蒲添生妻陈紫薇、长子蒲浩明,甚至是其曾孙的作品。蒲馆长坐上蒲添生专属的摇椅,摇啊摇的,回溯那些年的故事,“爸爸每日辛勤而规律地工作,休息时间就坐在这张摇椅上,喝罐台湾啤酒放松一下。隔壁是妈妈的摇椅,他二人时常坐在这儿话家常,感情极好。”说著说著,蒲馆长的眼神飘忽闪烁了一下,是念起孩提时代美好的往事罢。


尾声──一座雕像,两个故事

蒲添生的最后一件作品,是健康幼稚园林靖娟老师的纪念铜像。当时的他以81岁高龄之姿答应李登辉总统的请托为林老师塑像,在历时4年的创作中,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对抗癌症。因罹癌的缘故忽然在工作梯上抽筋、无力是常遇见的事,身边的孩子面对顽强的爸爸,也只能流泪帮忙。“爸爸重塑林靖娟老师的同时,也用生命对雕塑做了最好的诠释。”蒲馆长充满使命感地说道,“为了传承蒲家的雕塑,去年已成立基金会,未来也希望能成立美术馆,以期更完整地呈现爸爸的作品;故居这儿,将做为怀念爸爸的场所。”台湾一代雕塑大师蒲添生在创作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所留下的雕塑作品及艺术精神,将藉著子孙的手,流传千秋。[5]



视频

非池中艺术网│非池中导览:艺行人 都会怀旧之旅-蒲添生故居


1051005【悠游台北新闻】林靖娟铜像伫立老松 供师生缅怀(记者 朱允嘉)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Category:730亚洲史地总论 Category:733台湾 Category:990游艺及休闲活动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