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蒲添生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蒲添生故居 (又稱: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位於林森北路忠孝東路的巷弄中,鄰近「華山藝文園區」,今稱之為「華山1914」。此寓所,充滿雅趣的庭園和古典風味的結構,是一座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日式木造建築,工作室部分由蒲添生生前親自設計、監工,採用的是上等的檜木搭建而成,而為製作大型的吳稚暉銅像,挑高七米五的創作空間,氣勢恢宏,為蒲添生故居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區域。家屬整修故居時,除保留工作室原建築特色外,特以蒲添生日籍雕塑大師「朝倉文夫」在日本東京之故居紀念館為參考,重新注入展示新機能,使歷史文化和建築美學及現代創意並存。[1]


個人簡介

蒲添生是嘉義人,生於1912年,青年時期赴日學藝,師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作品「春之光」曾入選第一屆日展,蒲添生在日本時,即使身為殖民地人民,他也毫不避諱身分,在筆記本封面特別寫著「台灣嘉義」的字樣。二次大戰末期,蒲添生抱著熱愛鄉土的心情,返國投身台灣雕塑界,並從日本引進翻銅技術,建造光復後台灣第一家鑄銅工廠。在當時台灣雕塑藝術相當貧乏的情況下,和台灣雕塑界先驅黃土水陳夏雨等一起開拓台灣雕塑夢想園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已被市府文資登錄為古物的中山堂前廣場的台灣第一個孫文銅像、曾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的「詩人」魯迅沉思雕像、曾佇立在車水馬龍八德路圓環蔣介石銅像、被美術館珍藏的「運動系列」作品,及現矗立於中山美術公園內的林靖娟老師雕像。


蒲添生故居則是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日式建築,蒲添生生前在此居住及創作長達40多年,兒子蒲浩志說,父親每天規律作息,不熬夜、不抽菸喝酒。蒲浩志說,父親頂多在中午時離開工作室喝一杯啤酒,或是到庭院澆花、逗小狗,順便沉思找靈感。日式建築,像小型雕塑美術館目前故居就像洋溢著親切生活起居味的小型雕塑美術館,其中挑高的紀念工作室中間放的大型雕像,是晚年接受前總統李登輝邀請,紀念1992年5月幼稚園火燒車意外中為拯救小朋友而犧牲的林靖娟所塑。蒲浩志說,父親生前有許多政要企業家拜託製作雕塑,但是父親堅持要有藝術感,也不喜歡政治力介入藝術;蒲添生擔任多屆美術評審,連立委下條子施壓,蒲添生依然堅持客觀評審。所以蒲添生一生清廉,即使不少政要來往,包括孫科張道藩謝東閔等,還有政要建議幫蒲添生蓋雕塑公園也遭拒絕。[2]


蒲家三代傳承 蒲添生、蒲浩明、蒲宜君

蒲添生留學日本,蒲浩明留學法國,蒲宜君留學英國,雕塑家族創下三代都入選法國沙龍三次以上的紀錄,臺灣西洋古典雕塑拓荒者蒲添生,經世代交替轉化、變奏,各自呈現不同精彩的風格,饗宴嘉義鄉親。蒲添生為臺灣重要前輩雕塑家之一,對於推廣雕塑藝術有著重要的貢獻。他一生創作約保留了二百多件的雕塑作品,其打破社會禁忌,人體雕塑為臺灣早期的保守藝術觀念開拓「人物胸像」風氣之先河,最為世人稱道。蒲浩明承繼父親的衣缽,持續創作並推廣雕塑藝術,融會父親蒲添生之基礎技法與東洋美學薰陶,再加入留歐期間之西洋美術洗禮,使其風格跳脫古典而具有現代感,那充滿自我個性的浪漫人文氣質,也備受藝壇好評。而身為陳澄波]]的外曾孫、蒲添生之孫,蒲宜君懷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用來自陳澄波層疊的油畫技法入手,創作出「小舞者」系列作品,她刻意的保留其捏塑手感,將舞者的曼妙舞姿化成簡潔明快的當代形體。如同蒲添生所言:「人生就像花朵,每朵都有她綻放的姿態與表情。」蒲氏家族在創作上一路耕耘,由蒲添生至蒲浩明而蒲宜君,三代各自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彙,都入選法國沙龍,替臺灣藝壇傳頌了一段佳話。[3]


台北市蒲添生故居開放 如入雕塑博物館

前輩雕塑家「蒲添生」、他位於台北市的故居,今天以紀念館的形式正式開放,蒲添生一輩子都投注在雕塑創作上,但卻因為早期幫不少政治人物雕塑過銅像,在台灣美術史上,始終無法獲得一個客觀的定位,家屬選擇在他97歲冥誕的前夕,對外開放故居,希望讓後人,重新認識蒲添生。


走進前輩雕塑家蒲添生故居,就像是來到一座雕塑博物館,挑高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銅像,豎立在客廳的這座「春之光」,還曾經入選第一屆的日本美術展,儘管已經過世十三年,但蒲添生始卻是公認的台灣雕塑拓荒者。蒲添生生於1912年,是前輩畫家陳澄波的女婿,30年代赴日學習,拜在知名雕塑家朝倉文夫的門下,作品寫實又充滿神韻,讓他在戰後經常受邀為政治人物製作雕像,全台灣第一座國父和蔣公的銅像,都是出自他的手。但雖然接受政府委託,藝術家卻也有不願妥協的時候,國民黨]]黨部就曾經要求他為銅像戴上帽子,但蒲添生卻怎樣、都不願意。


而在兩岸對峙氣氛緊繃的1947年,蒲添生還因為佩服文學家魯迅]]的精神,偷偷地雕塑了這件「詩人」。從孫中山蔣中正,再到備受爭議的吳鳳銅像,蒲添生做過無數名人雕像,這也使他的藝術成就,始終被貼上政治標籤,無法獲得一個客觀的定位。對藝術懷抱夢想的他,1980年代後,開始轉向純藝術創作。將近兩層樓高的林靖娟雕像,是蒲添生最後的作品。在癌症病危的最後兩年,這位前輩藝術家,堅持要把作品做完。蒲浩明說,父親刻意在雕像上留下抓痕,就是想為自己留下創作的痕跡。在花了多年重新整理後,他們決定開放故居,希望讓後輩認識蒲添生、並重新評價這位終生熱愛創作的雕塑家。[4]


最真實的台灣雕塑拓荒紀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談起台灣的雕塑大師,首先閃過民眾腦海的肯定是楊英風朱銘等,鮮少有人會想到蒲添生先生,但事實上,飄洋過海地將雕塑藝術帶入台灣的蒲添生,更早於楊英風與朱銘,堪稱台灣雕塑界的拓荒者,立體藝術的先驅。從捷運善導寺站六號出口走出,左轉再左轉,很快便能在沉靜的巷弄中見到別致的蒲添生紀念館,舊時的蒲添生居所。紀念館入口處上方兩排不同大小的銅製運動系列(蒲添生晚期代表作)相映成趣,牆上張貼了紀錄蒲添生一生重要大事的看板,門邊極具風格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則是由同為雕塑家的長子蒲浩明所題。


蒲添生故居──台灣最真實的立體歷史紀錄

1912年出生於嘉義美街(今成仁街)的蒲添生,為裱畫店老闆蒲嬰之子,自小就展現極大的美術天分,14歲時的作品《鬥雞》即獲得新竹美展的首獎。受到鄰居林玉山至日本求學影響,蒲添生對留學一直懷有憧憬,卻因家境不允許而無法實現。20歲那年的一日,蒲添生趁著幫父親收取裱畫生意尾款時「捲款」北上基隆,搭上前往日本的輪船,從此一去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間,蒲添生僅回國一次,靠著零星打工與父兄不定時的匯款勉力維生,並且在23歲那年從好不容易考取的東京帝國美術學校轉入被譽為「東方羅丹」的朝倉文夫私塾門下。在日本首屈一指雕塑家嚴格的教導下,奠定了蒲添生深厚的雕塑根基和正確的雕塑觀念,包含眼力、記憶力的訓練,以及師法自然、體驗大地的藝術精神。


戶外雕塑展示區──雕塑藝術的三代傳承

推開蒲添生紀念館的鐵門,映入眼簾的便是小巧而綠意盎然的庭園,和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孩子們為了紀念母親陳紫薇(蒲添生之妻),在庭園內栽種了各色紫薇花,還在石上刻了「紫薇」,可惜原本紫色的顏料經曝曬雨淋後掉漆,已成白色。戶外展示區雖並不寬闊,卻擺上了蒲氏雕塑家族的三代作品,包括蒲添生、蒲添生長子蒲浩明,與蒲浩明之女蒲宜君的雕塑,藝術世代的交錯與傳承,就在此翩然展現。


藝術走廊

進入展示區一側的狹長走廊,可以看到更多蒲添生的作品。藝術走廊內最引人注意的作品莫過於孫中山像與蔣介石像了。當年30歲的蒲添生甫自日本學成歸國,受畫家岳父陳澄波]]的引薦,接下第一份工作:製作孫中山銅像與蔣主席戎裝像。奇妙的是在蒲添生回國前,恩師朝倉先生恰巧贈送了十多張孫中山的照片,還語重心長地對愛徒說:「這對你的將來一定會有幫助。」果不其然,在上天的巧手安排下,蒲添生利用了那些照片(加上大舅陳重光做為模特兒),完成了孫中山銅像。如今孫中山銅像座落於台北市中山堂廣場東北側。民國35年,蒲添生在製作蔣主席戎裝像時,刻意不讓蔣介石戴上軍帽,他認為頭形的展現得以表達其精神,但在那個肅殺的年代裡,這樣的堅持是可被視為違抗命令的,幸而最後在製作身像的過程中溝通順暢,才沒讓自己惹上殺身之禍。諷刺的是,25年後,另一尊蔣介石身像卻被嚴格要求戴上軍帽否則不予驗收,雖然時隔多年,戒嚴氣氛仍然瀰漫在空氣中。從照片中可看到兩者在神氣上的明顯差異。


藝術走廊:雕塑製作過程

在藝術走廊的末端,介紹了完整的雕塑製作過程,包括最開始的支架製作、泥塑,到其後的石膏外模製造、玻璃纖維原型製作與鑄銅,以及銅像的表面處理,每一步驟都大有學問。製作一具雕塑,不僅需要藝術家的敏銳嗅覺,更需要結合龐大的耐心與體力。


作品陳列廳──蒐羅了全家的歡聲笑語

過去的客廳和飯廳現在成了作品陳列廳,除了擺放有蒲添生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外,也設有放映設備,以影片方式呈現蒲添生的藝術成就。蒲浩志館長回憶道,父親在這全家一起吃飯的地方中,曾和他們介紹畢卡索、介紹羅丹,或是談起和日本老師朝倉先生次女的曖昧韻事,打趣地看母親的反應。在這一方空間裡,流動著蒲家一家深厚的情感;也是在這裡,蒲家的孩子們耳濡目染了父親的藝術涵養。即便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朝向專職藝術家發展,但各個在生活中,都不知不覺踏著父親的腳步,實踐著父親的藝術思維。紀念館館長蒲浩志花費4年時間,將蒲添生經典的運動系列放大成巨型雕塑,加以銅綠質感的處理後立於奇美博物館]]外草坪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作品陳列廳:最經典之作──運動系列

1988年的漢城奧運女子體操表演,給了77歲的蒲添生新的創作靈感。本就對人體創作情有獨鍾的他,在看了深具動態美的體操後,創造了十件運動系列作品,以簡約流暢的人體線條呈現出藝術線條之美。蒲添生孫女蒲宜君]]甚且在其2005年所完成的碩士論文《蒲添生「運動系列」人體雕塑研究》中,深入研究祖父的這系列創作。文中提到運動系列展現了東方的線條之美,具有單純、抽象、暗示等特色,將動態力量與平衡感藉由雕塑良好傳達了出來。溜冰、平衡木、前後空翻、大迴旋……等這些瞬間的動作,凝結在蒲氏的雕塑中,而現場一看,這些雕塑果然像是會呼吸似的,在虛實空間中跳躍、伸展、循環。


工作紀念室

蒲添生大部分的作品皆陳列在工作紀念室中,工作紀念室是蒲添生過往的主要工作場所,其內擺滿了各個時期林林總總的雕塑,十分豐富。


工作紀念室:半身胸像雕塑

在工作紀念室的一側,可以見到成排的半身胸像雕塑,這些雕塑的主角多半是具有社會地位的知名人士,慕名而來央請蒲添生為他們製作半身像。或許有人會質疑藝術家產出這些作品的「藝術性」,而蒲添生曾很實際地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可還有六個孩子要養啊!」


工作紀念室:三美神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71歲的蒲添生以法籍女體為材料,創作了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陽光》(高81公分),昂然而立的裸女自信伸展著肢體,神采奕奕、熱情有活力,巧妙傳達了「陽光」的概念。然而,這件裸體作品卻不受當時全國美術展覽會之承辦單位(展覽會展出地點為國父紀念館)所接受,而引起「藝術與色情之爭」的軒然大波。藝術創作無法為台灣所接納,正留學法國的蒲添生長子蒲浩明鼓勵父親參加法國沙龍選拔。於是,分別在民國72、73年,蒲添生其他作品《詩人》、《亭亭玉立》、《懷念》等都入選了法國沙龍。而後《陽光》、《亭亭玉立》、《懷念》被合稱為《三美神》,成為了蒲添生重要的代表作。如今《三美神》讓館長蒲浩志代捐給了台北市,成為華山公園內的一道美麗風景。值得一提的是,華山公園因屬台鐵所有,為讓父親的藝術進駐大眾的生活領域,蒲浩志和文化局、台鐵交涉了兩年,才終於得以實現。明明是捐贈無價的藝術品,倒還需複雜的人事溝通,除了滑稽可笑外,亦令人慨嘆台灣對藝術長期的漠視。


工作紀念室:詩人

和《亭亭玉立》、《懷念》同樣入選法國沙龍的作品《詩人》為紀念魯迅所作,也是蒲添生晚年相當知名的創作。詩人微微頷首、撐頭思索的神情,唯妙唯肖展現了屬於哲人的複雜心緒,被譽為和羅丹的《沉思者》相互照應。有趣的是,蒲浩志館長後來擷取了其中一部分放大製成全新的雕塑,僅剩下頭和一隻手的局部詩人雕塑,更添其藝術況味。現今「詩人局部放大像」(高230公分)被擺放在成大光復校區門口。這樣巧妙的「改造」實非一般人所能為,談起詩人的局部雕塑,加工設計者蒲館長難掩得意之情。原來,繼承父親藝術細胞的蒲館長本也有從事相關行業的念頭,在高中分組填志願時欲填文組,甚至為此偷偷選組後沒告知父親就上繳志願卡,怎奈愛子心切的父親找上教務主任,讓兒子重填志願,走上工程之路。「為此我大約有半年的時間不願意跟爸爸說話。」蒲館長語帶笑意地說,「但後來發現,念工程也蠻有趣的,專業如是,亦能用在發揚光大爸爸的精神上。」走過這條漫長的藝術路,深知其中的苦。自己曾頭也不回地遠渡日本取經,卻不讓小兒子專攻藝術,是一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吧。「爸爸覺得,家族裡有人(大哥蒲浩明)繼承衣缽就夠了。」蒲館長輕聲說道,一句話道盡父母對子女充滿矛盾的愛。


文物展示室

文物展示室是過去蒲添生與其妻陳紫薇]]的臥房,展示室內除了陳列許多當年的記憶外,也掛上了蒲添生妻陳紫薇、長子蒲浩明,甚至是其曾孫的作品。蒲館長坐上蒲添生專屬的搖椅,搖啊搖的,回溯那些年的故事,「爸爸每日辛勤而規律地工作,休息時間就坐在這張搖椅上,喝罐台灣啤酒放鬆一下。隔壁是媽媽的搖椅,他二人時常坐在這兒話家常,感情極好。」說著說著,蒲館長的眼神飄忽閃爍了一下,是念起孩提時代美好的往事罷。


尾聲──一座雕像,兩個故事

蒲添生的最後一件作品,是健康幼稚園林靖娟老師的紀念銅像。當時的他以81歲高齡之姿答應李登輝總統的請託為林老師塑像,在歷時4年的創作中,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對抗癌症。因罹癌的緣故忽然在工作梯上抽筋、無力是常遇見的事,身邊的孩子面對頑強的爸爸,也只能流淚幫忙。「爸爸重塑林靖娟老師的同時,也用生命對雕塑做了最好的詮釋。」蒲館長充滿使命感地說道,「為了傳承蒲家的雕塑,去年已成立基金會,未來也希望能成立美術館,以期更完整地呈現爸爸的作品;故居這兒,將做為懷念爸爸的場所。」台灣一代雕塑大師蒲添生在創作中結束了他的一生,但他所留下的雕塑作品及藝術精神,將藉著子孫的手,流傳千秋。[5]



視頻

非池中藝術網│非池中導覽:藝行人 都會懷舊之旅-蒲添生故居


1051005【悠遊台北新聞】林靖娟銅像佇立老松 供師生緬懷(記者 朱允嘉)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Category:730亞洲史地總論 Category:733臺灣 Category:990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