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蕙兰 (兰科兰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蕙兰 (兰科兰属植物)

蕙兰(学名:Cymbidium faberi Rolfe):是兰科兰属的地生草本植物,假鳞茎不明显。叶5-8枚,带形,直立性强,叶脉透亮,边缘常有粗锯齿。花葶从叶丛基部最外面的叶腋抽出,总状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最下面的1枚长于子房;花常为浅黄绿色,唇瓣有紫红色斑,有香气;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宽;唇瓣长圆状卵形,蕊柱稍向前弯曲,两侧有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蒴果近狭椭圆形。花期3-5月。

蕙兰生于海拔700-3000米的湿润但排水良好的透光处。

产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尼泊尔、印度北部也有分布,蕙兰常作盆景观赏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蕙兰
  •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 总门:轮藻总门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 纲: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 亚纲:百合亚纲
  • 超目:天门冬超目
  • 目:天门冬目
  • 科:兰科
  • 属:兰
  • 属种:蕙兰
  • 拼音:hu ln
  • 中文学名:Cymbidium faberi Rolfe

物种学史

蕙兰的“蕙”字,在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已出现。其辞曰:“既滋兰兮九畹,又树蕙兮百亩。”

能确认为今天人们所说之蕙兰的“蕙”的,是后来宋代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所写的《书幽芳亭》中的“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的蕙。宋代人栽培春兰、蕙兰作为观赏植物已很风行,有必要对这类香草作些区分,黄庭坚这两句话一锤定音,成为后人区分春兰与蕙兰的根据,现代植物分类学也据此把这类春末开花的一干多华的兰定名为蕙兰。如果说黄庭坚对兰与蕙只是从其性状上加以区别的话,清代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已注意到兰与蕙的不同的栽培方法了。他说:“蕙性喜阳,须得上半日三时之晒……至兰,则朝暾一二足矣。”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蕙兰已有不少名品,如大一品、程梅、关顶、上海梅、潘绿梅、荡字等。

这些蕙兰名品,有的在清代同治年间许鼐和的《兰蕙同心录》中已有记载。

如著名蕙兰老八种之首大一品,《兰蕙同心录》中称之为上品,且有诗赞曰:“士夫气概谪仙才,座上争夸领袖来;自入江南重声价,千金不易此花魁。”而清初鲍薇省在《艺兰杂记》中对兰蕙瓣形的区分与阐释,则为蕙兰花朵形式美审美开启了门径。直至改革开放年代大量蕙兰蝶花、奇花出现之前,近一二百年,蕙兰花朵的审美均特别重视瓣型,且影响甚广,成为蕙兰审美的一个传统观念。

民国12年(1923年)余杭人吴恩元编撰的《兰蕙小史》,对蕙兰的传统品种和当时的新种作进一步的汇集总结,并将之分为赤壳蕙、绿壳蕙和赤绿蕙三大类。1959年杭州艺兰家姚氏所写的《兰花》一书,又在这些基础上增补了蝶花类、素心花类。20世纪80年代后,蕙兰新种大量开发,各地兰家又据新发现,增补了蕙兰的奇花类和色花类。至此,蕙兰已林林总总地成为中国兰花中一个庞大而有特色的支系。

蕙兰在清代、民国时已传至日本、韩国,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大量收集中国的蕙兰,销往日本栽培。而中国到上世纪末,国兴兰旺,国内涌现爱兰热潮时,有的蕙兰传统品种在中国本土已找不到,要靠从日本返销回国,一部蕙兰的发展史也从侧面反映出民族的兴衰史。

形态特性

蕙兰是地生草本植物;假鳞茎不明显。叶5-8枚,带形,直立性强,长25-80厘米,宽(4-)7-12毫米,基部常对折而呈v形,叶脉透亮,边缘常有粗锯齿。

花葶从叶丛基部最外面的叶腋抽出,近直立或稍外弯,长35-50(-80)厘米,被多枚长鞘;总状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最下面的1枚长于子房,中上部的长1-2厘米,约为花梗和子房长度的1/2,至少超过1/3;花梗和子房长2-2.6厘米;花常为浅黄绿色,唇瓣有紫红色斑,有香气;萼片近披针状长圆形或狭倒卵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花瓣与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宽;唇瓣长圆状卵形,长2-2.5厘米,3裂;侧裂片直立,具小乳突或细毛;中裂片较长,强烈外弯,有明显、发亮的的乳突,边缘常皱波状;唇盘上2条纵褶片从基部上方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端向内倾斜并汇合,多少形成短管;蕊柱长1.2-1.6厘米,稍向前弯曲,两侧有狭翅;花粉团4个,成2对,宽卵形。

蒴果近狭椭圆形,长5-5.5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3-5月。[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