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衙前围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衙前围村

图片来自ura

衙前围村Nga Tsin Wai Tsuen),又名庆有馀村,代表“满溢的繁荣及兴旺”[1],位于香港九龙黄大仙区东光道,是香港市区于二十世纪后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围村,正面临清拆重建。衙前围村所在地传统上被认为是九龙城地区,但后来的十八区分界将其划入黄大仙区范围。衙前围村曾是九龙半岛历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李郑屋村可能早在东汉时已建村,如果证实李郑屋在东汉时期建村,那么它的历史就比衙前围起码早上一千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衙前围村的“围”却与新界一般的围村如锦田吉庆围不同。新界的围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独立的防御外墙,但衙前围村的“围”却是由村屋的外墙相连而成。衙前围建成的时间,在1570至1574年之间,至今已经历逾400年的历史。

历史

衙前围村以三姓为主,村民自南宋后迁入围村现址一带居住,元朝(1352年)时立村,定名为“衙前村”,多个世纪以来以捕鱼为业。清朝海禁令实施时,村庄被弃,吴姓族谱中四代祖先无从稽考,直至1724年才定居下来。[2]

今日村庄面向的新蒲岗,昔日仍未填海,村民常受海盗滋扰,在村庄加建围墙在原址重建家园,故有“衙前围村”之称。村中央正是天后庙,约18世纪或更早时兴建;围村正门有“庆有馀”牌扁,村民声称是由皇帝所赐,惟不可考。

全盛时期,衙前围村与沙浦村衙前塱村隔坑村石鼓垄村打鼓岭村大磡村,联成一线,合称“衙前围七约”,而当中以衙前围村为众村之首,但都市重建压力下,现时只馀下衙前围村得以保留。 

二次大战时,日军扩建村庄附近的启德机场,一度命令拆毁衙前围村,但经村民游说后,村庄虽幸保不失,但围墙被拆,墙上的炮台被移走,多棵古树被砍掉。约在20世纪中期,开始有外姓人移入村内居住,村民亦陆续获分配单位而搬离村庄,村庄自此步向衰落。

值得留意的是,衙前围村位于新九龙,根据《香港法例》第1章释义及通则条例附表5而言位处新界,但该村原居民与其他九龙十三乡原居民一样,并不符合新界原居民资格,不可按新界小型屋宇政策申请兴建丁屋

拆除

由于衙前围村位处九龙闹市,多年来一直成为政府及发展商埋手重建的目标。1960年代,香港政府已开始商讨清拆该围庄,60年代提出征用衙前围作徙置区,要求他们到荃湾另建新村安置,结果村民反对,告上伦敦高院而获胜诉。

自1982年起,香港地产发展商长江实业对这片多年来未被重建的村庄感到兴趣,逐一收购村屋,但部分居民不肯迁出,亦有人提出村庄具有历史价值,应予保留。此后,长实决定将已收购的百年古屋,一一拆毁,村内出现多块小型空地,仅以铁皮包围。由于这些古老小屋属“排屋”设计,即每间屋互相倚傍,以保持平衡,当部分屋拆毁时,另一批屋的结构同受影响,亦由于重建计划悬而不决,居民不愿花费为大屋进行修葺,一些古屋已因此倒榻,幸而未有人命伤亡。

按照重建计划,衙前围村地盘面积4,637平方米,计划重建住宅及商业用途,住宅占楼面达34,728平方米,另有7,009平方米属商用、570平方米属休憩用地。

地区人士早在1980至90年代已要求政府研究衙前围村的历史价值。1999年11月,港府古物谘询委员会正式通过,支持政府拆建衙前围村,让原址交土地发展公司重新发展,委员会指从过去多次视察活动中证实,村内大部分房屋已经过重建,而城墙、护城河和吊桥亦早已在村中消失。此外,现时许多房屋因为日久失修,面貌已呈颓败。委员会因此通过,由于考虑到对该村落作原址保留并不可行,故支持的决定,但建议当局在拆卸前,先在衙前围展开“救亡式”考古,以在这条市区围村湮灭前,可将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保存下来;要求日后的发展商为该村落进行详细的绘图及拍照工作,以作记录之用途;并要求发展商保留“大部分古屋”作原址保留。

香港史权威夏思义指,九龙区有两处历史遗迹,一为侯王庙,另外一处便是九龙城的衙前围村,这是香港市区最后一条围村,虽然衙前围城没有漂亮的建筑物,而且屋小路窄,但这正其需要保留的价值,保留著该区的真实面貌[3]。2001年8月,黄大仙区议会以保留古迹为由,强烈反对重建,要求古物谘询委员会重新检讨当中历史价值,但委员会重申村内九成以上的屋宇非原建筑物,坚持毋须保留整条围村,只建议保留村内的天后宫古庙及牌坊。

2003年1月,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指,衙前围村物业已被发展商收购和拆掉,剩下的都支离破碎,不能保留。孙说:“不是政府不想做,但现在没有(保护古迹)政策,现实环境已发生了。”

至2006年10月,围村内原有约125间楼宇,仍有30多户仍未卖出,馀下单位已分别被长实及港府收购。多年来拒绝卖屋的前村长吴九,最终亦把单位以220万元卖给长实,不久后于2005年12月病逝。现时,发展商长江实业拥有衙前围村的八成业权。[4]根据计划,围村于2007年10月展开重建,计划兴建750个私人住宅单位,2023至24年落成。

市区重建局于2013年下达收楼令,要求村民在5月22日限期前离开物业。于2016年1月25日,馀下两户居民迁出,有居住多年的村民表示,对衙前围村即将清拆感到无奈。[5]完成重建项目的所有收购后,同年3月至10月展开考古发掘工作,寻找地下的文物遗存,包括围斗及围墙、护城河和住屋及文化聚落的证据。初步结果显示在围村的东北角与西南角均发现不同保存程度的围墙和围斗的石制地基,估计最早建筑时期为明清

2018年6月7日,市区重建局公布在围村地底发现围墙及更楼遗迹,估计最早建筑时间可追溯至明清,市建局表示会扩大部分挖掘范围,年底向古迹办提交专家团队的报告。现阶段未有保育定案,暂时也不会展开重建计划。

习俗

自1726年起,衙前围村每隔10年举行一次太平清醮。全盛时期,该醮会由七条村(即七约)合办,村民会举办神功戏、巡游、拜神,并会全村举行斋戒,巡游队伍由新蒲岗一直走至土瓜湾木厂街,一度是九龙市区其中一场大型庆典。1996年第28届醮会举行时,当时居民筹得约70万港元,多项传统仍得以保留。

到了2006年第29届醮期前,衙前围村村民因应围村拆卸计划宣布在即,一度决定停办活动,后来重建消息一再拖延,居民遂决定在同年12月9日举行两天打醮。同一年,正当吉澳举行两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打醮活动时,衙前围村的醮会被指是立村数百年以来最小的一次。大会暂定会举办舞龙及一场斋菜烹饪及联合活动,至于神功戏、念经等醮会传统,将会全数停止,居民估计这次醮会亦可能是该围村最后一次举办。

2016年,在衙前围村吴姓后人及东头邨居民和善众捐献下,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如期举行。[6]

事件

2015年8月11日凌晨3时52分,九龙城衙前围村内的“活力商店”士多首先被发现起火,其后火势蔓延至邻近的数间铁皮屋,消防出动烟帽队,火警于清晨5时11分救熄,现场30米乘20米范围焚毁,内有金属及木的物品。消防初步调查起火原因无可疑。惟村内居民担心事件涉及“收村问题”。[7]

参考文献

  1. “庆有馀村”市区最后一条围村. 头条日报.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2. 张瑞威:《宗族的联合与分歧:竹园蒲岗林氏编修族谱原因探微》,2002年7月15日,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8期 (PDF). [2017年7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年2月20日). 
  3. Hase, Patrick H. Developer must not be allowed to ruin old villag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3-01-26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4. 长实衙前围村获批新建筑图则 增与市建局谈判筹码. 明报财经网. [200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5). 
  5. 衙前围村搬迁明最后期限 全部村民商户接受安排迁走. 苹果日报. 2016年1月25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27日). ()
  6. 衙前围村重建 打醮依旧. 文汇报. 2016年12月3日 [2018年3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2月3日). ()
  7. 【图辑】市区最后围村准备重建 700年历史衙前围村陷火海 村民指可疑 《明报》 2015-08-11.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