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蔓枯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瓜蔓枯病
西瓜蔓枯病俗称蔓割病,是由瓜类黑腐球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西瓜上的病害。主要为害瓜蔓、叶片和果实,引起叶、蔓枯死和果实腐烂。
西瓜蔓枯病是日光温室西瓜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因引起蔓枯而得名,在连作西瓜的日光温室中发生较重,造成病株提早死亡而减产。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
西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其次对种子和苗床进行处理。最后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西瓜蔓枯病
为害植物:西瓜
为害部位:瓜蔓、叶片和果实
病 原:瓜类黑腐球壳菌
症状
叶子受害时,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以后成为直径1~2厘米的病斑。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黑褐色或有同心轮纹。发生在叶缘上的病斑,一般呈弧形。老病斑上出现小黑点。病叶干枯时病斑呈星状破裂。连续阴雨天气,病斑迅速发展可遍及全叶,叶片变黑而枯死。蔓受害时,初产生水浸状病斑,中央变为褐色枯死,以后褐色部分呈星状干裂,内部呈木栓状干腐。
蔓枯病与炭疽病在症状上的主要区别是:蔓枯病病斑上不产生粉红色黏物质,而生有黑色小点状物。
病原
该病病原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属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bryaniae,国内报道多为Mycospharellamelo—nis(异名)];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西瓜壳二孢(Ascochytacitrullina)。
法国于1891年在黄瓜上首先发现,早于1930年有所记载,也发生于黄瓜上。病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球形,黑褐色。分生孢子短圆形,初为单胞,后产生1——2个隔膜。蔓枯病病菌主要侵染西瓜、甜瓜和黄瓜,还可侵染笋瓜、冬瓜、西葫芦、南瓜、丝瓜等葫芦科作物。
发病规律
西瓜蔓枯病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附着于病部混入土中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合时,散出孢子,经风吹、雨溅传播为害。种子表面也可以带菌。病菌主要经伤口侵入西瓜植株内部引起发病。病菌在5~35℃的温度范围内部可侵染为害,20~30℃为发育适宜温度,在55℃温度范围内都可侵染为害。在55℃温度条件下,10分钟即可死亡。高温多湿,通风透光不良,施肥不足或植株生长弱时,叶片受害重。叶片受害初期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发展为直径1~2厘米有同心轮纹的不规则圆斑,以叶缘为多。老病斑出现小黑点,于枯后呈星状破裂。茎蔓和果实受害开始也为水浸状病斑,中央部分变褐枯死,尔后呈星状干裂,成为木栓状干腐。蔓枯病与炭疽病区别是病斑上无粉红色分泌物;与枯萎病区别是发病慢,全株不枯死且维管束不变色。 [1]
发病原因
西瓜枯萎病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重。其病菌适宜温度在25-30℃,土温低于23℃,高于34℃,发病则轻,土壤含水量高,湿度大时发病重。该病主要靠含菌土壤传播,重茬种植,土壤中病菌多,病株率可达70%左右,病残体及病粪,种子亦可传病。
防治办法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处理对蔓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具体操作办法:播种前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1-2小时,可以有效控制幼苗发病。
农业防治
(1)种植西瓜的地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施足底肥,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尤以饼肥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勿偏施氮肥,平衡配方施肥,增强植株长势。
(2)选择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遇雨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彻底清理瓜园病残体及地边杂草,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
(3)在种植方式上选择沟栽或者高垄种植,若盐渍化比较重的地块可采用沟垄种植,即开宽80厘米、深20厘米的沟,在沟底部作宽50厘米、高10厘米的小垄,浇水时水既能从苗茎部流过,降低其周围的盐含量,又能在浇水后避免苗茎部周围积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明显降低发病率。
(4)在瓜蔓下铺草也可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染机会,同时降低了湿度,从而减少或防止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
可用40%氟硅唑乳油3000-5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也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喷施,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对发病较重的植株,先用刀刮去腐烂组织,再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100倍液,用毛笔蘸药涂抹茎部病斑,可较好地控制西瓜蔓枯病的发生。[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