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图书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的“西藏干部学校图书室”,1984年更名为西藏师范学院图书馆,现已拓展为“一个主馆、两个分馆”,馆舍总面积2.67万平方米,2019年10月,西藏大学图书馆有各类纸质图书90万余册。
目录
简介
随着新馆的启用,我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定位、工作范畴、发展途径、方法手段及设备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创新,架构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框架,现具有40TB海量存贮系统,汇文文献管理系统、数字化加工、输入、编辑系统,视频、图像、文本多功能检索系统,多种模式的信息发布系统、自寻址广播系统和硬盘监控管理系统,添置了50余个国内外数据库[1],不但有效支撑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亦能对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面对新的发展态势,我们适时提出“功能无限定、服务无边界"的理念,走外延拓展、内涵发展之路,把现代化、个性化作为发展的主线,确定了以“西藏学”为重点的特色资源建设,变“重藏轻用”、“重文献轻信息”为“藏用并举”,突出信息存贮与开发利用。
场馆规模
随着新馆的启用,我馆总建筑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其中综合馆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文科馆建筑面积5864平方米、医学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号 - 甲测资字11111342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百度智图
西藏大学-图书馆
西藏大学图书馆共拥有新校区一个主馆,老校区、医学院、财经学院三个分馆和八个学院资料室。
历史沿革
1951至1965年期间,历经藏文干部训练班资料室、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资料室、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资料室、西藏行政干部学校资料室四个阶段;1965年,成立西藏师范学校图书馆;1975年,成立西藏师范学院图书馆;1985年7月,西藏大学图书馆楼建成并正式启用;2001年,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并入西藏大学,原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成为医学院分馆;2001年,西藏农牧学院与西藏大学合并,其图书馆成为农学院分馆;2007年10月,西藏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启用;2009年,西藏财经学校并入西藏大学,其图书馆成为财经学院分馆。
馆藏特色
综合性大学的特点,长期以来坚持按照“藏汉文并重、以藏学为特色、多学科全面建设”的原则均衡发展,经过五十余年的持续建设,新、老校区两个分馆纸质文献藏书总量达80万余册,其中,藏文图书2万余册,藏文木刻本2400函,汉文图书71万册,汉文古籍1.6万册,西文图书0.5万余册,报刊合订本1.9万余册,馆藏光盘1万余张,本地存储电子图书、学术论文、教学资源等各类镜像数据近30TB,馆藏规模和质量居于自治区首位,此外,2007年还特别收藏了40余函1000年前土蕃时期的藏文手抄善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成为镇馆之宝。另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指定收藏的《中华再造善本》一套。
馆藏资源
设备平台
我馆随着新校区图书馆的落成,基础设施、设备平台建设得到了“质”的改观,特别是经过众多专家论证了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建设,其中包括网络系统、终端阅览系统、信息发布系统、3D虚拟阅览系统、数码制作系统及利用平台等。
图书期刊
学校有各类图书9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
电子信息
CNKI博硕学位论文、学术期刊[2]、重要会议、重要报纸全文,Apabi电子图书,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国外捐赠50余个数据库等。
共建共享
共享西藏图书馆图书资源。
学术研究
多年来,我馆注重“科研立馆"的方针,制订了《西藏大学图书馆、档案馆科研工作奖惩暂行办法(2005年第二次修订)》,支持和鼓励馆员职工进行科研,搞学术创新,并将成果转化于岗位工作中,使我馆的改革与建设有理论依据和支撑。该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校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7人次、自治区级课题2人次、校级课题2O余人次;在各类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篇;另有专着、CD/VCD/DVD、绘画等作品多部(张)。
发展方向
战略定位
努力架构一个现代化、个性化、人文化的开放式数字化图书馆。建立虚实文献信息相结合,有主、有辅、有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形成以读者为本的多媒体、多层次、多交互方式信息服务体系。强力支撑学校乃至全区各级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教学及科研的信息平台、终身教育的基地、政府决策咨询的思想库及区域性的社会信息服务中心。
前期目标
为读者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为全馆职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关系和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全区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起一定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在整体推进中,我们牢牢把握“队伍素质建设是关键;制度机制建设是根本;思想文化建设是基础;环境建设是前提;现代化建设和功能拓展是手段;微偿服务是保障;开放、竞争、合作、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要始终坚持“举亮点、抓重点、攻难点,整体协同,梯次推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我的新突破、新跨越!”
未来展望
时至今日,全球信息及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化,呼唤着对传统图书馆原有功能、方法、手段与目标进行质的变革。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是功能无限定,服务无边界,以超大规模,分布式,使用便捷,没有时空限制,可以满足全球任何终端联网,并能实现“跨馆、异构、无缝”链接与智能化检索的知识中心和“信息港”。信息处理,信息挖掘,信息再整合及信息管理、评估和广泛利用,则是未来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凸显出是理性文化、信息服务和教育的大平台。
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要自我加压,与时俱进,惟有以馆藏个性化和服务高品位、多样化,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必须努力建设好馆藏实体和网络虚拟两种资源,以文明、高效、优质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满足学校和社会两大读者群,这就规定我们始终要坚持和加强以藏学为重心的馆藏特色建设,不断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文献信息检索和服务,探索性地建设休闲阅览、健身阅览,以及三维时空虚拟体验阅览;不断加强对区内、 外的馆际交流与合作,走资源共建共享与整合开发的联合发展之路,坚持立足学校,走向社会,不断与时俱进地拓展外延和发展内涵,使我馆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队伍状况
该馆现有50余名正式职工,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达18%,本科学历达68%;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有4名,中级职称人员30多人,形成一个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且馆员专业覆盖面广的图书馆队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 ↑ 国家图书馆免费开放175个数据库,搜狐,2017-11-25
- ↑ 学术期刊的几种分类方式,搜狐,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