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触摸端午的温度(李成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触摸端午的温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触摸端午的温度》中国当代作家李成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触摸端午的温度

时间总是让来时的路落满灰尘,曾经往事,或低回缠绵,或慷慨悲壮,都已远去,一切渐归于沉寂。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属性:忘却的很多,记住的很少。即使是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长久不去触碰,它也不会娟然如拭,更不用说冷暖常挂心头了。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个例外。虽历经两千三百年,在我们的记忆里却从未走远,它以它的热度,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

要过端午节,必须遥祭屈原。公元前278年,当他得知郢都城破之时,犹如遭受雷击一般,訇然倒地,身体冰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之念就此休止。他将他的忠诚、纯洁、高尚、愤懑、失意、委屈,连同他的身体、怀中的大石,随着高高一跃,都交与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留给后人的是不尽的追思。

在那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里,屈原以死明志,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混乱、政治的腐朽,目光短浅、昏庸无能的楚怀王、玩弄权术、狡猾阴险的靳尚佞臣们,早已结成了可耻的攻守同盟,或厚厚的壁垒。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三闾大夫是无力冲破的。换个角度来说,他们早已织成了一张网,只等一腔热血、毫无防备的三闾大夫来钻,屈原是斗不过他们的,楚怀王是扶不起来的,楚国已经烂透了,屈原凭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抱负、家国情怀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哗啦啦的碎了一地。

理想破灭,失意身死,屈原的命运应该是悲情的。五月初五的端午似乎也应该激不起浪花,甚至是带有不少悲戚气氛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是哀而不伤的,是带着灿烂的暖意的色调来过这个节日的。他们插艾叶、挂菖蒲、染丝线、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使这个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而蕴涵诗意甚至还兼带有想象成分。我们老家也不例外,过端午的情形大同小异。我的家在淮河岸边,那里民风古朴,生长着许多风俗习惯、民间传说,逢年过节的味道非常浓酽,端午节过的更是活色生香。打小时候起,我对端午节的认知就是从吃上开始的,家里再穷,也要准备些糯米,到苇塘边打来几把苇叶,用开水将苇叶煮透,洗去上面的蠓虫丝、虫卵等杂质,然后放在清水里漂净,将淘净的糯米包在苇叶里,用丝线左缠右扎,一个个绿莹莹的粽子就形成了。刷净地锅,添上水,将一大盆粽子放进去,在锅洞里架上劈材,将锅烧开,再咕嘟咕嘟一到两个小时,一锅黏软松香、甜甜糯糯的粽子就可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每当端午节,不吃个肚子鼓鼓圆是不放碗的。值得留恋的还有粽子锅里一同煮熟的淡鸡蛋咸鸭蛋,一个小孩子分到两至三枚,太珍贵了,一天两天都放在手里把玩,始终舍不得吃掉。

除了吃,还有好玩好看的。端午节早上从睡中醒来,小伙伴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拴的有红头绳或红丝线,于是大家猜测是各自母亲在我们睡着时系上的,据说红红的丝线是可以系住幸福保佑平安的。那些系在小孩子手腕上脚脖子上的红头绳红丝线到了七月七的时候才可以剪掉,放在树杈子上,成群结队的喜鹊就给叼走了,给一年一度的牛郎织女相会搭鹊桥去了。出门抬头看,只见家家屋檐下都插了一排排的艾叶,我们也弄不明白这是干什么用的,长大之后才知道是为屈原招魂的。可见,即使是没什么文化的老百姓也懂得为正直伟大的屈大夫寄托哀思。吃罢早饭,祖母总是叫我们躺在院子里的板凳上,往我的耳朵里滴几滴雄黄酒,还抹在额头上,清凉清凉的。祖母说抹了之后这大长一年小孩子即使是睡在泥巴地上,各种虫蚊也不敢叮咬。也有的小孩子胸前还挂着香囊,这在我们当地叫做香包,凑近闻一闻,药香味十足,嗅了之后,头脑格外清醒,顿时神清气爽起来。还能看见别家小孩子的额头上画着“王”字,大概是希望和小老虎一样虎虎生威。祖母和其他村民的做法可能都是驱灾辟邪、祈求平安吧。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大人喝雄黄酒,小孩子用嘴抿一点,炒的菜呈现的多是红颜色的,也不知啥意思。

端午节存在于民间,更永驻在人们心里。即使兵荒马乱、灾祸频发,人们也从未停止过节、祭拜屈子,因为他们始终相信,人间不能缺少正气,生活不能失去温度,只要有追求,就有念想。

能把思想转变成一种行动 ,把行动转变成一种文化,把文化转化为一种精神,这样的节日非端午节莫属。这个节日的内涵恐怕早已远超它本身,借着这个载体,我们在宣传一种文化,弘扬一种精神,不仅仅是区域特色,更是一种民族共同趋向。由自发而自觉,由流行而加以助推,不失为民族智慧

文化是多元的,往往是相互渗透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某些节日上就能体现出来。诸多外来节日未必适合我们,我们的土壤不见得能生长它们,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旦植根疯长,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要避免被外来节日同化,也要避免本民族文化节日的空壳化。只有过好自己的节日,保持我们的个性,才是朴素情感正确的宣泄与表达,才是不羁思想的理性回归。

两千多年了,端午的阳光依然暖暖地照在我们身上。节日里,我真想到河伯潭边去凭吊,再一次濡染屈子伟大的人格和思想,可惜,斯人已去,但我们的膜拜没变,虔诚未改,路虽漫长修远,我们仍将上下求索,为了梦的召唤,我们义无反顾,虽九死其犹未悔。触摸着端午的温度,漫步在绿草如茵的淮畔,我们且行且歌。[1]

作者简介

李成猛,男,河南省固始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散文、诗歌写作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