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觸摸端午的溫度(李成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觸摸端午的溫度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觸摸端午的溫度》中國當代作家李成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觸摸端午的溫度

時間總是讓來時的路落滿灰塵,曾經往事,或低回纏綿,或慷慨悲壯,都已遠去,一切漸歸於沉寂。這就讓人產生了一種屬性:忘卻的很多,記住的很少。即使是有價值的東西,如果長久不去觸碰,它也不會娟然如拭,更不用說冷暖常掛心頭了。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個例外。雖歷經兩千三百年,在我們的記憶里卻從未走遠,它以它的熱度,始終溫暖着我們的心。

要過端午節,必須遙祭屈原。公元前278年,當他得知郢都城破之時,猶如遭受雷擊一般,訇然倒地,身體冰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之念就此休止。他將他的忠誠、純潔、高尚、憤懣、失意、委屈,連同他的身體、懷中的大石,隨着高高一躍,都交與了波濤洶湧的汨羅江,留給後人的是不盡的追思。

在那個「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年代里,屈原以死明志,折射出的是社會的混亂、政治的腐朽,目光短淺、昏庸無能的楚懷王、玩弄權術、狡猾陰險的靳尚佞臣們,早已結成了可恥的攻守同盟,或厚厚的壁壘。形單影隻、孤立無援的三閭大夫是無力衝破的。換個角度來說,他們早已織成了一張網,只等一腔熱血、毫無防備的三閭大夫來鑽,屈原是鬥不過他們的,楚懷王是扶不起來的,楚國已經爛透了,屈原憑自身的力量是無法改變現狀的,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抱負、家國情懷被無情的現實擊碎了,嘩啦啦的碎了一地。

理想破滅,失意身死,屈原的命運應該是悲情的。五月初五的端午似乎也應該激不起浪花,甚至是帶有不少悲戚氣氛的,可事實並非如此,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是哀而不傷的,是帶着燦爛的暖意的色調來過這個節日的。他們插艾葉、掛菖蒲、染絲線、包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等,使這個節日變得豐富多彩而蘊涵詩意甚至還兼帶有想象成分。我們老家也不例外,過端午的情形大同小異。我的家在淮河岸邊,那裡民風古樸,生長着許多風俗習慣、民間傳說,逢年過節的味道非常濃釅,端午節過的更是活色生香。打小時候起,我對端午節的認知就是從吃上開始的,家裡再窮,也要準備些糯米,到葦塘邊打來幾把葦葉,用開水將葦葉煮透,洗去上面的蠓蟲絲、蟲卵等雜質,然後放在清水裡漂淨,將淘淨的糯米包在葦葉里,用絲線左纏右扎,一個個綠瑩瑩的粽子就形成了。刷淨地鍋,添上水,將一大盆粽子放進去,在鍋洞裡架上劈材,將鍋燒開,再咕嘟咕嘟一到兩個小時,一鍋黏軟松香、甜甜糯糯的粽子就可以讓我們大快朵頤了。每當端午節,不吃個肚子鼓鼓圓是不放碗的。值得留戀的還有粽子鍋里一同煮熟的淡雞蛋鹹鴨蛋,一個小孩子分到兩至三枚,太珍貴了,一天兩天都放在手裡把玩,始終捨不得吃掉。

除了吃,還有好玩好看的。端午節早上從睡中醒來,小夥伴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手腕上拴的有紅頭繩或紅絲線,於是大家猜測是各自母親在我們睡着時系上的,據說紅紅的絲線是可以系住幸福保佑平安的。那些系在小孩子手腕上腳脖子上的紅頭繩紅絲線到了七月七的時候才可以剪掉,放在樹杈子上,成群結隊的喜鵲就給叼走了,給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搭鵲橋去了。出門抬頭看,只見家家屋檐下都插了一排排的艾葉,我們也弄不明白這是幹什麼用的,長大之後才知道是為屈原招魂的。可見,即使是沒什麼文化的老百姓也懂得為正直偉大的屈大夫寄託哀思。吃罷早飯,祖母總是叫我們躺在院子裡的板凳上,往我的耳朵里滴幾滴雄黃酒,還抹在額頭上,清涼清涼的。祖母說抹了之後這大長一年小孩子即使是睡在泥巴地上,各種蟲蚊也不敢叮咬。也有的小孩子胸前還掛着香囊,這在我們當地叫做香包,湊近聞一聞,藥香味十足,嗅了之後,頭腦格外清醒,頓時神清氣爽起來。還能看見別家小孩子的額頭上畫着「王」字,大概是希望和小老虎一樣虎虎生威。祖母和其他村民的做法可能都是驅災辟邪、祈求平安吧。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看見大人喝雄黃酒,小孩子用嘴抿一點,炒的菜呈現的多是紅顏色的,也不知啥意思。

端午節存在於民間,更永駐在人們心裡。即使兵荒馬亂、災禍頻發,人們也從未停止過節、祭拜屈子,因為他們始終相信,人間不能缺少正氣,生活不能失去溫度,只要有追求,就有念想。

能把思想轉變成一種行動 ,把行動轉變成一種文化,把文化轉化為一種精神,這樣的節日非端午節莫屬。這個節日的內涵恐怕早已遠超它本身,借着這個載體,我們在宣傳一種文化,弘揚一種精神,不僅僅是區域特色,更是一種民族共同趨向。由自發而自覺,由流行而加以助推,不失為民族智慧

文化是多元的,往往是相互滲透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從某些節日上就能體現出來。諸多外來節日未必適合我們,我們的土壤不見得能生長它們,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旦植根瘋長,危害也是不容小覷的。要避免被外來節日同化,也要避免本民族文化節日的空殼化。只有過好自己的節日,保持我們的個性,才是樸素情感正確的宣洩與表達,才是不羈思想的理性回歸。

兩千多年了,端午的陽光依然暖暖地照在我們身上。節日裡,我真想到河伯潭邊去憑弔,再一次濡染屈子偉大的人格和思想,可惜,斯人已去,但我們的膜拜沒變,虔誠未改,路雖漫長修遠,我們仍將上下求索,為了夢的召喚,我們義無反顧,雖九死其猶未悔。觸摸着端午的溫度,漫步在綠草如茵的淮畔,我們且行且歌。[1]

作者簡介

李成猛,男,河南省固始縣人,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散文、詩歌寫作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