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诺门罕战役」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诺门罕战役(苏联与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哈拉欣河战役”,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称“诺门罕事件”…”)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诺门罕战役 (苏联与蒙古称“哈拉哈河 战役 ”、“哈拉欣河战役”,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称“诺门罕事件”,日语: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国及苏维埃联邦在远东发生 一场战争。日本称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为第1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1939年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诺门罕事件。苏联方主将为朱可夫、日方主将则为小松原道太郎。
+
[[File: 诺门罕战役.jpeg|有框|右|<big>诺门罕 战役</big>[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e48ed61a103ab0f.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360kuai.com/pc/936ea54d19dd92a69?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来自 快资讯 图片]]]
  
事在1939年于当时的满洲国 与蒙古 国的边界 诺门罕发生 。1939 年5月 至8月日军在满洲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邻边境地区挑起 诺门罕事件 (哈勒欣河 事件
+
'''诺门罕 役'''(苏联 与蒙古 称“哈拉哈河战役”、“哈拉欣河战役”,俄语: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称“ 诺门罕 事件”,日语: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国]]及[[苏联|苏维埃联邦]]在远东 发生 的一场战争。日本称1939 年5 月11日至6 上旬的事件为第1次 诺门罕事件 ,此后至1939年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2次诺门罕 事件<ref>[https://www.sohu.com/a/316125043_557768?_f=index_chan08hisnews_1 诺门罕战役,日军为何不派出最精锐部队?背后原因国人很沉重] ,搜狐,2019-05-28</ref>。苏联方主将为朱可夫、日方主将则为小松原道太郎
  
 苏、日双方的军队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国及满洲国交战,但苏、日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结局是日本关东军战败、苏联胜利。苏、日双方此后在二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本宣战并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为止。
+
战事在1939年于当时的[[满洲国]]与[[蒙古国]]的边界诺门罕发生。1939年5月至8月日军在满洲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邻边境地区挑起诺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8467515_1.html 哈勒欣河战役:苏军装甲车痛击日军],铁血网, 2020-8-27</ref>)。
 +
 
 +
 苏、日双方的军队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国及满洲国交战,但苏、日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结局是[[ 日本]][[ 关东军]] 战败、苏联胜利。苏、日双方此后在二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 广岛]] 投下[[ 原子弹]] 后,苏联在1945年8月8日对日本宣战并发动八月风暴行动为止。
  
 
==背景==
 
==背景==
  
1734年( 正12 ) ,清政府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划定新巴尔虎蒙古部族的牧地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辖地的行政区域界线,沿边界线设立了16个卡伦,其中一个卡伦就是诺门罕布尔德。在诺门罕地区,边界线划在哈拉哈河以东约15公里至20公里处,史称“雍正界线”。中国民国政府仍以“雍正界线”作为两个部族间的行政界线,如1919年中华民国邮政局发行的《中华民国地图》。日满当局早期也承认“雍正界线”,如1932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发行的《最新中华民国大地图》、1935年以前满洲铁路出版局发行的地图,以及1919年、1926年和1934年关东州政厅发行的地图等,都以哈拉哈河东岸约20公里处为界。
+
1734年 ([[ 正]]12 ,清政府设立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划定新巴尔虎蒙古部族的牧地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辖地的行政区域界线,沿边界线设立了16个卡伦,其中一个卡伦就是诺门罕布尔德。在诺门罕地区,边界线划在哈拉哈河以东约15公里至20公里处,史称“雍正界线”。中国民国政府仍以“雍正界线”作为两个部族间的行政界线,如1919年[[ 中华民国]] 邮政局发行的《中华民国地图》。日满当局早期也承认“雍正界线”,如1932年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发行的《最新中华民国大地图》、1935年以前满洲铁路出版局发行的地图,以及1919年、1926年和1934年关东州政厅发行的地图等,都以[[ 哈拉哈河]] 东岸约20公里处为界。
 +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满洲事变,全面占领[[满洲]],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蒙古国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
 +
 
 +
1932年9月15日签署《日满议定书》。第二条规定:“满洲国及日本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之威胁,同时亦为对于缔约国他方之安宁及存立之威胁,相约两国协同当防卫[[国家]]之任,为此所要之日本国军驻扎于满洲国内。”以该议定书为基础,日满军事协定委员会制定了《日满守势军事协定案》,规定当一方或双方遭到第三国侵略时,两国军队将在日本国军事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1932年起,日军开始以四年计划旨在充实驻满洲兵力、改善装备等应急的军备建设。
 +
 
 +
苏军从1933年春开始构筑坚固的边境阵地,并开始增兵。1934年6月,远东苏军有1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650辆坦克、500架飞机,总兵力约23万就;日军驻满兵力只有3个师、1个机械化旅、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飞机]],兵力约5万人,加上日军驻朝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十分之三。[[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在与苏军远东兵力的对比上,驻满洲和[[朝鲜]]的兵力至少要始终保持相当于苏军的十分之八,并尽早将[[航空]]兵力增强到相当干苏军十分之八的水平;以此为目标,迅速扩充军备。
 +
 
 +
==视频==
 +
===<center> 诺门罕战役 相关视频</center>===
 +
<center>诺门罕战役,苏联军备压制,日本人被打得抬不起头</center>
 +
<center>{{#iDisplay:g08492lzwgd|560|390|qq}}</center>
  
1931年9月18 日本关东 发动满洲事变,全面占领满洲,之后在1932年成立听命日本的满洲国。蒙古国则在苏联的支持下,于1921年宣布独立。
+
<center>战争片:诺门罕大战, 日军 兵败如山倒!</center>
 +
<center>{{#iDisplay:b3139mefe7i|560|390|qq}}</center>
  
1932年9月15日签署《日满议定书》。第二条规定:“满洲国及日本国确认对于缔约国一方之领土,及治安之一切之威胁,同时亦为对于缔约国他方之安宁及存立之威胁,相约两国协同当防卫国家之任,为此所要之日本国军驻扎于满洲国内。”以该议定书为基础,日满军事协定委员会制定了《日满守势军事协定案》,规定当一方或双方遭到第三国侵略时,两国军队将在日本国军事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1932年起,日军开始以四年计划旨在充实驻满洲兵力、改善装备等应急的军备建设。
+
==参考文献==
  
苏军从1933年春开始构筑坚固的边境阵地,并开始增兵。1934年6月,远东苏军有1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650辆坦克、500架飞机,总兵力约23万就;日军驻满兵力只有3个师、1个机械化旅、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飞机,兵力约5万人,加上日军驻朝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十分之三。日本陆军参谋本部认为,在与苏军远东兵力的对比上,驻满洲和朝鲜的兵力至少要始终保持相当于苏军的十分之八,并尽早将航空兵力增强到相当干苏军十分之八的水平;以此为目标,迅速扩充军备。
+
[[Category:軍政事件]]

於 2020年8月31日 (一) 21:05 的最新修訂

諾門罕戰役(蘇聯與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哈拉欣河戰役」,俄語: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日本稱「諾門罕事件」,日語: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蘇維埃聯邦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1939年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1]。蘇聯方主將為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於當時的滿洲國蒙古國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門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2])。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1945年8月8日對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背景

1734年(雍正12年),清政府設立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劃定新巴爾虎蒙古部族的牧地與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轄地的行政區域界線,沿邊界線設立了16個卡倫,其中一個卡倫就是諾門罕布爾德。在諾門罕地區,邊界線劃在哈拉哈河以東約15公里至20公里處,史稱「雍正界線」。中國民國政府仍以「雍正界線」作為兩個部族間的行政界線,如1919年中華民國郵政局發行的《中華民國地圖》。日滿當局早期也承認「雍正界線」,如1932年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發行的《最新中華民國大地圖》、1935年以前滿洲鐵路出版局發行的地圖,以及1919年、1926年和1934年關東州政廳發行的地圖等,都以哈拉哈河東岸約20公里處為界。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全面占領滿洲,之後在1932年成立聽命日本的滿洲國。蒙古國則在蘇聯的支持下,於1921年宣布獨立。

1932年9月15日簽署《日滿議定書》。第二條規定:「滿洲國及日本國確認對於締約國一方之領土,及治安之一切之威脅,同時亦為對於締約國他方之安寧及存立之威脅,相約兩國協同當防衛國家之任,為此所要之日本國軍駐紮於滿洲國內。」以該議定書為基礎,日滿軍事協定委員會制定了《日滿守勢軍事協定案》,規定當一方或雙方遭到第三國侵略時,兩國軍隊將在日本國軍事指揮官的統一指揮下行動。1932年起,日軍開始以四年計劃旨在充實駐滿洲兵力、改善裝備等應急的軍備建設。

蘇軍從1933年春開始構築堅固的邊境陣地,並開始增兵。1934年6月,遠東蘇軍有11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650輛坦克、500架飛機,總兵力約23萬就;日軍駐滿兵力只有3個師、1個機械化旅、騎兵集團、3個獨立守備隊、約80架飛機,兵力約5萬人,加上日軍駐朝兵力,也不及遠東蘇軍的十分之三。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認為,在與蘇軍遠東兵力的對比上,駐滿洲和朝鮮的兵力至少要始終保持相當於蘇軍的十分之八,並儘早將航空兵力增強到相當干蘇軍十分之八的水平;以此為目標,迅速擴充軍備。

視頻

諾門罕戰役 相關視頻

諾門罕戰役,蘇聯軍備壓制,日本人被打得抬不起頭
戰爭片:諾門罕大戰,日軍兵敗如山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