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冰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冰莹
谢冰莹
原文名 bingyingxie
出生 (1906-09-05)1906年9月5日
中国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
逝世 2000年1月5日(2000-01-05)(93岁)
国籍 中国
别名 谢鸣岗
职业 作家,革命家
知名作品 《女兵自传》
《小桥流水人家》

谢冰莹,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生于1906年9月5日,于2000年1月5日去世。原名谢鸣岗,字凤宝。 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在谢婉莹苏雪林冯沅君"五四"时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较小的一位,也是人生和创作道路最壮美、最坎坷的一位,她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段感情,可谓情路崎岖。尽管如此,她依然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有《女兵自传》等,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语言。其中《小桥流水人家》被选入2013年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课。

人物经历

谢冰莹家父姓苏,因外祖父姓谢,于是随母姓。10岁开始于龙潭塾馆上学,之前,私塾馆学先生不收女生,因为谢冰莹的外祖父与塾馆先生都是谢姓,她本人又爱读书,对知识非常渴求。鉴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塾馆先生不得不破例,收下了这位异族弟子。

1926年,北伐军创办一所军事政治学校,在长沙湖南一女师附近设立了一个招生处,男女兼收。女生们望而生畏,不敢前往。谢冰莹却义无反顾,毅然报名。在校长徐特立[1]。 和二哥谢焕文的大力支持下,谢冰莹来到武昌,第一次正式使用"谢冰莹"这个名字,进入雨湖书院的中央军校女生部,开始了紧张的军事生涯。

后来,经过短期训练,即开往北伐前线与敌人恶战。

谢冰莹的《从军日记》就是在战地写成的,发表于《中央日报》副刊。

1927年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从北京女师大毕业后,1931年,赴日本留学。后因坚决拒绝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被日本特务逮捕。在狱中谢冰莹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当面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受到极为残酷的脑刑、指刑、电刑。被遣送回国后,谢冰莹又第二次更名改姓赴日本留学(1935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1937年七七事变,为救祖国危亡谢冰莹愤而返国,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开往前线。在火线上救助了大批伤员,并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抗战爆发后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参加战地工作,写下《抗战日记》。

抗战后期还在重庆主编刊物。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

1948年,赴台湾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后改为师大)教授。

1971年,因右腿跌断退休。曾居美国旧金山。

坎坷的婚姻

谢冰莹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结婚时谢冰莹自己忽地揭开盖头,诚挚地对呆立在自己身前的新郎说:"萧明,已经不是满清王朝,是新建立的民国了,我们都是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决不能再当包办婚姻的奴隶。你我很少交往,互相没有感情,这样勉强结合起来,是决不会有幸福的。强扭的瓜不甜,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你我可以做朋友,而且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但决不能做夫妻。"

北伐战争中,谢冰莹所在的军校学生属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谢冰莹在宣传队,当时她的第二认丈夫符号被编入特务连。两人经常在孙伏园编的《中央日报》副刊和茅盾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发表诗歌、小说,这样两人成了亲密无间的"文友"。革命生涯中两人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历尽千辛万苦,谢冰莹终于找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白马王子------符号。他们在武昌幸福地结合了。但是就在他们的女儿降世不久,符号便在北京被捕,被关入天津第三监狱。

"屋漏又遭连夜雨",谢冰莹母女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谢冰莹抱着骨瘦如柴、啼哭不已的女儿到天津探监,见到满脸胡子瘦弱不堪的丈夫,谢冰莹放声痛哭。符号深知自己案情重大,短期很难出狱,甚至有杀头的危险,于是劝谢冰莹带着女儿选择其他的生活之路。铁窗内外,两人誓愿互相等到再见面的那一天。谢冰莹怕母亲强迫她另嫁他人,没敢回湖南老家,只得悄悄地去上海。谢冰莹魂牵梦绕的符号,在天津监狱被折磨了五年之后,好不容易回到武汉,与母亲和"小号兵"重逢。符号没有见到日夜思念的谢冰莹,心情异常沉重,他只有一个信念:等,等谢冰莹的归来。他一直苦苦等了八年,"小号兵"已经13岁了,仍然没有谢冰莹的消息。后来听说谢冰莹因误传他已被害,已经另嫁,他才默默地与另外一位女子结婚。后来,谢冰莹含着泪再三要求"小号兵"跟谢冰莹一起走,"小号兵"只是摇摇头。最后,谢冰莹只得提出和"小号兵"照相合影,以做纪念。接着痛苦地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日夜思念的"小号兵"。

女儿不幸

"小号兵"像母亲一样,既漂亮又聪明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小号兵遵照母亲的嘱托,常去柳亚子先生家,把作品给柳爷爷看。柳亚子先生非常喜欢"小号兵",把小号兵当成自己的小孙女,还特赠小号兵七律一首,七律开头两句是:"可怜妖小十三龄,雏凤清于老凤声。"小号兵的父亲符号,将它拿去发表在桂林《大千杂志》上,谢冰莹看到后,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解放后,"小号兵"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教书,跟母亲谢冰莹一样,坚持天天写日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华夏大地,"小号兵"因生母谢冰莹在海外而被造反派活活打死,"小号兵"160多万字的珍贵日记也被付之一炬。谢冰莹在美国得知这一消息,肝胆欲裂,谢冰莹用抖颤的双手,捧着与"小号兵"在桂林的合影,泪流不止,饮食不进。

谢冰莹诚挚地说:"往事如烟,我与符号温馨的一切,都已过去,我们当时相亲相爱,是历史和命运将我们分开。“

晚年生活

抗日的烽火中,谢冰莹与贾伊箴结合。贾伊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福建人,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结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由于经济拮据,根本没有举行什么婚礼,两人铺盖一合,便结婚了。

在艰难坎坷的人生历程中,他们果真履行自己的誓言,亲密无间地生活了51年。谢冰莹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便和贾伊箴定居美国旧金山。谢冰莹和贾伊箴共生两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大儿子贾文辉成绩优异,获得经济学博士;二儿子贾文湘勤于动手,成了著名的化学工程师;小女儿贾文蓉好唱好跳,成了音乐博士,在大学教书。在这个寓于圣田大厦公寓的温馨的家庭里,谢冰莹和贾伊箴相敬相爱,共度晚年。贾伊箴去世后,谢冰莹仍然将他的书,摆在他的书桌上,仍然将他的床摆在自己的床边。好像贾伊箴仍然在那里看书,在那里休息,在那里等待着贾伊箴的归来。一直到谢冰莹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走到贾伊箴身边,这两张床,还紧紧地挨在一起。[2]

文学成就

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代表作有《女兵自传》等,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语言。其中《小桥流水人家》被选入2013年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八课。

参考资料

  1. 毛泽东和徐特立的故事 个人图书馆
  2. [1]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