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南叶下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南叶下珠

中文学名: 越南叶下珠

拉丁学名: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中文学名:越南叶下珠

科:大戟科

属:叶下珠属

越南叶下珠 (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灌木,高达3米。幼枝被黄褐色柔毛。叶互生或3-5枚着生短枝,叶革质,倒卵形、长倒卵形或匙形,长1-2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渐窄,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2毫米,托叶褐红色,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有缘毛。花雌雄异株,1-5朵腋生;苞片撕裂状。雄花常单生;花梗长约3毫米;萼片6,倒卵形或匙形;雄蕊3,花丝合生成柱,花药3,顶端合生,下部叉开;花盘腺体6,倒圆锥形。雌花单生或簇生;花梗长2-3毫米;萼片6,外3枚卵形,内3枚卵状菱形;花盘近坛状,包子房约2/3,有蜂窝状小孔。蒴果球形,径约5毫米,具3纵沟。花果期6-12月。

形态特征

株:灌木,高达3米。

枝:幼枝被黄褐色柔毛。

叶:叶互生或3-5枚着生短枝,叶革质,倒卵形、长倒卵形或匙形,长1-2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渐窄,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2毫米,托叶褐红色,卵状三角形,长约2毫米,有缘毛。

花:花雌雄异株,1-5朵腋生;苞片撕裂状。雄花常单生;花梗长约3毫米;萼片6,倒卵形或匙形;雄蕊3,花丝合生成柱,花药3,顶端合生,下部叉开;花盘腺体6,倒圆锥形。雌花单生或簇生;花梗长2-3毫米;萼片6,外3枚卵形,内3枚卵状菱形;花盘近坛状,包子房约2/3,有蜂窝状小孔。

果:蒴果球形,径约5毫米,具3纵沟。

产地分布

分布:印度、越南、柬埔寨及老挝。

产地: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及西藏等地的旷野、山坡灌丛中、山谷疏林下或林缘。

药用价值

1.清利湿热,解毒消积。主治:腹泻下痢,淋证白浊,小儿疳积发热。可治疗热毒蕴结之疮毒痈肿、毒蛇咬伤或狂犬咬伤。可内服外敷并用,或与白花蛇舌草、蚤休等伍用。配黄连、木香等,还常用治湿热毒邪下注大肠所致的泄泻或便下脓血,里急后重。 叶下珠

2.健脾消积 叶下珠甘可健脾,凉以清热,治小儿禀赋素弱,过食肥甘,脾胃失运,食积化热所致的疳积,可单用水炖服。 叶下珠

3.利湿通淋 叶下珠还可清热利湿通淋,可与金钱草等药相伍,用于膀胱湿热之热淋涩痛与砂淋、石淋。 叶下珠

4.清肝明目 叶下珠苦甘性凉,苦以泄降,凉可清热,其入肝经,通利肝胆,去湿退黄,对于湿热蕴结肝胆,面目皮肤色黄如橘者,与茵陈同用;本品入肝经,苦凉泄火,清热明目。单用或配菊花内服外洗,可治肝热上攻,风热注目之赤眼火肿,涩痛难忍。[1]

营养价值

叶下珠含没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萝卜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叶苏木酸、柯里拉京、黄酮、去氢诃子次酸、糅质、生物碱、芸香苷、糅料云实素、短叶苏木酸乙脂等。

1、用氯仿提取苦味叶下珠,将所得粗提物,分别配成2%和1%的溶液,再与等量的HBsAg阳性入血清,在37C混合培养48h,结果叶下珠粗提物使血清中HBsAg全部灭活。表现出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2、从叶下珠中分离出的木脂素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有丝分裂、抗病毒等活性。

3、抑菌试验表明,100%叶下珠煎剂用平板纸法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糖、大肠、福氏痢疾、伤寒及绿脓等有抑制作用。

4、叶下珠高低剂量组皆对化学药物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