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南葉下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南葉下珠

中文學名: 越南葉下珠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中文學名:越南葉下珠

科:大戟科

屬:葉下珠屬

越南葉下珠 (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灌木,高達3米。幼枝被黃褐色柔毛。葉互生或3-5枚着生短枝,葉革質,倒卵形、長倒卵形或匙形,長1-2厘米,先端鈍或圓,基部漸窄,側脈不明顯;葉柄長1-2毫米,托葉褐紅色,卵狀三角形,長約2毫米,有緣毛。花雌雄異株,1-5朵腋生;苞片撕裂狀。雄花常單生;花梗長約3毫米;萼片6,倒卵形或匙形;雄蕊3,花絲合生成柱,花葯3,頂端合生,下部叉開;花盤腺體6,倒圓錐形。雌花單生或簇生;花梗長2-3毫米;萼片6,外3枚卵形,內3枚卵狀菱形;花盤近壇狀,包子房約2/3,有蜂窩狀小孔。蒴果球形,徑約5毫米,具3縱溝。花果期6-12月。

形態特徵

株:灌木,高達3米。

枝:幼枝被黃褐色柔毛。

葉:葉互生或3-5枚着生短枝,葉革質,倒卵形、長倒卵形或匙形,長1-2厘米,先端鈍或圓,基部漸窄,側脈不明顯;葉柄長1-2毫米,托葉褐紅色,卵狀三角形,長約2毫米,有緣毛。

花:花雌雄異株,1-5朵腋生;苞片撕裂狀。雄花常單生;花梗長約3毫米;萼片6,倒卵形或匙形;雄蕊3,花絲合生成柱,花葯3,頂端合生,下部叉開;花盤腺體6,倒圓錐形。雌花單生或簇生;花梗長2-3毫米;萼片6,外3枚卵形,內3枚卵狀菱形;花盤近壇狀,包子房約2/3,有蜂窩狀小孔。

果:蒴果球形,徑約5毫米,具3縱溝。

產地分布

分布:印度、越南、柬埔寨及老撾。

產地: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及西藏等地的曠野、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下或林緣。

藥用價值

1.清利濕熱,解毒消積。主治:腹瀉下痢,淋證白濁,小兒疳積發熱。可治療熱毒蘊結之瘡毒癰腫、毒蛇咬傷或狂犬咬傷。可內服外敷並用,或與白花蛇舌草、蚤休等伍用。配黃連、木香等,還常用治濕熱毒邪下注大腸所致的泄瀉或便下膿血,里急後重。 葉下珠

2.健脾消積 葉下珠甘可健脾,涼以清熱,治小兒稟賦素弱,過食肥甘,脾胃失運,食積化熱所致的疳積,可單用水燉服。 葉下珠

3.利濕通淋 葉下珠還可清熱利濕通淋,可與金錢草等藥相伍,用於膀胱濕熱之熱淋澀痛與砂淋、石淋。 葉下珠

4.清肝明目 葉下珠苦甘性涼,苦以泄降,涼可清熱,其入肝經,通利肝膽,去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肝膽,面目皮膚色黃如橘者,與茵陳同用;本品入肝經,苦涼泄火,清熱明目。單用或配菊花內服外洗,可治肝熱上攻,風熱注目之赤眼火腫,澀痛難忍。[1]

營養價值

葉下珠含沒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蘿蔔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葉蘇木酸、柯里拉京、黃酮、去氫訶子次酸、糅質、生物鹼、芸香苷、糅料雲實素、短葉蘇木酸乙脂等。

1、用氯仿提取苦味葉下珠,將所得粗提物,分別配成2%和1%的溶液,再與等量的HBsAg陽性入血清,在37C混合培養48h,結果葉下珠粗提物使血清中HBsAg全部滅活。表現出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2、從葉下珠中分離出的木脂素成分,具有抗腫瘤、抗有絲分裂、抗病毒等活性。

3、抑菌試驗表明,100%葉下珠煎劑用平板紙法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糖、大腸、福氏痢疾、傷寒及綠膿等有抑制作用。

4、葉下珠高低劑量組皆對化學藥物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