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越式法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越式法包
圖片來自立場新聞

越式法包[1] [2] ,(越南語:Bánh mì Việt Nam,「餅麵」即麵餅,意指麵粉做的餅)或稱越南式三明治越南麵餅,是一種具東南亞色彩的法國麵包

簡介

越式法包,雖然在國際上常被當成越南特色菜,但此食品廣泛流行於前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區,在越南、柬埔寨寮國均為日常食品。

近年越式法包(Banh Mi)在香港很流行,先後在各區開了好多小店,吸引了不少粉絲捧場。這食物源於越南曾被法國殖民統治,引入法國麵包的飲食文化,演變成富越南風味的街頭小吃。

做得有水準的越式三文治必須有兩大條件。首先法包要即叫即烘,入口外脆內軟。另外餡料要新鮮,傳統一定有扎肉、燻蹄豬腩肉肝醬白蘿蔔絲甘筍絲芫荽,味道均衡有層次。

命名起源

越南曾經遭包括中國美國法國等多國侵略,無形中也融合了越式傳統與異國文化,在飲食上更是顯著。身為前法國殖民地,「越式法國麵包」便是殖民文化下誕生的「混血」食物代表之一。

越南文Bánh mì翻譯成中文麵包的意思,約定俗成,Bánh mì亦成了越式三明治的代名詞。

2011年Bánh mì更被納入《牛津英文詞典》,泛指用越式法包夾著肉類、醃菜、辣椒等餡料而成的越式三文治。Bánh mì的出現無疑是源於法包(baguette) ,但它之所以能風行至今,絕對是拜越南人因時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領所賜,地地道道。

19 世紀中晚期,法式長棍 (Baguette) 來到越南後,當地人不是沾橄欖油紅酒醋或抹奶油食用,而是把紮實的麵包對半剖開後,抹上越南豬肝醬美乃滋鮮味露 (Maggi Sauce) 等,再夾入豬肉凍或精肉團(越南火腿)、小黃瓜、醃蘿蔔絲(或青木瓜)和香菜墨西哥辣椒 (Jalapeño) 等配料,結合了酸甜香辣鹹多種滋味,口感層次相當豐富,成為在地特色三明治,如今已是越南人的主要食物。

以麵包作主食的法國人,在統治越南期間把麵粉和法包帶到越南,但因價格高昂, 起初法包只限法國人才有能享用。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居於越南的法國人被急急徵召回國充軍抗敵,商人唯有以極低廉的價錢把囤積在倉庫內各式各樣的外國食材售賣予本地人家。就這樣,習慣吃米飯粉麵的越南人終能初嚐法包滋味。

製作

製作越式法包]時,除了用麵粉外,亦會加入米粉,質感相對較脆,也較傳統法包為輕。[3]

食用

越南人食用時,常常加入帶甜酸味的白紅蘿蔔醃菜、新鮮黃瓜芫荽辣椒,塗以豬肝醬黃油,加入不同肉片,但多數不用起司,通常當作早餐、小吃或宵夜。

参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