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大地(周巍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跪拜大地》是中国当代作家周巍峙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跪拜大地
周巍峙这位徳高望重的文艺老兵,是继郭沫若、周扬、曹禺之后的第四任中国文联主席,任期两届。这期间,周老以党的文艺事业为己任,不辞辛苦,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他带领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学术研究,主持中国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抢救、搜集、整理、编纂工程,热心支持"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参与"晚霞工程","彩霞工程"及"百花迎春一一中国文学艺术界大联欢"活动,努力推动文艺队伍建设,使中国文联的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每次和周老一起谈创作时,他都非常认真,语重心长。他说:"文学艺术工作,抓创作是它的根本,是它的关键所在。要想有作为,就要围绕主旋律,正能量,真善美,不断创作出好作品。一部好作品,能鼓舞人,激励人,能荡涤人的心灵,给人以力量,抓创作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生命线。好的作品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战争年代,虽然艰苦,天天流血牺牲,但那时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支撑我们官兵的精神斗志,我们的战士打起仗来,个个都勇往直前,不畏流血牺牲。为什么能这样呢?就是因为有好的作品在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并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当时的敌后也是一样,基本生活品都没保障。虽然艰苦,我们的文艺工作一样有声有色地抓创作,用好作品感染人,激励人。做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记着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握紧手中的笔,到第一线去,到老百姓中间去,体验民情,体验生活,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去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卓越贡献。
——周振华(北京市昌平区文联名誉主席、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拿到周振华同志《跪拜大地》散文集的时候,受到极大的震撼。“跪拜大地”,喊出的是一种精神、一份坚守、一种姿态——大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的根基;大地承载一切生灵,为万物之源,它是最无私的。跪拜大地,匍匐在大地的面前,聆听母亲的声音,那是一种最深的孝心。
振华做了很多社会公益事业:他把各种文学奖项的奖金、创作稿费,捐给了慈善机构或弱势群体;组织书画艺术家进行书画义卖,向汶川、玉树灾区捐献款项,可能就源于他由衷、真诚地“跪拜大地”、“跪拜母亲”的情怀。
振华是农民的儿子,是从田埂上走来的新一代,大地给了他温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启迪。因此,他跪拜大地的这份感恩之情质朴纯粹,他的笔触间常常充满深切而动人的真情;因此,他在离开农村之后,还能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围着一方书斋,三言两语地记录瞬间感受,坚持用朴实纯真的语言描写农村大地的风貌,表达农民的生活和感情。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脚下这片土地——我想,这是一种选择,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衔枝累叶,更是一种内心的净化与洗涤。我为他对大地母亲的孝心而感动,这也使我想起中国那些可敬可爱的农民,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作出了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他们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热爱解放军,和革命干部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我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和深刻的感受。每每忆起祖国大地,忆起那些英勇顽强而又纯真质朴的农民同胞,总是万分感激。这些年我每年都去河北、山西农村,看望当地的农民朋友,当我看到他们在党的改革开放和“三农”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一心一意地奔小康,感到非常欣喜;听那些老农民唱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感到特别兴奋;看到他们的难处,也感到十分内疚。所以,当我看到振华的文章,就立刻被激发起和他、和更多同志一起跪拜大地的信念和豪情。
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母亲手上的针线活儿,被窝里的冻柿子,村头的石碾子,暮色炊烟——故人亲情暖,家乡井水甜。我一向热爱乡土文学,喜欢文学作品中浓郁的风土人情,迷恋那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质朴的情怀。《跪拜大地》也是这样的一本书:故园风物、赤子之心尽入笔下,整本书仿佛是在田头垄间兴之所至采摘的一把荠菜,活泼泼、水灵灵的,并充满着原汁原味的野趣。这样朴素的文字,带着泥土气息和芬芳,经得起细细咀嚼,更经得起沉静思索,让我爱不释手。
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种生命感悟,一种生活态度。不管都市生活怎样光怪陆离,不论现代文明如何摧枯拉朽,不管人心怎样浮躁,保持自己内心接地气儿的一种活法,就是脚踩在大地上,踏踏实实地生活,勤勤恳恳地耕耘,迎来结结实实的收获。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恒久不变的道理。[1]
作者简介
周巍峙,男,原名良骥(1916年6月一一2014年9月),江苏东台人,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