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转逢法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转逢法师

中文名称;释转逢,字海妙

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

出生日期;清光绪五年(1879 年

性别;男

释转逢,字海妙,俗姓王,福建省南安县人,清光绪五年(1879 年)出生。

个人介绍

转逢法师是我国近现代的高僧。释转逢,字海妙,俗家姓王,福建南安县人,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出生,他家世务农,父母全是虔诚的佛教徒,全家持斋茹素。他有兄早年出家,法名转初。他十二岁时到杨梅山雪峰寺探视兄长,在寺中住了些日子,十分羡慕出家人禅诵的清净生活,回家后就向父母请求出家,得到父母的允许,随著兄长转初到了雪峰寺。这时雪峰寺的住持是佛化老人,老人慈悲,应允他留在寺中读书学习。做小沙弥。到了十七岁时,礼喜敏上人为师,正式披剃,继续在寺中出坡作务,诵读经典,为时五年。他早期于国内参学传教,尤其是在住持厦门南普陀寺时,对该寺原为师徒传承住持的子孙世袭制进行改革十方选贤管理道场,成为我国现代佛教界改革的典范。晚年赴海外朝礼圣迹与弘化,深受佛教界人士的敬重。在国内的福建、江苏、浙江、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以及国外的越南、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星洲(今新加坡)等国家,皆留下其足迹。一生为弘扬佛法努力不懈。特别是晚年应星洲佛教界长老的邀请入主龙山寺,并振兴了该道场。为推动汉传佛教在海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是一位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德。[1]

生平大事

光绪二十七年

(一九〇一年),转逢二十三岁,依厦门南普陀寺喜参和尚受具足戒。喜参老和尚请得宁波天童寺的净心和尚为开堂,以由闽南到天童寺参学多年的会泉法师为陪堂,和他同坛受戒的有性愿、转物、转法、瑞进等,后来和他参学都有互相增上的关系。戒期圆满,和其他出家人一样,圆戒后出门行脚参访。他曾礼参金山、高 、天童、天宁四大丛林及诸山尊宿。

光绪三十三年

(一九〇七年),到宁波天童寺挂单坐禅堂,那时天童寺住持是敬安禅师,转逢受戒时的开堂大和尚净心法师,时为天童寺监院,圆瑛法师在寺内任知客,太虚法师初出家,也住在天童寺听经,而讲经则是敬安禅的弟子道阶法师。转逢在天童寺一住多年,他于光绪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年),离开闽南,在外行脚参访,历任诸大名刹执事。

民国九年

(一九二〇年)才回到厦门,在外游历参访,历时二十年之久,回到厦门时年已四十二岁。

转师依喜参上人受戒后,曾受上人传法授记,为上人的法嗣。喜参上人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示寂,转师回到厦门,继任南普陀寺住持。他在外游历参访二十年,识见高远,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接任住持后,修葺寺宇,重整寺规。他效法天童寺敬安禅师的作风,化私为公,把原来是子孙庙的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手订〈十方常住公约〉二十条,住持的产生,由继承制改为选贤制。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依照规约所定,选出时任泉州承天寺住持会泉法师,为改制十方丛林后的首任住持。

会泉也是南安县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出生。十九岁依厦门虎溪岩温善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到漳州龙溪南山崇福寺受具足戒。光绪二十年出外参访,历参名山,并于天童寺挂单坐禅堂。二十八岁回到厦门普陀寺,襄助喜参和尚弘法传戒。翌年到杨梅山雪峰寺,亲近其法祖佛化老和尚,得老和尚亲授《易经》及禅理妙谛。在雪峰一住数年,并得喜宗老和尚传法授记。三十七岁创办了「虎溪莲社」,禅净双修。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继云果和尚之后,出任泉州承天寺住持,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当选南普陀寺住持。

会泉法师晋山后,转逢与会泉协商,为培育僧材,提高出家人素质,在南普陀寺内创设了一所「闽南佛学院」,由会泉法师任院长,聘请毕业于上海华严大学时在安庆迎江寺办佛学院的常惺法师任副院长,及毕业于支那内学院的蕙庭法师任教务主任。后来闽南佛学院声誉鹊起,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僧教育机构。

交卸了南普陀寺丈席,于闽南佛学院成立之后,转逢和尚的担子放了下来,他约了师兄弟转度等,再次去南海朝礼普陀山,并到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行脚归来,被推举为他出家祖庭的杨梅山雪峰寺住持。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会泉法师的南普陀寺丈席任期届满。那时是广州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期间,时局动荡不安,各地寺院也时有为军队征用驻兵,亦有寺产被没收而改办学校者,各地寺院僧侣,均为之惶惶不安。会泉法师约请转逢和尚、常惺法师等共议继任住持人选,席间常惺法师建议谓∶如能请太虚大师继任住持,以虚大师的社会声望,有维护寺院及佛学院安定的作用。众人咸认为人选适当,当席推请常惺偕同转逢、转岸二师,到上海面见太虚大师,礼聘大师到厦门来。

是时太虚大师上海筹办「法苑」,推动僧伽改革制度。转逢与太虚是早年天童寺的同参,颇有道谊,见面后说明来意,并劝请太虚以维护闽省僧侣寺院的立场,去住持南普陀。太虚大师应允,此在《太虚大师年谱》中,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四月记载曰∶

??时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会泉任满;大家感于僧寺之危机,因常惺推荐,公举大师为住持。转逢、常惺、转岸来沪礼请。法苑适陷於维持为难,遂允其请;而法苑宣告结束。

四月中旬,太虚大师偕常惺法师首途赴闽南,到了福州,他首先会晤了福建省前主席方声涛、社会名流陈石遗等,说明请维护寺院僧侣之来意。后来又透过护法居士李基鸿(字子宽,法名了空)的关系,向福建驻军的谭总指挥张师长等进言,谭、张等答应出告示保护,闽省的僧寺始获稍安。是年四月二十九日,太虚大师于南普陀寺举行晋山典礼,并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晋山之后,以转岸觉斌二师为监院,分理寺务,并请转逢和尚为都监以统理之。太虚大师不能常驻厦门,南普陀寺的寺务事实上是转逢和尚在推动。转师在寺六年,上辅住持,下匡监院,处理日常重要寺务。其间兴造了大蓄水池,改善了寺中水源不足的困难;又增建僧舍,解决了佛学院学僧住房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和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他曾两度在泉州开元寺和承天寺开坛传戒的戒会中,担任开堂大和尚,负责教导新戒的威仪律性。

民国二十六年

(一九三七年),他拟在厦门开辟兴建第二丛林,因日寇侵华,八年抗倭战争开始,未能成为事实。是年十月,他和弘一法师一度到鼓浪屿小住。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他偕同一位苏慧纯居士离开厦门去了香港。后来复由香港转道越南,由越南又到了云南,寄锡于鸡足山。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经贵州重庆,访太虚大师于缟云山汉藏教理院,并到峨眉山朝礼普贤菩萨道场。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太虚大师组织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的「佛教访问团」,转师也附团随行。其间道经云南,适逢他六十诞辰,昆明佛教缁素请他在云栖寺传戒纪念。在这一次传戒法会中,受戒者千人,开云南佛教前所未有之盛况。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中旬,佛教访问团由昆明出发,开始远行,初抵缅甸京都瓦城,继到仰光,礼大金塔。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〇年)元月,抵印度加尔各答,受到朝野人士热烈的欢迎。多年在印度宣扬中国文化,时任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的谭云山居士,为尽地主之谊,放下院务担任他们的导游,陪同访问团到锡兰访问。是年三月底,访问团体往新加坡,转逢老和尚在印度留下来,未再随团同行。

民国二十九年

(一九四〇年)九月,转老在印度带了几名弟子,由葛伦堡出发,前往西藏拉萨,随行的弟子不耐长途跋涉之苦,皆中途而返,独他一人,以年逾六十的高龄,独自前进,途中经过无人的丛林地带,以及数百里无人家的山区。途中峰峦峙天,冰雪没胫,历时五十余日,始于抵达拉萨。在拉萨街头,无意中遇到了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学僧满度,异域重逢,彼此充满了惊喜。满度热心招待,介绍他到哲蚌寺,从喇嘛多杰格西学习密宗教法。老和尚在西藏停留经年。

民国三十年

(一九四一年)底他又回到印度,到各地朝礼圣迹。他到过世尊成道处的菩提伽耶,驻锡说法的王舍城竹林精舍,以及佛陀涅盘的拘尸那城、娑罗树林、舍卫国、只园精舍等处。

其后漫游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得到佛陀舍利数十颗,原拟回国建万人塔供养,因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侨界信徒之请,到星马弘化,回国建塔之愿未能实现。他在新加坡时,其间一度在光明山普觉寺闭关,于关中修习在拉萨所习的密乘。到日寇战败投降后,

民国三十五年

(一九四六年),驻锡新加坡龙山寺。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夏,到马来西亚的避璁胜地金马仑,访三宝寺住持演本法师,并在三宝寺闭方便关,潜修密、净。一九五〇年,由于新加坡龙山寺信徒派人迎请,他又回到新加坡,接任了龙山寺住持。过了两年,

一九五二年六月

在龙山寺入寂。世寿七十三岁,僧腊五十有七,戒腊五十一年。荼毗后获舍利甚多,后来分做两份;一份供养于龙山寺,一份于一九五七年,由厦门南普陀寺迎回建塔供养。一九六五年,广洽法师携其骨灰由新加坡返闽,将骨灰也分做两份,一份安置在南普陀寺的舍利塔内,一份安放在苏州灵岩山寺。他生前著有《六字云梯》《莲舌阿轮》等书行世。

参考资料

  1. 转逢法师 , 佛旅网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