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江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占地3萬餘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大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

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安慶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該城之東南,它上接九華山,下臨匡廬,北攘天柱,南臨長江,可謂得天地之靈氣,占人文之輝光[1]

中文名稱: 迎江寺

外文名稱: Yingjiang Temple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安慶市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3萬餘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門票10元,登塔20元

著名景點: 佛寺建築

所屬國家: 中國

寺廟簡介

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光緒捌年榖旦),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

據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杆,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門口右邊牆壁上字:「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門口左邊牆壁上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歷史沿革

迎江寺創建於宋開寶七年(974年),曾名「古萬佛寺」,由僧涵萬募化而建。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阮自華在此基礎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書敕名「護國永昌禪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撫張朝珍修大殿和山門,至此迎江寺方成規模。以後續有整修擴建,終成沿江一帶名剎。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於戰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為寺院迎長江而立。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賜給迎江寺「妙明園」匾額,懸於藏經閣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九華山圖庫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迎江寺大門上方書有「迎江寺」三字匾額,門兩邊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於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杆,若不以錨鎮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

主體建築

寺內建築以四進殿堂及一塔為主體,一進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積約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張口憨笑的彌勒佛像,背後站韋馱像,面對釋迦牟尼佛。殿兩側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餘,氣勢威嚴。

大雄寶殿高17.72米,面積409平方米。殿內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側為消災延壽藥師佛阿彌陀佛,殿後騎獅的為文殊菩薩,騎象的為普賢菩薩。兩廂佛台上供降龍、伏虎等十八羅漢塑像,姿態各異,造型生動。毗盧殿脊高17.7米,面積約580平方米。殿內中間供奉的是毗盧佛,左邊是大梵天王,右邊是帝釋天神,毗盧佛背後的懸壁上塑的是高達10多米的海島,島上有《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等一百多個人物塑像,海島下塑有「四海龍王朝觀音」,整個塑像精美逼真。

藏經樓樓高16.2米,面積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樓上藏有佛經萬餘卷,還有《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附《心經》,保存完好。這部經書迄今有500餘年歷史,經書中還有多幅佛像和普渡眾生像。樓下為法堂,供講經說法和重大宗教活動之用。中層是西方三聖像。

振風塔矗立寺中,始建於宋,重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原名「萬佛塔」,是長江流域少見的迎江七級浮圖。遠看如同一直立的圓錐體,挺拔秀麗,氣勢雄偉;近看由磚石砌成的樓閣式建築,嵌空玲瓏,莊重華美。該塔七層八角,內共有168級台階,每層有石欄環衛。塔中心為八角瓜皮頂空廳。

振風塔塔門布局多變,遊人登上二層以後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門而上,因此人聲笑語不絕,一旦得門而上,則又勃然而悟,其樂無窮。每層檐角發戧,戧下系銅鈴,隨風作響,悠揚遠送。塔的底層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佛,四層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5個鐵球(佛稱相輪),1個葫蘆寶瓶,用銅軸串在一起構成塔剎。

寺內勝景

渾厚的塔身襯着造型優美的塔剎,巍然高聳,直入雲霄。「塔影橫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麗奇異的圖畫,被譽為安慶勝景之一。「過了安慶不說塔」、「萬里長江第一塔」和「寶塔王」的美稱,引得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好詩篇。

此外迎江寺還有宜園(放生池)、大士閣、慈雲閣、迎江樓等建築,結構崇宏輝煌。寺內還有素菜館,精製各種素菜400餘種,風味獨特,遊人至此可一飽口福。

規模之大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占地3萬餘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誌》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於九華山創辦中國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後不久,即來到迎江寺擔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間,留下了著名的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離去之前,派弟子心堅來迎江寺擔任方丈。

迎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樅陽門外的長江邊上,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

布局結構

該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振風塔、毗廬殿、藏經樓、人士閣、法堂、廣嗣殿等建築組成。天王殿、大雄寶殿建築在高台上,十分雄偉,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毗廬殿重檐歇山頂,粘土筒瓦,有發戲、提棧,無斗拱。藏經樓為現代式重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築。

寺內文物珍藏十分豐富,最有價值者為明朝金粉寫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普門品》 (附《心經》 )。

此經用金水在瓷青紙上寫成,趙體楷書,筆法莊重秀逸;經書中有50幅佛像和菩薩度化眾生圖,畫法技術高超,被國家定為一級文物。此外還有清人翁同、曾國藩等人的竹書扇面;近人張大千、齊白石等人的山水花卉作品;當化畫僧懶悟大師的禪機國畫。另有明清時代的各類碑記九塊。振風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築,又名「萬佛塔」。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現存的振風塔共七層,高60米。塔身平面形狀為正八邊形,底層邊長約5.5米,兩對邊距離約13米,逐層收縮。塔內空心,有石級直通塔頂。

寺內古塔

萬佛塔二層由塔外入口,三層以上設在兩道正八邊形夾牆之間。塔中心八角瓜皮頂空另有三或四面設供涵直通塔外,石級出入口設在拱涵一側,無拱涵之塔面設一拱形壁龕,各層拱涵或壁龕兩側對稱設一至五個小壁龕,龕內供六百多座磚雕佛像,龕後有縫直通塔內夾道和空廳頂部各壁佛,使佛燈常明。塔底層高一寬約三米的有柱長廊,兩層以上設無柱長廊,檐角發戲,戲下系銅鈴,梵聲常鳴。

塔頂是八方體須彌勒座,上接覆缽、相輪、瓶等,以銅軸相連構成塔剎。振風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迎江寺建立以來,歷朝香火興盛,延綿不絕。1949年後,政府多次對寺廟進行維修、保護。

1983年迎江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1984年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來,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恢復了叢林制度,辦起了素餐館,實現了以寺養寺,迎江寺的殿堂樓閣也都修葺一新,成為安慶市的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江之濱。

視頻

千年古剎——迎江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