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逯钦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逯钦立(1910-1973)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史研究专家、中国古文献专家。

  • 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 曾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广西大学。
  • 1951年至1973年任东北师范学大学教授。
  • 编纂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校注有《陶渊明集》。另有《逯钦立文存》等著作出版。

基本信息

姓名    逯钦立  
别名    胡蛮、祝本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师  
出生地   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
出生时间  1910年10月29日  
去世时间   1973年8月6日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代表作品   编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主要成就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人物简介

基本概述

  • 逯钦立(1910-1973),字卓亭,山东巨野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专门研习汉魏六朝文学。
  • 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广西大学(桂林)、东北师范大学任职。
  • 逯先生对于汉魏六朝文学造诣颇深,撰述很多。1940年,他感到明人冯惟讷所辑《诗纪》、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虽然"搜括靡遗",有功于世,但仍存在严重缺失,遂在前书基础上重新攟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谣,另谋新编。工作时断时续,直至1964年,始编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部百卷巨轶。其中《隋诗》10卷,为目前收录隋诗最为全备的总集。 另有《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等。

人物贡献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逯钦立先生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代文学研究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时期。学术界受惠最大的是他以一人之力编纂一百三十卷巨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此书迄今仍然是学习和研究这一时期文学的必要书籍。除此之外,他在汉诗研究、陶渊明研究、汉乐府研究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成果。
  • 逯钦立先生对苏、李诗、班婕妤诗和古诗年代的考订,迄今仍是不刊之论。尤其是苏武诗的考订,他提出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苏诗晚于李诗出现,且苏诗出于李陵集。他引庾信《哀江南赋》证《诗品》“子卿《双凫》”当为“少卿”之误,其考订的精审,令人叹服。
  • 逯钦立先生这部总集的优点和贡献,学术界早有定评,在中华书局的《出版说明》中明确指出其优点有五,都是精审之言。先师曹道衡先生曾在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的推荐信中,总结其成绩,说到其搜辑佚文,认为这个工作比收录完整的作品更为艰难。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只有作过这方面的工作,或者重视文献资料的研究者才能深切体会得到。
  • 然逯先生此书,并不仅是搜辑全备,更由于其考订精详,解决了许多文学史上的悬疑问题。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他的《汉诗别录》,就是在其搜辑的工作过程中,考订而成的成果。
  • 逯先生此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可以信服、放心使用的文本,他的工作更给后学者提供了典范,因而成为二十世纪古代文学获得成就的标志性成果。 [1]

陶渊明研究

  •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逯钦立先生于考证、校勘、注释和评论等四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1979年之前,陶渊明集还没有特别好的校注本。逯钦立先生率先以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对陶集进行整理。 可以说,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是个非常出色的本子。
  • 关于陶渊明思想的论述,逯钦立先生结合当时文化思潮,经学、佛、道、玄以及儒家思想,灵活对待陈寅恪“新自然主义”观点。
  • 逯先生自言《读陶管见》具有“读书笔记性质”、“涉及的问题又未必有关宏旨”。但其笔记出于多年读陶集的体会,而所论恰是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之难点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逯先生对陶渊明的隐居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陶渊明在最后决定终身隐居的时候,心情实际上是复杂和矛盾的。他虽然出身庶族,但其祖陶侃毕竟是东晋新贵,在政治上曾取得过成功。故而归隐并非渊明首选,是放弃政治理想之后,“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
  • 《宋书》本传云:“(陶渊明)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逯先生考《宋书·百官志》,“知陶为祭酒,即别驾祭酒,职位较高。”又“陶渊明八岁,是年遭父丧”,即幼年失怙。“太元甲申(公元三八四),陶渊明二十岁。家庭衰落。”(《陶渊明事迹诗文昔年》)以“弱冠逢世阻”(《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为据。足见其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生活是比较拮据的。那么,这种“不堪吏职”之说,便显得不易理解,很值得怀疑。逯先生进一步提出,他出任祭酒,主要是“以禄代耕”思想决定的,是因家贫而出仕,“谈不到什么忠君思想”。
  • 逯钦立又指出陶渊明以祖辈的荣宠为傲,是一个“深受封建教养怀有政治理想愿意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故当刘裕讨伐桓玄,他东下附“义旗”,其“封建正统思想”又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所以,陶在最后决定终身隐居的时候,他的心情实际上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摆脱了封建统治罗网,感到极大庆幸与愉快”,“另一方面,归隐就要终身放弃政治理想,就要遭受饥寒痛苦”。故而,其归隐是“不得已”而为之,“陶渊明所以成为一个隐士,决定于他的思想见解和道德品质,更是决定于他生活的历史时代和社会风气”。
  • 逯先生认为退隐躬耕,对诗人来说是件大事,但这“并不是使他成为伟大诗人的充分条件或因素。”更直言“研究陶渊明,不允许过分强调他的归隐”,这会导致“把非主要的作品当作主要的”,使研究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陶学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我们也应当对逯先生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对陶渊明“忠君”思想有更加充分的认识,毕竟其《命子诗》除了自矜祖上功业外,还有“在我中晋”、“天子畴我”、“慎终如始”这样鲜明表达立场的诗句。故其仕隐,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与意义,并不止于在“以禄代耕”与“放弃政治理想”间徘徊,有待于后人进一步研究。

人物专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