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逯欽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逯欽立(1910-1973)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學史研究專家、中國古文獻專家。

  • 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 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廣西大學。
  • 1951年至1973年任東北師範學大學教授。
  • 編纂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校注有《陶淵明集》。另有《逯欽立文存》等著作出版。

基本信息

姓名    逯欽立  
別名    胡蠻、祝本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師  
出生地   山東省巨野縣大義鎮
出生時間  1910年10月29日  
去世時間   1973年8月6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代表作品   編纂《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主要成就   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人物簡介

基本概述

  • 逯欽立(1910-1973),字卓亭,山東巨野人。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隨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專門研習漢魏六朝文學。
  • 曾在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廣西大學(桂林)、東北師範大學任職。
  • 逯先生對於漢魏六朝文學造詣頗深,撰述很多。1940年,他感到明人馮惟訥所輯《詩紀》、近人丁福保所輯《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雖然"搜括靡遺",有功於世,但仍存在嚴重缺失,遂在前書基礎上重新攟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謠,另謀新編。工作時斷時續,直至1964年,始編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這部百卷巨軼。其中《隋詩》10卷,為目前收錄隋詩最為全備的總集。 另有《陶淵明集》校注(中華書局)等。

人物貢獻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 逯欽立先生是當代卓有成就的古代文學研究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漢魏六朝時期。學術界受惠最大的是他以一人之力編纂一百三十卷巨帙《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此書迄今仍然是學習和研究這一時期文學的必要書籍。除此之外,他在漢詩研究、陶淵明研究、漢樂府研究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上都取得了非常有價值的成果。
  • 逯欽立先生對蘇、李詩、班婕妤詩和古詩年代的考訂,迄今仍是不刊之論。尤其是蘇武詩的考訂,他提出了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蘇詩晚於李詩出現,且蘇詩出於李陵集。他引庾信《哀江南賦》證《詩品》「子卿《雙鳧》」當為「少卿」之誤,其考訂的精審,令人嘆服。
  • 逯欽立先生這部總集的優點和貢獻,學術界早有定評,在中華書局的《出版說明》中明確指出其優點有五,都是精審之言。先師曹道衡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的推薦信中,總結其成績,說到其搜輯佚文,認為這個工作比收錄完整的作品更為艱難。這是非常準確的評價,只有作過這方面的工作,或者重視文獻資料的研究者才能深切體會得到。
  • 然逯先生此書,並不僅是搜輯全備,更由於其考訂精詳,解決了許多文學史上的懸疑問題。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他的《漢詩別錄》,就是在其搜輯的工作過程中,考訂而成的成果。
  • 逯先生此書,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可以信服、放心使用的文本,他的工作更給後學者提供了典範,因而成為二十世紀古代文學獲得成就的標誌性成果。 [1]

陶淵明研究

  • 在陶淵明研究領域,逯欽立先生於考證、校勘、注釋和評論等四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1979年之前,陶淵明集還沒有特別好的校注本。逯欽立先生率先以元初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十卷本為底本對陶集進行整理。 可以說,逯欽立先生校注《陶淵明集》是個非常出色的本子。
  • 關於陶淵明思想的論述,逯欽立先生結合當時文化思潮,經學、佛、道、玄以及儒家思想,靈活對待陳寅恪「新自然主義」觀點。
  • 逯先生自言《讀陶管見》具有「讀書筆記性質」、「涉及的問題又未必有關宏旨」。但其筆記出於多年讀陶集的體會,而所論恰是理解陶淵明及其詩文之難點所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逯先生對陶淵明的隱居問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陶淵明在最後決定終身隱居的時候,心情實際上是複雜和矛盾的。他雖然出身庶族,但其祖陶侃畢竟是東晉新貴,在政治上曾取得過成功。故而歸隱並非淵明首選,是放棄政治理想之後,「不得已」而做出的選擇。
  • 《宋書》本傳云:「(陶淵明)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逯先生考《宋書·百官志》,「知陶為祭酒,即別駕祭酒,職位較高。」又「陶淵明八歲,是年遭父喪」,即幼年失怙。「太元甲申(公元三八四),陶淵明二十歲。家庭衰落。」(《陶淵明事跡詩文昔年》)以「弱冠逢世阻」(《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為據。足見其出仕前的青少年時期生活是比較拮据的。那麼,這種「不堪吏職」之說,便顯得不易理解,很值得懷疑。逯先生進一步提出,他出任祭酒,主要是「以祿代耕」思想決定的,是因家貧而出仕,「談不到什麼忠君思想」。
  • 逯欽立又指出陶淵明以祖輩的榮寵為傲,是一個「深受封建教養懷有政治理想願意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故當劉裕討伐桓玄,他東下附「義旗」,其「封建正統思想」又非常突出地表現了出來。所以,陶在最後決定終身隱居的時候,他的心情實際上是複雜和矛盾的。「一方面,他擺脫了封建統治羅網,感到極大慶幸與愉快」,「另一方面,歸隱就要終身放棄政治理想,就要遭受饑寒痛苦」。故而,其歸隱是「不得已」而為之,「陶淵明所以成為一個隱士,決定於他的思想見解和道德品質,更是決定於他生活的歷史時代和社會風氣」。
  • 逯先生認為退隱躬耕,對詩人來說是件大事,但這「並不是使他成為偉大詩人的充分條件或因素。」更直言「研究陶淵明,不允許過分強調他的歸隱」,這會導致「把非主要的作品當作主要的」,使研究偏離了應有的方向。這對於今天的陶學發展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但我們也應當對逯先生的觀點批判地繼承,對陶淵明「忠君」思想有更加充分的認識,畢竟其《命子詩》除了自矜祖上功業外,還有「在我中晉」、「天子疇我」、「慎終如始」這樣鮮明表達立場的詩句。故其仕隱,有更為深刻的原因與意義,並不止於在「以祿代耕」與「放棄政治理想」間徘徊,有待於後人進一步研究。

人物專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