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缕远去的刻骨铭心的年味(李协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那缕远去的刻骨铭心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那缕远去的刻骨铭心的年味》中国当代作家李协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那缕远去的刻骨铭心的年味

作家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就是说世界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年味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

记忆里,春节是儿时最美好的期盼,期待越大,越觉得时间漫长,每当寒风料峭雪花飞舞时,年味就飘逸起来了。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刻骨铭心“闹春”活动有“唱年戏”、“玩毛狮子”、“闹春舞”“做醮”等。如今闭上眼依稀能听到咚咚嚓嚓的锣鼓声,看到激昂刺激的春戏春舞和张张荡漾快乐的灿烂笑脸。

“唱年戏”是最隆重的春庆活动。每个大队都有戏台,演员是普通的村民,因喜欢戏曲,又有表演天赋,经过懂行的师傅指点,就能登台表演,配乐技师是土生土长的乐器爱好者,坐在戏台两侧敲锣打鼓,弹三弦拉二胡,琴声悠扬,婉转动听。戏没开演时,七八十岁的老人,会走路的孩童,三五成群地往戏台处赶,占个好位置,坐个小马扎,或抱个大土坯,台下人山人海,坐的站的,围得水泄不通。爹爹是戏剧迷,天天去赶戏场,看完公社戏班再看大队戏班,白天看了,夜戏也不落下。爹爹看完戏,还能记住戏里的台词、唱腔,回来时一路上哼着戏词,唱得有腔有调。我是爹爹的小尾巴,几乎每次跟着去,爹爹拉我钻到场子恰当的位置,有时我坐在爹爹的脖子上看戏,戏台的表演便一目了然。我看戏只看演员的美丑。记得在两汊港大队唱戏的有个唱花旦的姑娘,不但嗓子好,唱腔圆润清亮,人长得也标致,扮相俊美,只要她一出场,挥动长长的水袖亮个相,台下便是一片喝彩声。她是个好演员,主演的“窦娥冤”,入戏很深,唱到窦娥被斩的片段时,眼泪冲花了脸上的彩妆,悲怆的唱腔,听得台下观众都眼角湿润,妇女个个用头巾擦着眼泪。

年戏一直要演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天气回暖,农民得准备春耕了,年戏也落下帷幕。

“玩毛狮子”也是“孩子”最喜欢参与的一种春庆活动,角色分狮头、狮尾、猴子、罗汉、喝灯打锣、逗狮人等六个孩子协作完成。孩子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完全出于一种热爱。狮子是用竹筐做头,蛋壳做眼,纱纸糊面,黄缎做皮,头上系个大红花,脖子上挂满铜铃,一身金黄的毛,走路威风凛凛,非常逼真。正月初一,舞狮队敲锣打鼓一家一户地去表演。狮子在锣鼓声中跳跃追逐,“猴子”时而抓耳挠腮,时而翻滚打爬,“罗汉”一边摇扇,一边做着滑稽动作,引起观众发笑;狮子张牙舞爪,翘首仰视,盘地匍匐,动作活泼逼真、惟妙惟肖;狮子满场奔跑时,铜铃铛摇出叮咚悦耳的旋律,亮亮的灯光四处散射,照在鼓手亢奋的脸上和斑斓的狮皮上,小院荡漾喜气洋洋的笑声。

“玩毛狮子”最精彩惊险动作是“登高台”,高台是垒起来的方桌,桌子四脚朝天,逗狮人拿绣球逗引狮子爬上桌子,再爬上高台,狮子登上高处时,盘旋玩跳,摇头摆尾,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惊险刺激,灵活激情。观众屏住呼吸,握紧拳头,惊诧唏嘘,提心吊胆,当逗狮人一声口哨,狮子才跳了下来,此时,观众欢呼声、鞭炮声、锣鼓声一齐热烈地响了起来,把气氛推向高潮。

每年腊月,大队组织村民排练“闹春舞”。参加者大多是年轻人,后生打腰鼓,女孩打铜锣,也有爱热闹的中年人或泼辣的小媳妇参加,人越多越热闹。那时,几乎各个大队都有“闹春舞”,没能力组织的大队则给邻大队出些钱,联合搞节目,怕输了面子。“闹春舞”是村民自愿参加,没有工资和福利,都图个乐呵;活动的费用也是村民集资,每家收点钱,就图过个红火年。

“闹春舞”的表演从初二开始,挨家挨户的拜年表演,锣鼓喧天地跳跃旋转,走在前面的是穿红袍的大老爷,左右陪两个穿紫袍和穿黑袍的老爷,嘴唇上边挂着长髯,举着官印,迈着八字步,有模有样的。最吸引人的是两对傻公子和臭婆娘的表演,他们穿着红红绿绿的戏服,头上带着大帽子,插满绢花,化着浓墨粉妆,四人来回对面舞着大扇子,丑态百出,逗得围观者捧腹大笑。还有领队的两个人穿着翻毛背心,背上挂满叮当作响的铃铛,手里拿一个长毛的扇子,前后来回地跑,带动着春节的热烈气氛。

大队“闹春舞”表演队还要上公社拜大年。“闹春舞”在正月初八日集中到公社上,去政府、医院、学校挨个地表演。公社的那些商铺或私营企业也会出点酒水钱,让“春舞”在店铺门前闹一阵,图个热闹吉利。“闹春舞”参加完公社的集体表演后,再去庙上拜祭,回来时卸了妆,锣鼓也不再敲,负责人把衣装和锣鼓器皿收集到大队的木箱子存好,下一年春节继续表演“闹春舞”。

正月十五是太平桥乡青云庙“做醮”的日子,十里八寨的乡亲们都来“赶醮”。青云庙是矗立青云山顶的名寺古刹,高大庄严的山门,保存完整的神殿,高高的古台,典藏丰富的经阁,佛像造型美观宏伟,威严壮观,寺庙里有很多穿着袈裟僧衣剃度的僧人,庙前还有碧波荡漾的青云水库。这里是太平桥乡本土的佛教信徒们朝拜圣地和最佳观景平台。青云庙佛教或道教信徒们也很多,元宵节做醮的习俗,也自然成了一种约定乡俗。

青云山“做醮”日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从太平桥公社的古街往西走,到青云庙有好几里路。太平桥街上摆满了卖各种农具,都是周边大队的能工巧匠精打细作出的桦犁、木耙、铁锹、榔头、背篓等农用器具,这些艺人们也趁“做醮”日子做一些生意,而赶醮的乡亲拜拜庙神,给家人祈福,顺便买点农货,不虚此行。十五日早上开始,络绎不绝的人群纷纷往庙里赶,山道上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人群像蚂蚁流动。

乡亲们挤到庙前时,个个都挤出一身汗,然后挨个到大殿地拜神、磕头、上香,在功德箱里丢香钱,看到那一尊尊庄严神圣的佛像,心里生出几分敬畏。年轻人“赶醮”,只是图个热闹,见见世面,那些虔诚的佛教信徒们,则是真心实意来拜佛进香的。我陪着妈妈一起来庙里,跟着她一路上香磕头,虔诚凝重,对神充满敬畏。

另外,正月十五也是妹仔拜观音菩萨日,十里八寨的所有年满16岁的妹仔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纷纷走进青云庙神祠前,在观音菩萨面前烧上一炷香,许愿抽签,测算婚姻。大殿上的道士吹喇叭打竹板,舞动旗帜,乐器齐鸣,鼓起神风,亢奋异常,整个寺庙飘逸优雅的神曲。

妹仔们虔诚地跪在青云庙大厅的地上,袅袅香烟在观音菩萨的宝像前飘逸,大恍恍然弥漫一股神秘。

四个小道士齐声吟诵:“喇叭吹,锣鼓响,乐鼓齐鸣神人到。八方仙公齐齐请,观音菩萨下天桥。”

高亢的吟诵之中,铜铃啷当作响。这时,一位头戴五佛头冠,身着八幅罗裙,腰佩司刀,手摇响铃的道士且歌且舞,升出了法驾,身影飘逸鬼魅,声音高如洪钟: “南请观音菩萨,北请月老仙君,东拜和合菩萨,西叩王母瑶池……”

拜观音菩萨的妹仔们齐齐地虔诚叩首,恳求着观音菩萨降恩,请仙驾附身,为人生让道。

那道士跳舞唱歌,反反复复,弄得所有妹子心思燥热,道士大汗淋漓,声音嘶哑,手中的棒槌不听使唤,锣鼓密如雨点响了起来,道士如中魔般一阵痉挛,口吐白沫,仰面便倒;他木痴痴如同死人,眼睛里神光大现,亮晶晶仿佛闪起两盏灯,小道士们便晓得这是行法成功,观音菩萨赐了恩典,派下司命菩萨附上身了,便急急扶道士到法座坐好,递上符水、艾枝。

道士喝一口符水,喷一口在艾枝上,往前洒出,再喝一口,再喷,再洒,如此一碗符水直到洒尽,满殿的妹仔们就争先恐后涌上来,争着让符水洒在头上、身上,争着多得一些观音菩萨赐下的福泽。

洒过符水,小道士们搬出了二十四只神签签筒,一排排妹仔便排起了长队,轮流跪在观音菩萨的宝像前,暗暗念起自己的心愿,一面摇动签筒,待求出签来,便次第来到道士的法驾前,跪请司命道士指点前程。

道士直着眼睛,接过一根根签,一面便念念有词:“乾上坤下,水火交融,施主明媚年华,良缘可期,上中大吉。坎下离上,金木相济,施主繁华人生,姻缘佳造,终得神助。”

道士逐个给妹仔解签,解完签后,旁边的小道士将红头绳系在了妹仔的脖子上,这妹仔算完成了拜观音菩萨的仪式,小伙子面见到了脖子上系红绳的妹仔,就可以向她们对歌示爱了,只要姑娘父母答应就可谈婚论嫁了。

妹仔们出了大殿,就到小摊上尝了芝麻糖、油粑粑等小吃,正在满嘴香甜时,听得大殿外有闹哄哄的声音,青云庙马上要“拜财神”了。

庙前偌大的空坪上,人山人海,观者如潮。庙坪正中立着丈把高的财神菩萨,笑容可掬、高贵雍容;庙长整整衣裳,迈起方步走到财神菩萨前,顿时安静了;一群后生伢屏气凝神,威严挺立在财神菩萨两边。

接着,庙长起身,举起了三眼铳。

这一刹那,所有的后生伢屏气凝神。

这一刹那,千百观众同样鸦雀无声。

砰!砰! 砰!三声铳响。

礼炮后生拨动扳机向天射击,声音响彻云霄。

待得众人点燃香烛,供起祭礼,庙坪香烟满了炉,烛火成了行,在烟气氤氲中,财神菩萨散发出几分神气来,道士扯开了嗓子:

“拜——财——神——”

众人便向菩萨再行三叩大礼,起身,神情虔诚至极。

道士便喊:“祭——财——神——”

为何要祭财神呢?

这财神祭本有大讲究,喊祭辞要威要真诚要喊出气势,唤得财神现身,给世人赐福;领头黑面后生扯开嗓门吼将祭文,庙坪内外,观众齐声应和:

“夫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文武财神,五路广进,携吉祥于百姓,带兴旺于万民。先贤古圣,俗制礼规。拜迎财神,民俗久远。中华五千年,东西南北中,盛设供坛,焚香拜祭。金锣爆竹,性醴毕陈。避邪免灾,以利开市。富神降生,大吉大利,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发家致富,佑我青云!”

几百上千个嗓子汇集一处,粗犷雄壮的吼声,直震屋瓦,仿佛整座大庙坪都要在吼声中摇晃起来!

吼声之中,也不知是声音带起的,还是果真惊动了财神的神气,一股子荡荡之风蓦然鼓入,吹得满庙坪烛火乱摇,烟腾雾起,吹出财神神像的浩然正气。

道士看神灵已显,便喊起了祭神公的最后一项:“挂——彩——”

一只早就备下的公鸡被一刀割断了颈,鸡血注入瓷碗内。

庙长摘下纱布巾,提笔蘸上鸡血,神情凝重地往纱巾上点了一下。

然后,其他的后生仔也依次摘下纱巾,请庙长挂彩。

接着,两个后生跳上舞台边拉开了红布帘幕,红彤彤的舞台露在观众的眼里。庙长就跨步向舞台下面的座位边走去,一大堆本地乡绅、老板,外加十几个大队长,低眉顺眼跟在庙长身后,大家客客气气地请庙长落座正中位置,庙长也不客气,四平八稳地在台正中的椅子上坐下,其他乡坤便依次坐在他的两边,开始观看起“做醮”日节目。

一个身材短小的中年汉子跳上了舞台,穿白色圆领短袖背心,蓝色长裤,腰间扎一根黑布腰带,拱了拱手,豪爽地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本次“做醮”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由‘青云拳会’师徒表演一套拳术!敬请各位助威!”然后他就立在了一边,英气逼人,浑身透劲,显然功底很深。

中年汉子刚站定不久,立马就上来一个二十出头的魁梧小伙子。小伙子朝中年汉子施拳道:“师傅,我先出招了!”

小伙子使出一招青云拳中的“拉弓射狼”。但见劲风掀衣,右拳快捷攻入中年汉子前额,中年汉子连忙急忙低头下蹲,左拳冲出,二人左闪右挡,逐一化解,两人你来我往,斗了二十回合,难分胜负……

在场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不时发出叫好声和掌声。

“做醮”日节目很多,还有踩高跷、踢飞毽、打棍拳等活动,红男绿女络绎不绝,摆摊卖货成行成串,各种商品眼花缭乱,独特的表演激动人心,荡漾古朴神秘气氛。

牵人心魂的“年味”还是乡村美食。家家户户都杀年猪,每到腊月,屠夫们的生意特好,手法熟练,刀斧并用,兵乒乓乓一阵爆响,整块猪肉已四分五裂;除下肋排、大骨头之外,余下的已经四四方方地堆砌在大盆之中。猪肉是农家最重要的荤菜,其利用达到零浪费,可做丸子,包水饺,配炒菜,花样百出;肥肉或油泡可熬成猪油,是家里一年的主要食用油;大骨头往往会炖一大锅,许多人家腌制些猪肉来烤腊肉,留着开春后的下酒菜。

过年煮肉时,黑色的大铁锅盖上乌黑的大锅盖后,在火苗的舔舐下,锅盖的缝隙之间渐渐散逸出蒸汽,佐料就只放些茴香、八角,水开肉滚之时,飘逸出来的肉香别说绕梁三日,至今记忆犹新,勾出馋虫。

过年的传统菜色,老人们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蹄膀炖到酥烂,做汤绝不含糊,取自家养的土鸡,配上笋丝、竹荪、香菇,砂锅煨出来。一桌年菜,总是七份食材、八分时间、九成心意,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准备这些菜时大费周折,制作耗时,成果却让人有满足感。

那一年,除夕是二十九,雪下得很大,父亲亲自下厨做了“红烧肉”,破落的屋子飘着肉香,我的嘴角流着贪婪的口水。

那一年,腊月三十,我家的年夜饭才吃到一半,讨债的人追上门,说着说着掀翻了我家的桌子,抬走了家里的碗柜。

那一年,正月初二,我一个早上陪妈妈串了三家本家亲戚,眼不眨的吞吃了一碗油粑粑、一碗米泡、一碗米饭及一些美味菜肴。

儿时,过年就是可以买一身新衣服,从里到外,外套、裤子、秋衣秋裤、鞋袜,全都放到柜子里,初一起来全部换上。吃的东西比平时好多了,饮料、糖果和零食多出很多,但需要长辈默许才可放开吃。

过年,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瞎折腾,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在于逐渐走远的某种仪式感和归属感。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卸下身上的停驻的负担,迈开轻捷自信的脚步,快快乐乐地回家过年,品味那种久违的年味,是人生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

年味,是春庆锣鼓的碰擦声,是闹春舞盈盈款款精妙舞步,是糖食果饼的甜香味,是洒扫之后的尘土味,是刷子上淡雅的浆糊味,是爆竹炸裂后的火药味,是春天草木嫩嫩的馨香味,是亲人甜蜜的舔犊之情,是拥抱亲情的激动泪水。[1]

作者简介

李协军,笔名雪君,湖南省桃源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