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那縷遠去的刻骨銘心的年味(李協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那縷遠去的刻骨銘心的年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縷遠去的刻骨銘心的年味》中國當代作家李協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縷遠去的刻骨銘心的年味

作家馮驥才說:「年味並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也就是說世界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年味自然也應該與時俱進。

記憶里,春節是兒時最美好的期盼,期待越大,越覺得時間漫長,每當寒風料峭雪花飛舞時,年味就飄逸起來了。我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刻骨銘心「鬧春」活動有「唱年戲」、「玩毛獅子」、「鬧春舞」「做醮」等。如今閉上眼依稀能聽到咚咚嚓嚓的鑼鼓聲,看到激昂刺激的春戲春舞和張張蕩漾快樂的燦爛笑臉。

「唱年戲」是最隆重的春慶活動。每個大隊都有戲台,演員是普通的村民,因喜歡戲曲,又有表演天賦,經過懂行的師傅指點,就能登台表演,配樂技師是土生土長的樂器愛好者,坐在戲台兩側敲鑼打鼓,彈三弦拉二胡,琴聲悠揚,婉轉動聽。戲沒開演時,七八十歲的老人,會走路的孩童,三五成群地往戲台處趕,占個好位置,坐個小馬扎,或抱個大土坯,台下人山人海,坐的站的,圍得水泄不通。爹爹是戲劇迷,天天去趕戲場,看完公社戲班再看大隊戲班,白天看了,夜戲也不落下。爹爹看完戲,還能記住戲裡的台詞、唱腔,回來時一路上哼着戲詞,唱得有腔有調。我是爹爹的小尾巴,幾乎每次跟着去,爹爹拉我鑽到場子恰當的位置,有時我坐在爹爹的脖子上看戲,戲台的表演便一目了然。我看戲只看演員的美醜。記得在兩汊港大隊唱戲的有個唱花旦的姑娘,不但嗓子好,唱腔圓潤清亮,人長得也標緻,扮相俊美,只要她一出場,揮動長長的水袖亮個相,台下便是一片喝彩聲。她是個好演員,主演的「竇娥冤」,入戲很深,唱到竇娥被斬的片段時,眼淚沖花了臉上的彩妝,悲愴的唱腔,聽得台下觀眾都眼角濕潤,婦女個個用頭巾擦着眼淚。

年戲一直要演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天氣回暖,農民得準備春耕了,年戲也落下帷幕。

「玩毛獅子」也是「孩子」最喜歡參與的一種春慶活動,角色分獅頭、獅尾、猴子、羅漢、喝燈打鑼、逗獅人等六個孩子協作完成。孩子們不是為了掙錢,而是完全出於一種熱愛。獅子是用竹筐做頭,蛋殼做眼,紗紙糊面,黃緞做皮,頭上系個大紅花,脖子上掛滿銅鈴,一身金黃的毛,走路威風凜凜,非常逼真。正月初一,舞獅隊敲鑼打鼓一家一戶地去表演。獅子在鑼鼓聲中跳躍追逐,「猴子」時而抓耳撓腮,時而翻滾打爬,「羅漢」一邊搖扇,一邊做着滑稽動作,引起觀眾發笑;獅子張牙舞爪,翹首仰視,盤地匍匐,動作活潑逼真、惟妙惟肖;獅子滿場奔跑時,銅鈴鐺搖出叮咚悅耳的旋律,亮亮的燈光四處散射,照在鼓手亢奮的臉上和斑斕的獅皮上,小院蕩漾喜氣洋洋的笑聲。

「玩毛獅子」最精彩驚險動作是「登高台」,高台是壘起來的方桌,桌子四腳朝天,逗獅人拿繡球逗引獅子爬上桌子,再爬上高台,獅子登上高處時,盤旋玩跳,搖頭擺尾,舐毛擦腳、搔頭洗耳,驚險刺激,靈活激情。觀眾屏住呼吸,握緊拳頭,驚詫唏噓,提心弔膽,當逗獅人一聲口哨,獅子才跳了下來,此時,觀眾歡呼聲、鞭炮聲、鑼鼓聲一齊熱烈地響了起來,把氣氛推向高潮。

每年臘月,大隊組織村民排練「鬧春舞」。參加者大多是年輕人,後生打腰鼓,女孩打銅鑼,也有愛熱鬧的中年人或潑辣的小媳婦參加,人越多越熱鬧。那時,幾乎各個大隊都有「鬧春舞」,沒能力組織的大隊則給鄰大隊出些錢,聯合搞節目,怕輸了面子。「鬧春舞」是村民自願參加,沒有工資和福利,都圖個樂呵;活動的費用也是村民集資,每家收點錢,就圖過個紅火年。

「鬧春舞」的表演從初二開始,挨家挨戶的拜年表演,鑼鼓喧天地跳躍旋轉,走在前面的是穿紅袍的大老爺,左右陪兩個穿紫袍和穿黑袍的老爺,嘴唇上邊掛着長髯,舉着官印,邁着八字步,有模有樣的。最吸引人的是兩對傻公子和臭婆娘的表演,他們穿着紅紅綠綠的戲服,頭上帶着大帽子,插滿絹花,化着濃墨粉妝,四人來回對面舞着大扇子,醜態百出,逗得圍觀者捧腹大笑。還有領隊的兩個人穿着翻毛背心,背上掛滿叮噹作響的鈴鐺,手裡拿一個長毛的扇子,前後來回地跑,帶動着春節的熱烈氣氛。

大隊「鬧春舞」表演隊還要上公社拜大年。「鬧春舞」在正月初八日集中到公社上,去政府、醫院、學校挨個地表演。公社的那些商鋪或私營企業也會出點酒水錢,讓「春舞」在店鋪門前鬧一陣,圖個熱鬧吉利。「鬧春舞」參加完公社的集體表演後,再去廟上拜祭,回來時卸了妝,鑼鼓也不再敲,負責人把衣裝和鑼鼓器皿收集到大隊的木箱子存好,下一年春節繼續表演「鬧春舞」。

正月十五是太平橋鄉青雲廟「做醮」的日子,十里八寨的鄉親們都來「趕醮」。青雲廟是矗立青雲山頂的名寺古剎,高大莊嚴的山門,保存完整的神殿,高高的古台,典藏豐富的經閣,佛像造型美觀宏偉,威嚴壯觀,寺廟裡有很多穿着袈裟僧衣剃度的僧人,廟前還有碧波蕩漾的青雲水庫。這裡是太平橋鄉本土的佛教信徒們朝拜聖地和最佳觀景平台。青雲廟佛教或道教信徒們也很多,元宵節做醮的習俗,也自然成了一種約定鄉俗。

青雲山「做醮」日熱鬧非凡,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從太平橋公社的古街往西走,到青雲廟有好幾里路。太平橋街上擺滿了賣各種農具,都是周邊大隊的能工巧匠精打細作出的樺犁、木耙、鐵鍬、榔頭、背簍等農用器具,這些藝人們也趁「做醮」日子做一些生意,而趕醮的鄉親拜拜廟神,給家人祈福,順便買點農貨,不虛此行。十五日早上開始,絡繹不絕的人群紛紛往廟裡趕,山道上水泄不通,密密麻麻的人群像螞蟻流動。

鄉親們擠到廟前時,個個都擠出一身汗,然後挨個到大殿地拜神、磕頭、上香,在功德箱裡丟香錢,看到那一尊尊莊嚴神聖的佛像,心裡生出幾分敬畏。年輕人「趕醮」,只是圖個熱鬧,見見世面,那些虔誠的佛教信徒們,則是真心實意來拜佛進香的。我陪着媽媽一起來廟裡,跟着她一路上香磕頭,虔誠凝重,對神充滿敬畏。

另外,正月十五也是妹仔拜觀音菩薩日,十里八寨的所有年滿16歲的妹仔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紛紛走進青雲廟神祠前,在觀音菩薩面前燒上一炷香,許願抽籤,測算婚姻。大殿上的道士吹喇叭打竹板,舞動旗幟,樂器齊鳴,鼓起神風,亢奮異常,整個寺廟飄逸優雅的神曲。

妹仔們虔誠地跪在青雲廟大廳的地上,裊裊香煙在觀音菩薩的寶像前飄逸,大恍恍然瀰漫一股神秘。

四個小道士齊聲吟誦:「喇叭吹,鑼鼓響,樂鼓齊鳴神人到。八方仙公齊齊請,觀音菩薩下天橋。」

高亢的吟誦之中,銅鈴啷噹作響。這時,一位頭戴五佛頭冠,身着八幅羅裙,腰佩司刀,手搖響鈴的道士且歌且舞,升出了法駕,身影飄逸鬼魅,聲音高如洪鐘: 「南請觀音菩薩,北請月老仙君,東拜和合菩薩,西叩王母瑤池……」

拜觀音菩薩的妹仔們齊齊地虔誠叩首,懇求着觀音菩薩降恩,請仙駕附身,為人生讓道。

那道士跳舞唱歌,反反覆覆,弄得所有妹子心思燥熱,道士大汗淋漓,聲音嘶啞,手中的棒槌不聽使喚,鑼鼓密如雨點響了起來,道士如中魔般一陣痙攣,口吐白沫,仰面便倒;他木痴痴如同死人,眼睛裡神光大現,亮晶晶仿佛閃起兩盞燈,小道士們便曉得這是行法成功,觀音菩薩賜了恩典,派下司命菩薩附上身了,便急急扶道士到法座坐好,遞上符水、艾枝。

道士喝一口符水,噴一口在艾枝上,往前灑出,再喝一口,再噴,再灑,如此一碗符水直到灑盡,滿殿的妹仔們就爭先恐後湧上來,爭着讓符水灑在頭上、身上,爭着多得一些觀音菩薩賜下的福澤。

灑過符水,小道士們搬出了二十四隻神簽簽筒,一排排妹仔便排起了長隊,輪流跪在觀音菩薩的寶像前,暗暗念起自己的心愿,一面搖動簽筒,待求出簽來,便次第來到道士的法駕前,跪請司命道士指點前程。

道士直着眼睛,接過一根根簽,一面便念念有詞:「乾上坤下,水火交融,施主明媚年華,良緣可期,上中大吉。坎下離上,金木相濟,施主繁華人生,姻緣佳造,終得神助。」

道士逐個給妹仔解簽,解完簽後,旁邊的小道士將紅頭繩系在了妹仔的脖子上,這妹仔算完成了拜觀音菩薩的儀式,小伙子面見到了脖子上系紅繩的妹仔,就可以向她們對歌示愛了,只要姑娘父母答應就可談婚論嫁了。

妹仔們出了大殿,就到小攤上嘗了芝麻糖、油粑粑等小吃,正在滿嘴香甜時,聽得大殿外有鬧哄哄的聲音,青雲廟馬上要「拜財神」了。

廟前偌大的空坪上,人山人海,觀者如潮。廟坪正中立着丈把高的財神菩薩,笑容可掬、高貴雍容;廟長整整衣裳,邁起方步走到財神菩薩前,頓時安靜了;一群後生伢屏氣凝神,威嚴挺立在財神菩薩兩邊。

接着,廟長起身,舉起了三眼銃。

這一剎那,所有的後生伢屏氣凝神。

這一剎那,千百觀眾同樣鴉雀無聲。

砰!砰! 砰!三聲銃響。

禮炮後生撥動扳機向天射擊,聲音響徹雲霄。

待得眾人點燃香燭,供起祭禮,廟坪香煙滿了爐,燭火成了行,在煙氣氤氳中,財神菩薩散發出幾分神氣來,道士扯開了嗓子:

「拜——財——神——」

眾人便向菩薩再行三叩大禮,起身,神情虔誠至極。

道士便喊:「祭——財——神——」

為何要祭財神呢?

這財神祭本有大講究,喊祭辭要威要真誠要喊出氣勢,喚得財神現身,給世人賜福;領頭黑面後生扯開嗓門吼將祭文,廟坪內外,觀眾齊聲應和:

「夫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富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文武財神,五路廣進,攜吉祥於百姓,帶興旺於萬民。先賢古聖,俗制禮規。拜迎財神,民俗久遠。中華五千年,東西南北中,盛設供壇,焚香拜祭。金鑼爆竹,性醴畢陳。避邪免災,以利開市。富神降生,大吉大利,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發家致富,佑我青雲!」

幾百上千個嗓子匯集一處,粗獷雄壯的吼聲,直震屋瓦,仿佛整座大廟坪都要在吼聲中搖晃起來!

吼聲之中,也不知是聲音帶起的,還是果真驚動了財神的神氣,一股子蕩蕩之風驀然鼓入,吹得滿廟坪燭火亂搖,煙騰霧起,吹出財神神像的浩然正氣。

道士看神靈已顯,便喊起了祭神公的最後一項:「掛——彩——」

一隻早就備下的公雞被一刀割斷了頸,雞血注入瓷碗內。

廟長摘下紗布巾,提筆蘸上雞血,神情凝重地往紗巾上點了一下。

然後,其他的後生仔也依次摘下紗巾,請廟長掛彩。

接着,兩個後生跳上舞台邊拉開了紅布簾幕,紅彤彤的舞台露在觀眾的眼裡。廟長就跨步向舞台下面的座位邊走去,一大堆本地鄉紳、老闆,外加十幾個大隊長,低眉順眼跟在廟長身後,大家客客氣氣地請廟長落座正中位置,廟長也不客氣,四平八穩地在台正中的椅子上坐下,其他鄉坤便依次坐在他的兩邊,開始觀看起「做醮」日節目。

一個身材短小的中年漢子跳上了舞台,穿白色圓領短袖背心,藍色長褲,腰間扎一根黑布腰帶,拱了拱手,豪爽地說道:「各位父老鄉親!本次「做醮」活動的第一個節目是由『青雲拳會』師徒表演一套拳術!敬請各位助威!」然後他就立在了一邊,英氣逼人,渾身透勁,顯然功底很深。

中年漢子剛站定不久,立馬就上來一個二十出頭的魁梧小伙子。小伙子朝中年漢子施拳道:「師傅,我先出招了!」

小伙子使出一招青雲拳中的「拉弓射狼」。但見勁風掀衣,右拳快捷攻入中年漢子前額,中年漢子連忙急忙低頭下蹲,左拳衝出,二人左閃右擋,逐一化解,兩人你來我往,鬥了二十回合,難分勝負……

在場觀眾看得目瞪口呆,不時發出叫好聲和掌聲。

「做醮」日節目很多,還有踩高蹺、踢飛毽、打棍拳等活動,紅男綠女絡繹不絕,擺攤賣貨成行成串,各種商品眼花繚亂,獨特的表演激動人心,蕩漾古樸神秘氣氛。

牽人心魂的「年味」還是鄉村美食。家家戶戶都殺年豬,每到臘月,屠夫們的生意特好,手法熟練,刀斧並用,兵乒乓乓一陣爆響,整塊豬肉已四分五裂;除下肋排、大骨頭之外,餘下的已經四四方方地堆砌在大盆之中。豬肉是農家最重要的葷菜,其利用達到零浪費,可做丸子,包水餃,配炒菜,花樣百出;肥肉或油泡可熬成豬油,是家裡一年的主要食用油;大骨頭往往會燉一大鍋,許多人家醃製些豬肉來烤臘肉,留着開春後的下酒菜。

過年煮肉時,黑色的大鐵鍋蓋上烏黑的大鍋蓋後,在火苗的舔舐下,鍋蓋的縫隙之間漸漸散逸出蒸汽,佐料就只放些茴香、八角,水開肉滾之時,飄逸出來的肉香別說繞樑三日,至今記憶猶新,勾出饞蟲。

過年的傳統菜色,老人們做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蹄膀燉到酥爛,做湯絕不含糊,取自家養的土雞,配上筍絲、竹蓀、香菇,砂鍋煨出來。一桌年菜,總是七份食材、八分時間、九成心意,才吃得出十足的年味。準備這些菜時大費周折,製作耗時,成果卻讓人有滿足感。

那一年,除夕是二十九,雪下得很大,父親親自下廚做了「紅燒肉」,破落的屋子飄着肉香,我的嘴角流着貪婪的口水。

那一年,臘月三十,我家的年夜飯才吃到一半,討債的人追上門,說着說着掀翻了我家的桌子,抬走了家裡的碗櫃。

那一年,正月初二,我一個早上陪媽媽串了三家本家親戚,眼不眨的吞吃了一碗油粑粑、一碗米泡、一碗米飯及一些美味菜餚。

兒時,過年就是可以買一身新衣服,從裡到外,外套、褲子、秋衣秋褲、鞋襪,全都放到柜子里,初一起來全部換上。吃的東西比平時好多了,飲料、糖果和零食多出很多,但需要長輩默許才可放開吃。

過年,不僅在於物質的充實,儀式的繁複,還在於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窮講究、瞎折騰,在於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間努力維持的真誠和友善,在於逐漸走遠的某種儀式感和歸屬感。

數一數,一年三百六十五,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塵土,卸下身上的停駐的負擔,邁開輕捷自信的腳步,快快樂樂地回家過年,品味那種久違的年味,是人生一種享受,也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幸福。

年味,是春慶鑼鼓的碰擦聲,是鬧春舞盈盈款款精妙舞步,是糖食果餅的甜香味,是灑掃之後的塵土味,是刷子上淡雅的漿糊味,是爆竹炸裂後的火藥味,是春天草木嫩嫩的馨香味,是親人甜蜜的舔犢之情,是擁抱親情的激動淚水。[1]

作者簡介

李協軍,筆名雪君,湖南省桃源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