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邹韬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 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
 
(added Category:文史工作者 using HotCa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1: 行 1:
 邹韬奋 (1895.11.5—1944.7.24),原 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 [1]   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 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 开始从事教育 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 活周刊主编 以犀利之笔 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2]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九·一八”事变后, 韬奋在上海 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为 扑灭 内的抗 烈火 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 韬奋 等七人 酿成七君子事件 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 在八个月的牢狱生活 韬奋 等人坚贞不屈,与法官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在全国人民坚决斗争下,国民党 府被迫于7月31日释放了“七君子”。 [3]  
+
|-
  邹韬奋 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 因患脑癌秘密返沪就医,第二年不幸 逝世 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 医院),终年48岁。 [3]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邹韬奋</big>'''
  邹韬奋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44年9月28日,党中央给韬奋家属的唁电中说:“韬奋先生二十 年为 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 ,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 为念,其精神将 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3]
+
|-
1956年上海市 府出资修复邹 韬奋 的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 [3] 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4]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25/87e67150ce334f63af9efcfcb7732635.jpe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p=77040501&query=%E9%82%B9%E9%9F%AC%E5%A5%8B 来自 搜狗网 的图片]</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
| align= light|
 +
中文 :邹韬奋
 +
|}
 +
 
 +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邹恩 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 ,江西余江人<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E9%82%B9%E9%9F%AC%E5%A5%8B%EF%BC%881895%E5%B9%B411%E6%9C%885%E6%97%A5-1944%E5%B9%B47%E6%9C%8824%E6%97%A5%EF%BC%89%EF%BC%8C%E5%8E%9F%E5%90%8D%E9%82%B9%E6%81%A9%E6%B6%A6%EF%BC%8C%E4%B9%B3%E5%90%8D%E8%8D%AB%E4%B9%A6%EF%BC%8C%E6%9B%BE%E7%94%A8%E5%90%8D%E6%9D%8E%E6%99%8B%E5%8D%BF%EF%BC%8C%E6%B1%9F%E8%A5%BF%E4%BD%99%E6%B1%9F%E4%BA%BA&ie=utf8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江西余江 ],搜狐 - news.sohu.com/2...- 2008-7-24</ref> ,出生于福建永安,毕 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 出版家<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E5%87%BA%E7%94%9F%E4%BA%8E%E7%A6%8F%E5%BB%BA%E6%B0%B8%E5%AE%89%EF%BC%8C%E6%AF%95%E4%B8%9A%E4%BA%8E%E4%B8%8A%E6%B5%B7%E5%9C%A3%E7%BA%A6%E7%BF%B0%E5%A4%A7%E5%AD%A6%EF%BC%8C%E8%BF%91%E4%BB%A3%E4%B8%AD%E5%9B%BD%E8%91%97%E5%90%8D%E8%AE%B0%E8%80%85%E5%92%8C%E5%87%BA%E7%89%88%E5%AE%B6&ie=utf8  出 于福建永安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搜狐 - www.sohu.com/a...- 2020-5-1</ref> 
 +
 
 +
  邹韬奋在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 上海文化界救 会。邹韬奋1944年7月24 日, 韬奋 去世 终年48岁<ref>[https://www.sogou.com/sie?hdq=AQxRG-7746&query=%E9%82%B9%E9%9F%AC%E5%A5%8B1944%E5%B9%B47%E6%9C%8824%E6%97%A5%EF%BC%8C%E9%82%B9%E9%9F%AC%E5%A5%8B%E5%8E%BB%E4%B8%96%EF%BC%8C%E7%BB%88%E5%B9%B448%E5%B2%81&ie=utf8  邹韬奋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去世 终年48岁],新浪网 - https://news.sina.com.cn/...- 2015-7-24</ref> 
 +
 
 +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关系表
 +
 
 +
文名 :[[邹 韬奋]]
 +
 
 +
出生地 :[[福建]]永安
 +
 
 +
别名 :邹恩润
 +
 
 +
职业 :[[新闻记者]]、 论家、出版家
 +
 
 +
毕业院校 :[[ 圣约翰大学]]
 +
 
 +
  主要成就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 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
 
 +
出生日期 :1895年11月5日(乙未
 +
 
 +
逝世 日期 :1944年7月24日
 +
 
 +
国籍 :中国
 +
 
 +
族 :[[ 汉族]]
 +
 
 +
  代表作品:全民抗战、萍踪寄语
 +
 
 +
祖籍 :[[江西]][[ 江县]]潢溪乡渡口村
 +
 
 +
'''目录''':
 +
1人物生平:
 +
担任主编:
 +
爱国 救亡
 +
宣传抗日:
 +
抗战:
 +
离渝赴港:
 +
与世 辞:
 +
2个 成就:
 +
创建报刊:
 +
治作为:
 +
韬奋 精神:
 +
3主要作品
 +
4人物评价
 +
5词条图册
 +
 
 +
==1人物生平==
 +
 
 +
'''担任主编'''
 +
[[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他决定根据
 +
 
 +
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
 
 +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邹韬奋又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
 +
 
 +
的生活书店。
 +
 
 +
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注重联系群众。7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
 +
 
 +
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黑恶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渐
 +
 
 +
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暗势力所不容。
 +
 
 +
==爱国救亡==
 +
 
 +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
 +
 
 +
不抵抗政策,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他积极支持各地
 +
 
 +
的爱国运动,并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
 +
 
 +
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56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
 +
 
 +
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
 
 +
'''邹韬奋'''
 +
 
 +
 
 +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他及《生
 +
 
 +
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
 
 +
1935年8月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期间,他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
 
 +
==宣传抗日==
 +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邹韬奋于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抗战救国主张,传播各地信
 +
 
 +
息,他到香港后不久,就开始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着手筹办《生活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日夜苦干,终于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在发刊词中,邹韬奋明确提出,“本
 +
 
 +
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该报问世后,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不到两
 +
 
 +
月,影响所及甚远,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爱国救亡运动。但鉴于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闭塞,邹韬奋遂根据读者要求,宣告从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邹韬奋又被选为执委。同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
 +
 
 +
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进一步阐发了救国会的抗敌救国主张。文中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党派各方面,应该停止纷争,“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
 +
 
 +
国”。他们特别对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赞同,呼吁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应该赶快起来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应该赶快消灭过去的成见,联
 +
 
 +
合各党各派,为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该信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
同年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报》,因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干涉而未能复刊。邹韬奋便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刊副刊“星期增刊”复刊,并加以扩充,更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
 +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
 +
 
 +
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平,各地纷纷组织游行、集会等活动,声讨国民党政府,强烈要求释放关押入狱的7位爱国人士。在
 +
 
 +
243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战而不屈”,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
 +
 
 +
==全民抗战==
 +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面对国人的支持和努力,邹韬奋心里十分感动,他由
 +
 
 +
衷地表示:“我们报答之道,只有更努力于救国运动,更致力于大众谋福利的工作。”
 +
 
 +
同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
 +
 
 +
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波及范围
 +
 
 +
之广,影响力之大,在当时均属罕见。《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
 
 +
==离渝赴港==
 +
 
 +
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起,国民党当局陆续对生活书店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图书,一律禁止或没收,甚至连经过审查及在内政部注册的,也无一例外。到民
 +
 
 +
国三十年(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被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邹韬奋对此怒不可遏。接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
 
 +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只身一人,离渝赴港,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进”。邹韬奋到达香港后,更积极致力于政治活动,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对于阴谋出卖国家,破坏抗战之恶势力,“则一息尚存,誓当与之奋斗到底”,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
 
 +
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17日,邹韬奋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在复刊词中,他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很快达到10万份。
 +
 
 +
同年6月7日,邹韬奋与救国会留港代表茅盾、长江、金仲华等9人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一文,进一步表达了要求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
 
 +
邹韬奋还经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卫中国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国会同仁所办的《救国丛书》上发表文章,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此外,他还根据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撰写出长篇史料《抗战以来》,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行,为着中国政治的光明前途,为着中国抗战建国的光明前途,“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
 +
 
 +
===与世长辞===
 +
 
 +
这时,邹韬奋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他忍受耳癌袭来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赶写了《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谈到关于考察苏北根据地的印象时,邹韬奋在书中写到:“当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亲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发挥抗战力量,坚持最残酷的敌后斗争,并团结各阶层以解决一切困难的情形,我的精神极度兴奋,我变得年轻了。我对于伟大祖国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
 +
 
 +
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与世长辞,享年48岁。
 +
 
 +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高度评价。[3]
 +
 
 +
==2个人成就==
 +
 
 +
===创建报刊===
 +
 
 +
他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著名的三联书店,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注重联系群众。7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黑恶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暗势力所不容。
 +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
 
 +
===政治作为===
 +
 
 +
邹韬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曾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期间,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
 
 +
抗战爆发后,他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反对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的种种倒行逆施和专制暴行,还多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要求。民国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变游击区,并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因病被秘密护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遗嘱再次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要求。病逝后两个月遗愿终于实现。[1]
 +
 
 +
===韬奋精神===
 +
 
 +
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新闻界人士认为,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同时,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同样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汲取的韬奋精神。
 +
 
 +
==3主要作品==
 +
 
 +
著作书目
 +
出版年份 作品 出版社
 +
1931—1933 小言论(1—3集) 生活
 +
1933 韬奋漫笔(散文) 生活
 +
1934—1945 萍踪寄语(1—3,散文) 生活
 +
1936 小言论选集(时事评论) 生活
 +
1936 萍踪寄语选集(散文) 生活
 +
1936 大众集(评论) 生活
 +
1936 坦白集(散文) 生活
 +
1936 漫笔(散文) 生活
 +
1937 展望(评论) 生活
 +
1937 经历(回忆录) 生活
 +
1937 韬奋言论集(杂文) 生活
 +
1938 激变(评论) 生活
 +
1938 再厉集(散文) 生活
 +
1939 韬奋时事论文集 中流书店
 +
1940 萍踪忆语(散文) 韬奋出版社
 +
1940 宪政运动论文集 生活
 +
1941 抗战以来(散文) 韬奋出版社
 +
1945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理论) 韬奋出版社
 +
1946 患难余生记(散文) 韬奋出版社
 +
1946 对反民主的抗争(散文) 韬奋出版社
 +
1948 韬奋文录 韬奋出版社
 +
1955 韬奋文集(1—3集) 文联
 +
 
 +
==翻译书目==
 +
 
 +
出版年份 作品名称 出版社
 +
1933 革命文豪高尔基 上海生活
 +
1934 高尔基苏联美·亚历山大康恩著 韬奋出版社
 +
1937 读书偶译 韬奋出版社
 +
1946 苏联的民主英国斯隆著 生活书店
 +
不详 一个女子恋爱的时候 不详
 +
 
 +
==4人物评价==
 +
 
 +
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这就是方针。“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
 
 +
中共领袖毛泽东: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44年11月15日题词)
 +
 
 +
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国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权,准备反攻,驱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后死神伤。(挽邹韬奋联)
 +
 
 +
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爱国志士,民主先锋。(挽邹韬奋联)
 +
 
 +
著名学者郭沫若:“你并没有离开我们,你还活着,你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青年的心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心里。你是活着的,永远活着的,从中国历史上,从我们人民的心目中,谁能够把邹韬奋的存在灭掉呢?”(在邹韬奋的追悼会上演讲)
 +
 
 +
5词条图册
 +
邹韬奋邹韬奋
 +
参考资料:
 +
1.
 +
新中国英雄模范人物:邹韬奋_共产党员网
 +
 
 +
共产党员网[引用日期2021-06-22]
 +
2.
 +
[组图]邹韬奋:走向进步,走向革命-新华网
 +
 
 +
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6-10]
 +
3.
 +
重庆党史网
 +
 
 +
重庆党史网[引用日期2021-06-10]
 +
词条标签:
 +
文学家人物 width="300">
 +
 
 +
 
 +
==参考来源==
 +
 
 +
[[Category:文化人類學]]
 +
[[Category:文化藝術人物]]
 +
[[Category:文史工作者]]

於 2022年5月20日 (五) 19:17 的最新修訂

鄒韜奮

來自 搜狗網 的圖片

中文名:鄒韜奮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鄒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江西餘江人[1] ,出生於福建永安,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近代中國著名記者和出版家[2]

鄒韜奮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與沈鈞儒、厲麟似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鄒韜奮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去世,終年48歲[3]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關係表

中文名 :鄒韜奮

出生地 :福建永安

別名 :鄒恩潤

職業 :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

畢業院校 :聖約翰大學

主要成就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出生日期 :1895年11月5日(乙未年)

逝世日期 :1944年7月24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代表作品:全民抗戰、萍蹤寄語

祖籍 :江西餘江縣潢溪鄉渡口村

目錄: 1人物生平: 擔任主編: 愛國救亡: 宣傳抗日: 全民抗戰: 離渝赴港: 與世長辭: 2個人成就: 創建報刊: 政治作為: 韜奮精神: 3主要作品 4人物評價 5詞條圖冊

1人物生平

擔任主編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編轉入銀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鄒韜奮擔負編輯責任。鄒韜奮得以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新聞出版工作。他決定根據

社會和讀者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對《生活》周刊進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確定該刊的宗旨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

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滿足日益擴大的讀者需求量,鄒韜奮又成立了「書報代辦部」,專辦讀者服務業務,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在全國擁有分支店及辦事處達五六十處之多

的生活書店。

鄒韜奮在辦刊物的過程中,注重聯繫群眾。7年裡,《生活》周刊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躍發展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着很大影響的刊物」;發行量最高達

到15.5萬份,「創造了當時期刊發行的新紀錄」。《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的那一天起,就敢於同黑惡勢力作鬥爭,力圖「求有裨益於社會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漸

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因而,鄒韜奮為黑暗勢力所不容。

愛國救亡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充滿一腔愛國熱情的鄒韜奮,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懣和悲痛,他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

不抵抗政策,接連在《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痛陳國事,號召全國未死盡人心的人「組織起來,擴充起來,共同奮鬥,共同制裁已死盡人心的人之行為」。他積極支持各地

的愛國運動,並為十九路軍等愛國志士籌集資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成為以宣傳團結抗戰、譴責投降賣國為中心內容的輿論陣地。

1932年7月成立生活書店,任總經理。生活書店成立後,團結了一大批進步作者,使其在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擴展到56家,先後出版數十種進步刊物,以及包括馬克思主義譯著

在內的1000餘種圖書。

鄒韜奮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初,鄒韜奮加入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選為執委,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到爭取民眾自由權利的民主運動中。他及《生

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1935年8月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創辦《大眾生活》周刊,旗幟鮮明地支持「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期間,他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

宣傳抗日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9日,《大眾生活》出至第16期,被國民黨政府查封。鄒韜奮於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為了能夠公開發表抗戰救國主張,傳播各地信

息,他到香港後不久,就開始和好友金仲華一起,着手籌辦《生活日報》。經過幾個月的日夜苦幹,終于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報》。在發刊詞中,鄒韜奮明確提出,「本

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力求「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的要求」。該報問世後,積極宣傳抗戰救亡思想,不到兩

月,影響所及甚遠,有力地推動了西南的愛國救亡運動。但鑑於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閉塞,鄒韜奮遂根據讀者要求,宣告從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31日,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鄒韜奮又被選為執委。同年7月31日,鄒韜奮和沈鈞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聯名發表《團結禦侮的幾個基本

條件與最低要求》的公開信,進一步闡發了救國會的抗敵救國主張。文中分析了國內形勢,指出國難當頭之際,全國各黨派各方面,應該停止紛爭,「共同聯合起來抗日救

國」。他們特別對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表示贊同,呼籲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應該趕快起來促成救亡聯合陣線的建立,應該趕快消滅過去的成見,聯

合各黨各派,為抗日救國而共同奮鬥。」該信對抗日救亡聯合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年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報》,因國民黨政府的種種干涉而未能復刊。鄒韜奮便根據實際情況,將該刊副刊「星期增刊」復刊,並加以擴充,更名為《生活星期刊》,繼續在上海高舉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愛國運動。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2日深夜,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鄒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領導人沈鈞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共七人,製造

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和不平,各地紛紛組織遊行、集會等活動,聲討國民黨政府,強烈要求釋放關押入獄的7位愛國人士。在

243天的獄中生活里,鄒韜奮始終以一個堅強的愛國民主戰士的姿態,同反動派針鋒相對,「戰而不屈」,表現出無畏的革命風範及英勇的鬥爭精神。

全民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的強大壓力下,7月31日,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將鄒韜奮等7人釋放出獄。面對國人的支持和努力,鄒韜奮心裡十分感動,他由

衷地表示:「我們報答之道,只有更努力於救國運動,更致力於大眾謀福利的工作。」

同年8月19日,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抗戰》三日刊,次年7月該刊與柳湜主編的《全民》周刊合併,更名為《全民抗戰》三日刊。為了滿足全國各界朋友的愛國民主要求,他

還先後出版了《全民抗戰》戰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戰》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戰畫報》六日刊。這些刊物均以宣傳抗戰救國,爭取民主權利為中心內容,波及範圍

之廣,影響力之大,在當時均屬罕見。《全民抗戰》銷售量突破30萬份,居全國刊物發行量之冠,鼓舞了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

離渝赴港

從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起,國民黨當局陸續對生活書店分店進行封閉或迫令停業;所出圖書,一律禁止或沒收,甚至連經過審查及在內政部註冊的,也無一例外。到民

國三十年(1941年)2月,除重慶分店外,生活書店在國統區內的50餘家分店全被封閉,所有職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鄒韜奮對此怒不可遏。接連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行將開幕之際,鄒韜奮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之職,隻身一人,離渝赴港,決心「願以光明磊落的辭職行動,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與推進」。鄒韜奮到達香港後,更積極致力於政治活動,為實現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對於陰謀出賣國家,破壞抗戰之惡勢力,「則一息尚存,誓當與之奮鬥到底」,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誓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

民國三十年(1941年)5月17日,鄒韜奮在香港重辦《大眾生活》。在復刊詞中,他大聲疾呼:「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緊急問題,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機根本消滅,鞏固團結統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戰堅持到底,以達到最後的勝利。」該刊發行後,受到海內外讀者的熱烈歡迎,銷數很快達到10萬份。

同年6月7日,鄒韜奮與救國會留港代表茅盾、長江、金仲華等9人聯合發表了《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一文,進一步表達了要求進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強烈願望。

鄒韜奮還經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衛中國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國會同仁所辦的《救國叢書》上發表文章,陳述自己的政治觀點。此外,他還根據親身的經歷和感受,撰寫出長篇史料《抗戰以來》,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開言行,為着中國政治的光明前途,為着中國抗戰建國的光明前途,「喚起國人對於政治改革的認識和努力」。

與世長辭

這時,鄒韜奮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醫。他忍受耳癌襲來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趕寫了《患難餘生記》一書(未完成)和《對國事的呼籲》一文。談到關於考察蘇北根據地的印象時,鄒韜奮在書中寫到:「當我在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親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發揮抗戰力量,堅持最殘酷的敵後鬥爭,並團結各階層以解決一切困難的情形,我的精神極度興奮,我變得年輕了。我對於偉大祖國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氣和信心,奮勉自勵,為我偉大祖國與偉大人民繼續奮鬥。」

彌留之際,鄒韜奮口授遺囑,鄭重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鬥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帶着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眷戀和深情,與世長辭,享年48歲。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對其一生及其從事的事業給予高度評價。[3]

2個人成就

創建報刊

他主編《生活周刊》,創辦生活書店和著名的三聯書店,在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影響很大。鄒韜奮在辦刊物的過程中,注重聯繫群眾。7年裡,《生活周刊》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躍發展成為「風行海內外,深入窮鄉僻壤的有着很大影響的刊物」;發行量最高達到15.5萬份,「創造了當時期刊發行的新紀錄」。《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的那一天起,就敢於同黑惡勢力作鬥爭,力圖「求有裨益於社會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漸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因而,鄒韜奮為黑暗勢力所不容。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獲釋,在上海創辦《抗戰》日刊。上海淪陷後,轉至武漢,繼續主編《抗戰》。武漢淪陷後,到重慶創辦和主編《全民抗戰》。主要著作收入《韜奮文集》。

政治作為

鄒韜奮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回國後,他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曾旗幟鮮明地支持一二·九學生的愛國運動。期間,擔任上海各界救國會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11月,因積極宣傳抗日,他同救國會的其他領袖沈鈞儒等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

抗戰爆發後,他利用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反對和揭露國民黨反動當局消極抗日的種種倒行逆施和專制暴行,還多次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入黨要求。民國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變游擊區,並輾轉來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後因病被秘密護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遺囑再次表達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和要求。病逝後兩個月遺願終於實現。[1]

韜奮精神

出版、讀書界中人說,韜奮一生辦刊物、辦報紙、辦書店,他提倡和身體力行的主旨是「竭誠為讀者服務」,那種報務精神便是韜奮精神。新聞界人士認為,韜奮的文章從來不畏權勢,勇於一貫地講真話,他批評時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論自由的精神就是韜奮精神。政論家認為,韜奮之所以在輿論界獨樹一幟,是他在抗戰前國民黨對日本妥協時期,他不避個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戰以後,他所辦的刊物和書店,一直高舉着抗日的大旗,他的愛國思想正是韜奮精神。同時,他從事的事業遭受着無數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撓,始終堅守着他的信念,反動派將他辦的刊物一個個封閉,他一個個重新建立,又將他創辦的生活書店全數封國民黨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時仍為他的理想而奮鬥不息。這種為真理而戰鬥不屈的精神,同樣是我們要永遠學習和汲取的韜奮精神。

3主要作品

著作書目 出版年份 作品 出版社 1931—1933 小言論(1—3集) 生活 1933 韜奮漫筆(散文) 生活 1934—1945 萍蹤寄語(1—3,散文) 生活 1936 小言論選集(時事評論) 生活 1936 萍蹤寄語選集(散文) 生活 1936 大眾集(評論) 生活 1936 坦白集(散文) 生活 1936 漫筆(散文) 生活 1937 展望(評論) 生活 1937 經歷(回憶錄) 生活 1937 韜奮言論集(雜文) 生活 1938 激變(評論) 生活 1938 再厲集(散文) 生活 1939 韜奮時事論文集 中流書店 1940 萍蹤憶語(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0 憲政運動論文集 生活 1941 抗戰以來(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5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理論) 韜奮出版社 1946 患難餘生記(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6 對反民主的抗爭(散文) 韜奮出版社 1948 韜奮文錄 韜奮出版社 1955 韜奮文集(1—3集) 文聯

翻譯書目

出版年份 作品名稱 出版社 1933 革命文豪高爾基 上海生活 1934 高爾基蘇聯美·亞歷山大康恩著 韜奮出版社 1937 讀書偶譯 韜奮出版社 1946 蘇聯的民主英國斯隆著 生活書店 不詳 一個女子戀愛的時候 不詳

4人物評價

時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要好好學習鄒韜奮辦《生活》的作風,通俗易懂,精闢動人,講人民大眾想講的,這就是方針。「鄒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中共領袖毛澤東: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1944年11月15日題詞)

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憂時從不後人,辦文化機關,組救國團體,力爭民主,痛掊獨裁,哪怕冤獄摧殘,宵小枉徒勞,更顯先生正氣;歷史終須前進,開國事會議,建聯合政權,準備反攻,驅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後死神傷。(挽鄒韜奮聯)

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愛國志士,民主先鋒。(挽鄒韜奮聯)

著名學者郭沫若:「你並沒有離開我們,你還活着,你還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每一個青年的心裡,千千萬萬人民大眾的心裡。你是活着的,永遠活着的,從中國歷史上,從我們人民的心目中,誰能夠把鄒韜奮的存在滅掉呢?」(在鄒韜奮的追悼會上演講)

5詞條圖冊 鄒韜奮鄒韜奮 參考資料: 1. 新中國英雄模範人物:鄒韜奮_共產黨員網

共產黨員網[引用日期2021-06-22] 2. [組圖]鄒韜奮:走向進步,走向革命-新華網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1-06-10] 3. 重慶黨史網

重慶黨史網[引用日期2021-06-10] 詞條標籤: 文學家人物 width="300">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