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郑玉荪1894年江苏江阴人, 马属生肖,他是中国国乐大师,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创始人郑觐文先生的长子,著名的中国民族音乐家 ,簘笛设计师,音乐活动家。 从1915年起,他就经常出入其父任国乐教员的上海私校哈同花园,帮助父亲改良民族乐器和收集,整理资料. 20年代在导淮委员会工作并担任了上海<<大同乐会>>事务总干事,专职负责<<大同乐会> >日常事务工作的协调和处理,并将“导淮”所得薪俸,辅佐大同音乐事业, 慷慨献给<<大同乐会>>[1] 与父亲的得力学生许如辉先生联手,他们秉承郑觐文先生的理念和精神,高举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旗帜,在战时的重庆恢复了名闻遐迩的《大同乐会》,参与重庆抗战音乐活动,前后历时七年。期间,与许如辉先生,除了继承上海《大同乐会》的优良传统外,还作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工作。例如,兴办战时难童音乐教养院,培养儿童国乐演奏人材;成立《大同剧社》,积极投身重庆如火如荼的抗战戏剧运动。 其父突发脑溢血,于1935年在沪去世后,他不愿其父的事业,就此了结。受蕴埋心底一股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他立志在重庆恢复《大同乐会》,继承先父未竟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但孤掌难鸣,他极力游说父亲的得力学生许如辉先生协助他,在重庆恢复《大同乐会》,并希望许如辉先生出面,主持《大同乐会》所有乐理工作。 最后,经社会部批准,重庆《大同乐会》于1940年2月正式成立。《大同乐会》成立后,他与许如辉先生携同会员,积极投身重庆音乐活动,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各类纪念音乐节,为宏扬中国国乐,可说不遗馀力。重庆《大同乐会》踪迹所至,活动简讯,频频见诸报端,在抗战时期的山城享有盛誉。约一九四二年六月,成立了大同难童国乐教养院。 功不可没的郑觐文先生,他麾下的原上海《大同乐会》国乐团的成员,后来都成为大师级的演奏员了。而许如辉先生他是从上海《大同乐会》培养出来,唯一一位以作曲为主要生涯的音乐家。 其间,他还协助其父编撰出版<<中国音乐史>>;亲临南京挑选教育部批拨的南宋古木,负责运回上海;监制了民族乐器163种,其中有些是经过创制和改良后的产品,极为珍贵,具中国乐器制造里程碑意义, 30年代,这批乐器曾作为东方文化实物,陈列于上海<<世界社>>内,供外宾参观鉴赏.进入50年代后,乐器中的大部分,陆续为上海民族乐器厂收藏保管.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