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玉蓀1894年江蘇江陰人, 馬屬生肖,他是中國國樂大師,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民族音樂團體<<大同樂會>>創始人鄭覲文先生的長子,著名的中國民族音樂家 ,簘笛設計師,音樂活動家。 從1915年起,他就經常出入其父任國樂教員的上海私校哈同花園,幫助父親改良民族樂器和收集,整理資料. 20年代在導淮委員會工作並擔任了上海<<大同樂會>>事務總幹事,專職負責<<大同樂會> >日常事務工作的協調和處理,並將「導淮」所得薪俸,輔佐大同音樂事業, 慷慨獻給<<大同樂會>>[1] 與父親的得力學生許如輝先生聯手,他們秉承鄭覲文先生的理念和精神,高舉弘揚中國民族音樂的旗幟,在戰時的重慶恢復了名聞遐邇的《大同樂會》,參與重慶抗戰音樂活動,前後歷時七年。期間,與許如輝先生,除了繼承上海《大同樂會》的優良傳統外,還作了大量艱苦卓絕的開創性工作。例如,興辦戰時難童音樂教養院,培養兒童國樂演奏人材;成立《大同劇社》,積極投身重慶如火如荼的抗戰戲劇運動。 其父突發腦溢血,於1935年在滬去世後,他不願其父的事業,就此了結。受蘊埋心底一股強烈使命感的驅動,他立志在重慶恢復《大同樂會》,繼承先父未竟中國民族音樂事業。但孤掌難鳴,他極力遊說父親的得力學生許如輝先生協助他,在重慶恢復《大同樂會》,並希望許如輝先生出面,主持《大同樂會》所有樂理工作。 最後,經社會部批准,重慶《大同樂會》於1940年2月正式成立。《大同樂會》成立後,他與許如輝先生攜同會員,積極投身重慶音樂活動,參加在重慶舉辦的各類紀念音樂節,為宏揚中國國樂,可說不遺餘力。重慶《大同樂會》蹤跡所至,活動簡訊,頻頻見諸報端,在抗戰時期的山城享有盛譽。約一九四二年六月,成立了大同難童國樂教養院。 功不可沒的鄭覲文先生,他麾下的原上海《大同樂會》國樂團的成員,後來都成為大師級的演奏員了。而許如輝先生他是從上海《大同樂會》培養出來,唯一一位以作曲為主要生涯的音樂家。 其間,他還協助其父編撰出版<<中國音樂史>>;親臨南京挑選教育部批撥的南宋古木,負責運回上海;監製了民族樂器163種,其中有些是經過創制和改良後的產品,極為珍貴,具中國樂器製造里程碑意義, 30年代,這批樂器曾作為東方文化實物,陳列於上海<<世界社>>內,供外賓參觀鑑賞.進入50年代後,樂器中的大部分,陸續為上海民族樂器廠收藏保管.

目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