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觐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觐文(1872年—1935年),字光裕,江苏省江阴县人,清代副贡生。近、现代民族音乐家和古琴演凑家。自幼父母双亡,由老保姆抚养成人。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艺高超,讲究韵味。1935年2月,郑觐文在上海故世,享年64岁,遗下郑玉荪(后继承了其父事业)和郑同荪二子。

他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艺精湛,感人至深。后率先发起组织“琴瑟乐社”,吸收不少琴家入会,互相交流,不久就在此基础上酝酿成立了大同乐会。他最初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又应聘任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授古典音乐。[1]

郑觐文培养的弟子,均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许如辉,秦鹏章,卫仲乐,许光毅等。

大同乐会

1920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编钟等计164件。为探索民族乐队建制,组成了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进行尝试。

大同乐会成立后,他担任乐务主任。当时曾招收一些青年会员,进行培养,除他本人任教外,又聘请一些专业教师任教,如琵琶大师汪昱庭、昆曲大师杨子永、胡琴大师陈道安等。早期吸收的会员有程午嘉柳尧章胡昕(女)、程庄(女)、王超琴(女)、郑克强等,后来陆续吸收的有金祖礼卫仲乐许如辉秦鹏章陈天乐许光毅龚万里黄贻钧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我国民乐界的专家。

大同乐社的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他们曾按雅乐乐队仿制了164件乐器,其中常用于演奏的有琴、瑟、箫、埙、钟、磬、□等。此仿古活动曾受到萧友梅等人的批评。后来转向以演奏古典音乐、民间丝竹乐为主,乐队发展为拥有吹管、擦弦、弹弦和打击乐4组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将军令》、《妆台秋思》、《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流水操》等。

郑觐文去世后,大同乐会由卫仲乐主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同乐会一部分成员郑玉荪(其子)、许如辉迁至重庆,得到民国政府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许世英、李石曾、戴季陶、陈蔼士、张治中等参与和支持,分任大同乐会事务总干事和乐务总干事,成立大同乐器制造工场,中国国乐团,大同乐会国乐难童教养院和大同剧社,制造乐器四千余件、分发军营、支持抗战,创作《大同之声》,编练《国家典礼乐章》,公演乐剧《木兰从军》,直至1946年春在重庆结束,两人先后回抵上海。留在上海的会员,于1941年转入由卫仲乐、金祖礼、许光毅所创办的中国管弦乐队,先后培养了一批民族乐器演奏者,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试制、改革了一批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探索改制古乐器

郑觐文古文根底厚,曾考取前清的副贡生(可以入国子监深造),他一头埋进古乐器的保管、研究、探索和试制工作中。他在江阴文庙曾协助浏阳古乐专家制造祭孔古乐器,他发现这些乐器的音律不协调、不统一,遂萌发探索改革制造古乐器的愿望,后来他聘请乐工缪金盛开始试制乐器,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 1920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有箜篌、五弦琵琶、忽雷、编钟等计164件。为探索民族乐队建制,组成了32人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进行尝试。


参考资料

  1. 郑觐文研究.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