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须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锈须鲨 |
---|
学名 Nebrius ferrugineus 命名者 Lesson, 1831 英文名 Sleepy shark 别名 Ginglymostoma concolor、 长尾光鳞鲨、翅沙、褐色护士鲨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320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须鲨 Orectolobiformes 科 铰口鲨 Ginglymostomatidae 属 绣须鲛 Nebrius |
锈须鲨,体延长,纺锤形;前部宽扁,后部略呈圆筒形。头平扁而宽大。吻短。眼甚小,侧位,无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缘具短而尖凸之须;不具鼻沟或鼻瓣。喷水孔小,远小于眼径。
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中大,腹位,横向。齿具中央齿尖,侧边具小齿尖。尾柄无侧隆脊或凹洼。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及臀鳍,上下角钝尖,后缘平直,基底与腹鳍基底相对;第二背鳍较小,位于臀鳍上方,起点在臀鳍起点之前,上下角钝尖,后缘微凹;尾鳍较长,上叶不发达,仅见于尾端;尾鳍下叶前部略突出,中部低平,中部与后部间具缺刻,后部为小三角形突出,与尾鳍上叶间有一缺刻。
体与各鳍一致为锈褐色,腹面淡黄色。[1]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外,它被当作大型猎物休闲捕鱼,并被誉为强大的战士。肉以新鲜或干盐腌制销售,供人类食用,而鱼翅则运往亚洲鱼翅市场。它的肝脏还可以用于维生素和油,被加工成鱼粉的内脏以及用于皮革的厚皮。
黄褐色的哺乳类鲨鱼经常被用作水族馆中的引人注目的展示动物,是一种坚韧,坚韧的鲨鱼,很容易适应人工饲养。它保存在欧洲,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公共水族馆设施中。
栖地环境及深度
礁区、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区 。栖息深度1 - 70公尺
主要栖息于大陆棚与岛屿棚的沿、近海大型鲨鱼,栖息深度由潮间带到70公尺深处,通常活动于潟湖的底层、礁石外围之砂泥地或沙滩之外围水域。夜行性,但亦活动于白天。有穴居之习性,但活动范围很大,经常从一地洄游至另一地。捕食的范围广泛,各式各样之无脊椎动物及鱼类皆可。[2]
分布
在印度洋,从发现的夸祖鲁-纳塔尔,南非北到红海,波斯湾和印度,其中包括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的查戈斯群岛时,塞舌尔和马尔代夫。在西太平洋地区,从南部发生日本和中国海岸到菲律宾,东南亚和印尼,一直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最南端。在太平洋中部,据报导来自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帕劳,马绍尔群岛和塔希提岛。 台湾分布南部、东沙[3]
繁殖
卵胎生的繁殖方式。母亲子宫内的胎盘结构没有胚胎营养。胚从卵生长在其中的蛋壳中获取卵黄。[4]
保育
易危(VU)。印度和泰国湾周围的水域局部灭绝。
视频
参考文献
- ↑ 锈须鲨,fishdb.sinica.edu.tw
- ↑ 锈须鲨,fishdb.sinica.edu.tw
- ↑ Nebrius ferrugineus,fishdb.sinica.edu.tw
- ↑ Nebrius ferrugineus,fishd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