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节肥高效生产技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节肥高效生产技术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突破的技术难点等。

一、技术名称

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节肥高效生产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研发背景

技术研发推广背景,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突破的技术难点等。

围绕稻茬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产量目标,根据“以适宜(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花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每穗粒数,以抗逆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的高产技术路线,以“精种、调肥、抗逆”为核心,以“播期播量与播种方式协调、控氮补磷增钾、综合化调化保”为关键技术,主要应用适墒机械耕整秸秆还田、适期播种、适宜基本苗(播种量)、适宜行距、高质量播种、科学追好拔节孕穗肥、防冻、防倒、防渍、防早衰以及病虫草安全防治等技术[1],实现小麦节肥高产优质。

(二)技术要点及参数

1.核心技术

(1)因产因质精确定量配肥技术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根据实施地点土壤类型、地力水平、小麦品种类型及其产量水平等,合理确定Stanford方程中的麦田土壤当季供肥量、目标产量需肥量、肥料当季利用率三个参数的合理值,应用Stanford方程计算小麦目标产量施肥量,合理确定氮、磷、钾配比,构建小麦精确定量施肥技术。

中、强筋小麦产量目标500kg/亩左右、品质达标,半冬性品种施氮量控制在15~16公斤/亩,N:P2O5:k2O采用1:0.6:0.6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春性品种施氮量控制在14-15公斤/亩,N:P2O5:k2O采用1:0.5:0.5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2]

弱筋小麦产量目标400kg/亩左右、品质达标,施氮量控制在12~14kg/亩,N:P2O5:k2O采用1:0.4:0.4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钾肥。

(2)肥料控量高效运筹技术

根据农田季节性供肥规律和小麦吸肥特性,合理调整小麦肥料运筹比例,降低前期基蘖肥比例,增加后期拔节孕穗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

中、强筋小麦氮肥运筹基追比控制在5:5,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为宜,半冬性品种4/0~5/0叶期、春性品种3/0~4/0叶期视群体大小、地力水平及时施壮蘖肥;倒3叶看苗施好拔节肥,剑叶抽出期施好孕穗肥。磷、钾肥的基肥:追肥比例为5:5,可结合拨节期追肥施用多元高效复合肥

弱筋小麦氮肥运筹基追比控制在7:3,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1:2为宜;磷、钾肥的基肥:追肥比例为5:5,可结合拨节期追肥施用多元高效复合肥。

推介缓释(混)肥二次机械施用节本增效技术,等量条件下,建议采用硫包膜缓释肥分为60%基肥+40%返青肥(机械抛撒施或条施)施用,群体易优化,产量水平提高;且减少了施肥次数,降低了人工施肥成本,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或减量(纯量)15%条件下能实现稳产增效、生态安全。

(3)实时诊断因苗追肥技术

运用看苗诊断指标或先进的光谱学监测方法,实时监测诊断小麦不同生育期叶色或养分状况,精准控制不同生育期肥料施用时间和数量,减少不适时和过量施肥引起的浪费。

壮蘖肥于半冬性品种4/0~5/0叶期、春性品种3/0~4/0叶期视群体大小、地力水平及时施用,要求不均衡施用,以促平衡生长为主,即苗黄、苗小(群体茎蘖数不足)区域施肥,叶色或群体生长正常的区域不施肥。

拔节肥倒3叶看苗施用,要求叶色褪淡(发黄),基部第二节节间伸长约2cm,无效分蘖开始死亡(分蘖呈喇叭口状,心叶不发生)。叶色不落黄、群体偏大则要推迟施拔节肥,群体过小、叶色提前褪淡则可适当提前施肥。拔节肥要求以复合肥为主,以发挥磷、钾的效应,满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对养分吸收高峰的需求。

孕穗期于剑叶抽出期施用,以氮肥施用为主。

2.配套技术

(1) 秸秆深埋还田精种壮苗培育技术

稻茬小麦半冬性品种最适播期在10月中、下旬,春性品种最适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适期范围内播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适期播种条件下,强筋品种基本苗10~12万/亩(肥力水平高的土壤宜10万/亩)、中筋品种基本苗12~14万/亩;弱筋品种基本苗14~16万/亩。

推广秸秆碎草匀铺深埋还田,要求适墒(水稻生育后期及时断水)、碎草(水稻收获时将秸秆切碎为5~8cm的小段)、匀铺(收获时利用机械将稻草抛撒、均匀平铺于地表)、埋草(深耕,将稻草埋于土下25cm以下,或深旋,将稻草埋于土下10~15cm)、匀播(机械均匀播种)、镇压(播种前后或冬前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镇压)。在确保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的基础上,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相对持水量80%以下)时,可采用机械条播方式播种,一次性完成旋耕、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墒情好控制在2~3cm,土壤偏旱深度调节为3~4cm,行距20~25cm。播种质量要求是: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复式作业播种机作业时,如遇草量较大、碎草匀铺不到位等情况,可在播前增加一次旋耕灭茬作业,以确保播种质量。如土壤湿度过大,可采用改进的带状条播机播种。

(2) 综合抗逆促壮防早衰技术

调整播期和进行种子处理以减轻冻害发生的机率;根据病虫草害实际发生状况进行合理防治,改变以往单纯的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理念;根据逆境发生特点选用适宜的缓解或补救技术;因品种类型合理化控增粒增重。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①要加强沟系配套,提高防涝防渍水平和抗旱能力。②科学地调整播种期,减少暖冬年小麦早发生育进程超前造成的冻害;③在播种时可采用生长延缓剂如多效唑、矮苗壮播种或苗期喷施,中期注意应用防倒剂,有效地防御冻害、倒伏等;④病虫草害要求按无公害小麦农药和除草剂标准施用。⑤后期注意施用增粒增重剂,增粒增重。⑥超前谋略抗灾应变措施,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地落实应对措施。

(三)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技术结合其它技术的成功推广,使江苏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取得突破。在江苏淮北、淮南麦区部省级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稻茬小麦小面积攻关田多次创造突破650公斤,刷新单产记录。以本技术为核心技术集成的成果,在生产中多年、多点大面积示范应用,单产均明显高于当地大面积生产水平,增产率均在10%以上,最高35%以上。

本技术结合其它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精种壮苗实现节种、精确高效施肥实现节肥,节本显著;根据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品质目标,通过适量施肥和合理运筹实现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协同提高,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同时为用麦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提高了企业效益。

以本技术作为核心或主体技术,扬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成果 “稻茬小麦‘两主体三配套’精准栽培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获2017年度中国作物科技奖;“稻茬小麦‘三调三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获2020年度获江苏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三、适宜区域

技术适宜推广的区域主要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稻茬小麦生产区域。

四、注意事项

在精确施肥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技术的组合应用,将管理关键与相应的配套技术适时、准确应用到位,确保技术的到位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