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江中下游稻茬小麥節肥高效生產技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長江中下游稻茬小麥節肥高效生產技術技術研發推廣背景,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突破的技術難點等。

一、技術名稱

長江中下游稻茬小麥節肥高效生產技術

二、技術概述

(一)研發背景

技術研發推廣背景,能夠解決的主要問題,突破的技術難點等。

圍繞稻茬小麥「低產變高產,高產更高產,逆境能穩產」的產量目標,根據「以適宜(儘可能少)的基本苗實現最佳穗數,以減少小花退化數為重點增加每穗粒數,以抗逆防早衰為中心提高粒重」的高產技術路線,以「精種、調肥、抗逆」為核心,以「播期播量與播種方式協調、控氮補磷增鉀、綜合化調化保」為關鍵技術,主要應用適墒機械耕整秸稈還田、適期播種、適宜基本苗(播種量)、適宜行距、高質量播種、科學追好拔節孕穗肥、防凍、防倒、防漬、防早衰以及病蟲草安全防治等技術[1],實現小麥節肥高產優質。

(二)技術要點及參數

1.核心技術

(1)因產因質精確定量配肥技術

在稻麥兩熟條件下,根據實施地點土壤類型、地力水平、小麥品種類型及其產量水平等,合理確定Stanford方程中的麥田土壤當季供肥量、目標產量需肥量、肥料當季利用率三個參數的合理值,應用Stanford方程計算小麥目標產量施肥量,合理確定氮、磷、鉀配比,構建小麥精確定量施肥技術。

中、強筋小麥產量目標500kg/畝左右、品質達標,半冬性品種施氮量控制在15~16公斤/畝,N:P2O5:k2O採用1:0.6:0.6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鉀肥;春性品種施氮量控制在14-15公斤/畝,N:P2O5:k2O採用1:0.5:0.5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鉀肥[2]

弱筋小麥產量目標400kg/畝左右、品質達標,施氮量控制在12~14kg/畝,N:P2O5:k2O採用1:0.4:0.4的比例配合施用磷、鉀肥。

(2)肥料控量高效運籌技術

根據農田季節性供肥規律和小麥吸肥特性,合理調整小麥肥料運籌比例,降低前期基櫱肥比例,增加後期拔節孕穗肥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

中、強筋小麥氮肥運籌基追比控制在5:5,以基肥:壯櫱肥:拔節肥:孕穗肥=5:1:2:2為宜,半冬性品種4/0~5/0葉期、春性品種3/0~4/0葉期視群體大小、地力水平及時施壯櫱肥;倒3葉看苗施好拔節肥,劍葉抽出期施好孕穗肥。磷、鉀肥的基肥:追肥比例為5:5,可結合撥節期追肥施用多元高效複合肥

弱筋小麥氮肥運籌基追比控制在7:3,以基肥:壯櫱肥:拔節肥=7:1:2為宜;磷、鉀肥的基肥:追肥比例為5:5,可結合撥節期追肥施用多元高效複合肥。

推介緩釋(混)肥二次機械施用節本增效技術,等量條件下,建議採用硫包膜緩釋肥分為60%基肥+40%返青肥(機械拋撒施或條施)施用,群體易優化,產量水平提高;且減少了施肥次數,降低了人工施肥成本,經濟效益得到提升;或減量(純量)15%條件下能實現穩產增效、生態安全。

(3)實時診斷因苗追肥技術

運用看苗診斷指標或先進的光譜學監測方法,實時監測診斷小麥不同生育期葉色或養分狀況,精準控制不同生育期肥料施用時間和數量,減少不適時和過量施肥引起的浪費。

壯櫱肥於半冬性品種4/0~5/0葉期、春性品種3/0~4/0葉期視群體大小、地力水平及時施用,要求不均衡施用,以促平衡生長為主,即苗黃、苗小(群體莖櫱數不足)區域施肥,葉色或群體生長正常的區域不施肥。

拔節肥倒3葉看苗施用,要求葉色褪淡(發黃),基部第二節節間伸長約2cm,無效分櫱開始死亡(分櫱呈喇叭口狀,心葉不發生)。葉色不落黃、群體偏大則要推遲施拔節肥,群體過小、葉色提前褪淡則可適當提前施肥。拔節肥要求以複合肥為主,以發揮磷、鉀的效應,滿足小麥在拔節孕穗期對養分吸收高峰的需求。

孕穗期於劍葉抽出期施用,以氮肥施用為主。

2.配套技術

(1) 秸稈深埋還田精種壯苗培育技術

稻茬小麥半冬性品種最適播期在10月中、下旬,春性品種最適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適期範圍內播種,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適期播種條件下,強筋品種基本苗10~12萬/畝(肥力水平高的土壤宜10萬/畝)、中筋品種基本苗12~14萬/畝;弱筋品種基本苗14~16萬/畝。

推廣秸稈碎草勻鋪深埋還田,要求適墒(水稻生育後期及時斷水)、碎草(水稻收穫時將秸稈切碎為5~8cm的小段)、勻鋪(收穫時利用機械將稻草拋撒、均勻平鋪於地表)、埋草(深耕,將稻草埋於土下25cm以下,或深旋,將稻草埋於土下10~15cm)、勻播(機械均勻播種)、鎮壓(播種前後或冬前根據土壤墒情適時鎮壓)。在確保秸稈還田和整地質量的基礎上,墒情適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間相對持水量80%以下)時,可採用機械條播方式播種,一次性完成旋耕、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播種時根據土壤墒情調節播種深度,墒情好控制在2~3cm,土壤偏旱深度調節為3~4cm,行距20~25cm。播種質量要求是:播深適宜、深淺一致、出苗均勻、苗量合理。複式作業播種機作業時,如遇草量較大、碎草勻鋪不到位等情況,可在播前增加一次旋耕滅茬作業,以確保播種質量。如土壤濕度過大,可採用改進的帶狀條播機播種。

(2) 綜合抗逆促壯防早衰技術

調整播期和進行種子處理以減輕凍害發生的機率;根據病蟲草害實際發生狀況進行合理防治,改變以往單純的以「預防為主」的防治理念;根據逆境發生特點選用適宜的緩解或補救技術;因品種類型合理化控增粒增重。

重點做好以下幾個環節:①要加強溝系配套,提高防澇防漬水平和抗旱能力。②科學地調整播種期,減少暖冬年小麥早發生育進程超前造成的凍害;③在播種時可採用生長延緩劑如多效唑、矮苗壯播種或苗期噴施,中期注意應用防倒劑,有效地防禦凍害、倒伏等;④病蟲草害要求按無公害小麥農藥和除草劑標準施用。⑤後期注意施用增粒增重劑,增粒增重。⑥超前謀略抗災應變措施,災害發生時,及時準確地落實應對措施。

(三)技術示範推廣情況

技術結合其它技術的成功推廣,使江蘇稻茬小麥產量水平取得突破。在江蘇淮北、淮南麥區部省級小麥高產創建示範點,稻茬小麥小面積攻關田多次創造突破650公斤,刷新單產記錄。以本技術為核心技術集成的成果,在生產中多年、多點大面積示範應用,單產均明顯高於當地大面積生產水平,增產率均在10%以上,最高35%以上。

本技術結合其它技術的集成應用,通過精種壯苗實現節種、精確高效施肥實現節肥,節本顯著;根據不同類型小麥品種產量品質目標,通過適量施肥和合理運籌實現產量、品質與效益的協同提高,增產增收、效益顯著,同時為用麥企業提供了優質原料,提高了企業效益。

以本技術作為核心或主體技術,揚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成果 「稻茬小麥『兩主體三配套』精準栽培技術體系集成與應用」獲2017年度中國作物科技獎;「稻茬小麥『三調三控』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示範推廣」獲2020年度獲江蘇省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

三、適宜區域

技術適宜推廣的區域主要是長江中下游麥區的稻茬小麥生產區域。

四、注意事項

在精確施肥的基礎上,結合其它技術的組合應用,將管理關鍵與相應的配套技術適時、準確應用到位,確保技術的到位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