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阅读的热情(柏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阅读的热情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阅读的热情》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阅读的热情

还是在30余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渭北黄土高原和黄龙山脉相连接的地方,空旷的院落里的一间瓦房里,阅读郁达夫的小说集,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迟桂花》。郁达夫刻画了一位美丽善良而又丰满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经过风雨的迟开的桂花,清香悠远不绝如缕。郁达夫是现代作家里借鉴外国描写人物艺术的高手,真正的现代小说是在郁达夫手里成熟起来的,几乎达到了和古典小说神韵一体的对接,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家。

这是浙江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小说全集》,上下两卷。那时候,正在经历着上个世纪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过去被禁毁的优秀之作,陆续在国内各个出版社出版,人们的阅读如饥似渴,大小书店一天到晚顾客盈门,有些书籍已经确切知道已经出版了,但是,很难见到。若是有幸购买到一部两部心仪已久的书,那真是十分高兴的事情!就说这部书,也是偶然在古城西安的一家比较偏僻的书店得到的。

一直没有整块的时间阅读,这次,终于有了空闲,于是,就在行装了特意放了郁达夫的这部书。这个院落真是寂静,低矮的楼房后边尽是蒿草,不过,靠近井边,有人种植了一丛丛的名称甚为优雅的萱草,萱草含而未开的花朵,采摘下来,就是关中农村人们经常食用的黄花菜——萱草花盛开之后非常美丽,尤其在清晨,摇曳在薄薄的一层紫色的雾里,真令人叹为观止,如同阆苑鲜花一般……

常常阅读累了,信步来到井边,尽情观赏盛开的萱草,松弛一下紧绷绷的神经,调节一下情绪,便又走回去,伏在桌前继续阅读。有时候,常常窗外的明月早已升起,高大的白杨树在夜风中哗啦哗啦唱起歌,才放下手里的书本,揉揉太阳穴,平静一下心境,记录下阅读的感受。如果房间还有点闷热,起身推开窗户,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一齐灌注了双耳,身心顿时感到格外的愉悦。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地进行思考:郁达夫这位创造社的小说天才,他的小说,究竟给我国现代文坛带来了怎样的艺术冲撞力和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呢?郁达夫的笔下大多是自我形象,十分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几乎近于猥琐的描写中揭示出久被压抑性欲望而展示出人物纯洁善良的本性,这是很了不起的艺术创造——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多年,很早就接触了20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佛洛依德的学说。有了这个学说的思想指引,在进一步逼近人物幽暗的心理最为隐秘的部分也就是潜意识层,从而描写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既是“病态”的又是“正常”的。

说是“病态”是说人物在偏执性格的作用下,其行为让人们不能理解,其人物形象也往往是“患者”,有些甚至是自我虐待自我下作而伤残了身体,在这些人物身上丝毫看不见“亮色”和希望。但是,这些人物又是“正常”的,是因为其个性常常被社会压抑和迫害得不到张扬而被损害和侮辱的,在对现实无力抗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自我虐待自我下作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在这个角度上,他们又是“正常”的——郁达夫在小说里描写了这些知识青年或者说是社会的“零余者”,对了解当时的时代确实是一部部形象的教材,其艺术与认识价值就在这里。

郁达夫除了小说创作,他的散文也写得相当出色。有的散文还一再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例如,篇幅不是很长的《故都的秋》,真是写的神韵俱到,悲凉而凄美。在现代作家里边,专事散文创作的很有几位妙手,周氏兄弟且不去说,徐志摩、梁遇春、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都是大家。可是,在意境的构造和语言的精致方面,未必能达到郁达夫的地步,因为,郁达夫不仅对西方哲学典籍熟悉同时还兼通古典文学,中西俱长,并非一日之功,这不是仅仅只凭喝过洋墨水而鄙视传统文化者所能望其项背的——民国年间的那些文化人,大多在青少年时代对经史子集下过一番功夫,后来又接触异质的外国文化,又能很好地圆融贯通,所以,他们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也好还是专事创作,出手的文章皆有规模,潘光旦翻译的霭理士的著作似乎也可以做为美文来阅读,不像目下的一些翻译作品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前两天,在微信上偶尔谈起郁达夫,一位学者朋友也认为郁达夫的诗具有唐人风韵,确实如此。郁达夫的诗创作以古体诗为主,既讲究诗律又文采斐然——曾经阅读过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文集》,收录了几乎他全部的诗,若是把一些诗放在唐诗选里也不怎么逊色。就古典诗而言,还是唐诗丰赡和气象大。一个有出息的以文学为事业的人,不只是具有一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而是具备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其实,文体与文体之间是相通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不过,在诸种文体中偏重某一文体是允许的。然而,具备精通诸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目下也确实寥若晨星。

渭北黄土高原和黄龙山脉交接的地方,足堪避暑。太阳稍微偏西,天气就慢慢凉下来了,就连嘶叫不已的蝉们也都静静悄悄,晚归的耕地的农人扛着铁犁跟在牛群后边,不时来上一段粗犷激昂的秦腔,响遏行云,似乎穿透了逶迤的山脉,飘荡得很远很远。就在萧条疏远的去处,阅读并思考,似乎不觉疲倦,听见村落里鸡鸣,便捻亮桌前的灯光,接着开始专注而固执的阅读……[1]

作者简介

柏峰,男,陕西蒲城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资料